徐靜蕾恭喜你,終於找到了你的“藥”
看過很多的愛情故事,也寫過很多論愛的文字。
逃不了的,離不開的,往往還是那些最刻骨銘心的疼愛。總歸,愛情是奢侈的美好。感覺,心情,還有事件,都是愛情的必需品,少不得,但也容納不了更多的複雜。不多不少,恰如其分才是最好。
“恰如其分”這個詞用來修飾徐靜蕾,似乎特別妥帖。而愛,幾乎也是貫穿在她生活中所有階段裡的,唯一退路。但是,這個唯一的退路又裝載著很多很多的複雜東西。所以,愛也是個複雜的事件。它不會因為婚姻的完成而長久駐存,也不會因為婚姻的解體,而消失不見。
古希臘有個神話傳說,遠古時代,人本來是雌雄同體的生物,叫做“男女”。因得罪了神而被劈成了兩半。於是此後,被分開的“男男女女“迫切而不知疲倦地尋找著自己的另一半,渴望與之重新融合為一體。
在追尋“完整之我”的路上,人容易被具有自己身上某些特性的人所吸引,並與之相戀。一個人的內心什麼樣,她的世界就是什麼樣的。我們願意去觀望別人,就是因為在別人的身上,有我們沒有的成分。44歲的徐靜蕾,用她特有的存在方式,吸引著我們去愛與被愛,去觀望去懂得,去思考去感受,去努力去勤勉,去重塑新的生活方式。
01 去愛與被愛
11月4日,徐靜蕾在微博上深情告白:
“9年了,我時常有病,你永遠有藥。”
道出了愛情與婚姻能持久的根本:兩個來自不同原生家庭的人,在煙火瑣碎裡,彼此懂得、彼此包容,才能成為對方戒不掉的“解藥”。
溫和穩定的黃立行,敏感執拗的徐靜蕾,彼此懂得,彼此治癒。愛是願意去懂得,被愛是享受去治癒。
徐靜蕾的童年跟少年時期,在徐爸爸的嚴格教育模式之下,成就了她日後成為“才女”的文藝基礎。
在《金星秀》上,她曾經說過,小時候不喜歡寫字,父親卻逼著她在少年宮學書法。此外,父親還規定她睡覺的時間、起床的時間,散步的時候要背誦唐詩,吃飯的時候也有要乾的事情。這種每分每秒被安排好的“窒息感”,讓徐靜蕾深受影響。她對控制慾強的人特別排斥,她說,“我絕對不能找一個我爸爸這樣的人當男朋友和老公,一定不能!”。
而,在長達9年的相處中,黃立行充分尊重徐靜蕾,給她留足了自由的空間。他懂她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執拗不妥協,他心疼她的緊繃不安,所以在親密關係裡,他也充分尊重和保護著她的邊界,讓她學會放鬆,學會信任,自在舒展,成為一個內心豐盈而有彈性的老徐。所以她說“他就像我的心理醫生開的一劑良藥”。這也讓兩人雖無婚姻契約,依然能攜手走過9年歲月、甜蜜至今。
愛她,所以願意去懂得。被愛者,所以享受去治癒。你的簡單開朗,你的積極樂觀,是支援我引導我走向未來最好的解藥。
02 去觀望,去懂得
一份感情能否維持長久,需要懂得與慈悲來加持。你懂我內心深處蜷縮在陰暗裡的那個小孩,願意伸出溫厚的手,牽著她站起來,向著陽光的地方走去。
去觀望去懂得,將時常的任性矯情,深夜的潰敗不安,一一接納,妥貼安放。於是,你就成為了治癒我的專有良藥。
劉嘉玲與梁朝偉的感情模式,就是如此。一身煙火氣、熱情圓融的劉嘉玲,與安靜憂鬱、禁慾系的梁朝偉,他們風雨走過,相伴30年,一個在不斷地觀望,一個在不斷地懂得。卻也成就了一段金玉良緣。
梁朝偉不是一個“入世”的人,他太理想化、內向敏感、不接地氣,他一直在觀望著世界。而劉嘉玲則用她的懂得保護著他的清高,化解著他的情緒化。
在家裡,劉嘉玲是管家,是妻子,是繳納水電費的人。而梁朝偉,心情不好就去紐約看雪,去倫敦喂鴿子。家裡裝修的事全扔給劉嘉玲,兩個人的婚禮籌備也是,全扔給劉嘉玲。而他自己,動不動就玩消失。梁朝偉也不善交際,他陪劉嘉玲參加重要朋友的婚禮,眾人在杯斛交錯中談笑風生,有人過來向他敬酒,他淡淡一句:我為什麼要與你碰杯。
種種衝突與不和諧,被劉嘉玲遊遊刃有餘的一一化解。她懂這個男人內心世界的豐富、敏感與不安。她給他留足了與自己化解的空間。她用她的圓融通達,成為他與外界打交道的一道潤滑劑。
03 去思考,去感受。
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曾說,“與其尋找被愛,不如增加自己愛的能力”。樊登讀書中也有說過:“我們要去提升感受愛的能力,去感受生活中的小確幸。” 時時思考,時時就會有新的感受。
內心完整無缺,擁有更多愛的能量,才能真正去理解與接納對方。兩個人的感情也會順暢流動起來,進入更深的連結。
相比于徐靜蕾的愛情,我更喜歡她獨特的生活方式。
她扮演過很多種角色,也做過了很多次選擇,做演員、當導演、寫書,每一次的選擇也都交出了不錯的答卷。她說自己是一個善變的人,什麼做得不錯,就想去嘗試點別的。不斷思考,又在不斷感受。不斷選擇,又不斷創造,可能正是這種“自毀”和“重建”,讓她在跨界的過程中看到更多的風景。
沒有誰規定一個人在什麼階段非要活成什麼樣子才叫好。人最幸福的不是擁有一切,而是可以從容地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活在別人的期待裡,而是過著自己最想要的生活。
後來,我才發現。越是喜歡為了某某去證明一些事情的人,其實才活得最虛弱也最糾結。
真正強大的人,是從不抱怨,從不解釋,從不證明,我開心就好,其他人隨意。
四十歲之於她只是數字,不是年歲的碾壓。自在閒適,文藝簡約。她雖長相不算最驚豔,才情也不算最高,但她的肆意與自由,讓她多出一絲性感。所以,“馬東說她無法阻擋,姜文誇她文字特別出色,高曉松說她是讓直男癌魂牽夢繞的“大颯蜜”,懟遍娛樂圈的校長王思聰也誇她完美,親自為她的電影站臺。”
始於顏值,成於價值。要去思考,去感受,保持天真。保持年輕的心態,人才能活得通透明白。
04 去努力,去勤勉
當代作家嚴歌岑回憶自己在美國讀書的那段經歷時說:“當我回想起自己這麼多年讀書的經歷,感慨良多。一個人把書讀進去,讓書伴隨自己成長,此時再審視世界,觀照自己,所獲得的世界觀、人生觀完全不同的。這和“一分鐘學問家”是完全不同的。”
你必須要去體驗苦的生活,才能感受日後的甘甜。你也必須得去走一條最難的路,卻也是最靠譜的路。成功,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努力和勤勉。
05 去重塑新的生活方式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首次提出“鈍感力”一詞。他將“鈍感力”解釋為“遲鈍的力量”。也就是面對各種挫折和打擊,仍然保持從容淡定的能力。
如今的時代,浮躁是貼在每個成年人心口的標籤。各種心靈雞湯教會的是你如何如何去奮鬥,卻從來沒有一種聲音教會你去感受平凡,享受平凡。去重塑新的生活方式,不僅是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去嘗試新的狀態,也可以讓你在疲憊的辛勞中感受遲鈍的力量。
也如穆旦所言:“但如今,突然面對著墳墓,我冷眼過去稍稍回顧,只見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亙古的荒漠,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過完成了普通生活。”再厲害的人,也只是世間存在的一瞬,再優秀的人也有失意的時刻。
生活,決不會每天都是燦若桃花,但我們要修煉潛沉在磨難長河中的波瀾不驚。努力嘗試,適時調整,不斷重塑新的生活方式。用肆意簡約來適應忙碌,用積極勤勉來衝擊安逸。
畢竟,你的全部努力,不過就是完成了普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