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不出意外,《少年的你》大爆。

上映5天票房破7億,豆瓣打分人數超過32萬,評分穩在8.4,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相關話題熱議不斷。

除了“電影效果”、“演員演技”、“拍攝手法”等相關議題,隨著這部影片屢登熱搜的,還有一個話題:校園暴力。

的確,整部影片的內容,都圍繞著“校園暴力”展開。從胡小蝶的死,到陳念受霸凌,再至最後大錯釀成,如果沒有一開始的校園暴力,就不會有電影后面接二連三的悲劇。國內涉及校園霸凌題材的影片很少,要論真正觸及其核心的,到今年才剛剛開始湧現。

事實上,“校園暴力”這個話題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引發各界關注,除了《少年的你》以外,國外也有不少優秀的影片反映了這一現狀的殘酷與黑暗。今天,小北北就來為大家推薦幾部校園霸凌題材的高分電影。

《告白》

(日本 2010)

談起校園霸凌,多數發生在同齡人之間,“神作”一般存在的《告白》裡講述的校園暴力,最開始是發生在高年級學生對於一個年僅4歲幼女的施暴。

一句話概括,影片就是班主任老師森口悠子的“復仇記”。

三個主角通過自己的視角來進行“告白”,還原森口悠子完整的復仇線。

電影開頭,森口冷靜地站在講臺上,告知全班同學自己的女兒愛美離奇溺亡在學校泳池,警察斷定為意外溺水死亡。但是森口知道,愛美是被人殺害的,而且是被自己班上的同學殺害,凶手是A和B兩個人。

A是個天才但缺愛,希望通過殺人來引起自己母親的注意。B成績不好、性格自卑,因為一件小事對森口懷恨在心,所以同意與A一起實行殺人計劃。

受制於《未成年人保護法》,森口決定“用自己的方法替愛美報了仇。”她在A和B的牛奶中加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而艾滋病的潛伏期一般為5-10年,“認清生命之重,反省所犯之罪”,十年大概夠了吧。

自此,影片第一部分結束,接下來是班長北原美月的告白時間。她表面品學兼優,實則看透人性,自身性格黑暗陰鬱。新來的班主任崇尚“愛的教育”,完全不知道之前殺人事件的他,想讓班長和他一起勸說B重返校園。

然而北原美月拒絕之後卻被班裡人斷定為叛徒,將她與A按在一起親吻並拍照。兩人由此開始交往,關係日漸親密,開始向彼此吐露心聲,交換祕密。

而在另一邊,B的母親由於過度溺愛自己的兒子,不願面對孩子殺人的事實,不斷為他找藉口、也是為自己的煎熬找理由開脫。

最終,軟弱的母親受不了兒子整日的墮落和發瘋,準備跟B一起獻祭。然而不幸的是,她被B反殺。

最後一部分,是殺人始作俑者A的告白。他的母親是一位傑出學者,總覺得A的出生耽誤了她的前程,因此時常對他進行打罵。

影片最後,A帶著炸彈想在畢業典禮上與全校同歸於盡,但在他按下開關時,炸彈並沒有爆炸。原來是被森口老師“移花接木”,真正的炸彈被放到了A母親的辦公室裡。“你殺我的孩子,那我也要讓你親手殺死自己的母親。”

可以說,《告白》裡好學生A跟普通學生B,與讓陳念不堪其擾的魏萊,高度相似。

在大多數人看來包括他們自己的父母,這些人都是聽話or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只有遭遇施暴的同學才能看到魏萊們的真面目:手段殘忍、言語惡毒。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又高度相似:原生家庭的破碎、父母的過度溺愛、親情的缺失等都是造成這些孩子心理扭曲的重要因素,而心理陰暗,往往也是使學生成為校園霸凌施暴者的主要幕後推手。

《蚯蚓》

(南韓 2017)

南韓電影《蚯蚓》,曾在2017年的時候刷屏了小北北的社交平臺,主頁無數人在推薦它,說它是繼《素媛》、《熔爐》之後的又一大南韓電影神作。

女主李子若和腦癱父親李元術生活在一起,相依為命的他們在子若考上貴族藝術高中,一場噩夢開始了……

在學校,因為嫉妒備受關注的子若,惠善帶領女同學們展開霸凌與欺侮。一次爭執中,子若與惠善大打出手,一對一單挑,她只贏不輸。

沒想到的是,惠善父母居然是學校乃至政府的高官,他們威脅子若的同學偽造謊言,子若從受害者變成了施暴者,被不幸開除。

事已至此,以惠善為首的校園霸凌團體仍舊沒打算放過子若。

先是在自己的生日會上被人輪姦錄下視訊,又以此被要挾做起了援交。忍讓沒有換來同情,只有得寸進尺,那些人讓子若學狗叫、扒光她衣服、在她身上淋尿……曾經驕傲而才華橫溢的藝術院校高材生,現在淪為他人任意擺佈的玩偶。

日積月累的非人待遇終於讓李子若崩潰。2個月後,她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子若的去世,令父親幾乎崩潰。走投無路的他,選擇自己動手去為子若報仇。他帶著刀具和魚鉤,親手虐殺了曾經傷害過自己女兒的人。

這不禁讓小北北想起《少年的你》結尾部分,陳念反覆被女警察追問“為什麼被拍了裸照也不報警”,周冬雨含淚的眼神中滿是怒火,看著她遭遇這一切的觀眾心有慼慼焉:她不是沒有反抗,但在別人眼中“忍讓即正義”,像男同學會勸她忍到高考,老師說她沒做錯但是也沒誇獎她。

“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能存在歌詞裡,僅僅一個晚上沒有小北陪在旁邊,陳念便被人拍下視訊……而這些都不是壓死陳唸的最後一根稻草,壓死她的那根稻草來自魏萊被饒恕之後恬不知恥的一番話,“你收了錢我反而安心一點……”

這跟《蚯蚓》的爸爸是一樣。女兒死後,他四處奔走,但是沒有人肯作證、沒有警察來處理這個案子、沒有人願意站出來伸張正義……所有人忙著躲避他,彷彿一場瘟疫。最終只能以暴制暴,用自己的手段來進行“復仇”。

在人人推崇文明和自由的現代社會,如“蚯蚓”般活著的人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唯有如同原始人般的野蠻殺戮,才能為他們爭取到一點點公平。

殘忍嗎?很殘忍。但導演不是為了追求“戲劇性”才選擇這種處理方式,他們只是為了揭露真相。

《奇蹟男孩》

(美國 2017)

那麼,所有的校園霸凌都只能通過“以暴制暴”來解決嗎?

也不盡然,比如《奇蹟男孩》裡提供的這種可能。它也是涉及“校園霸凌”的眾多影視劇中,難得有個好結局的作品。

影片主人公是10歲男孩奧吉,經過27次整容手術後才恢復正常的聽力和視覺,但天生的面部缺陷依然明顯。

在父母的關愛下,奧吉十歲前都在家學習,外出靠頭盔躲避旁人異樣眼光,但十歲之後,父母希望奧吉能摘下頭盔,去擁抱屬於自己的新生活。

只是從進入校園那一刻,奧吉就要直面夢想照進現實的不和諧與矛盾感。

一進入校園,他就遭受到了各種冷嘲熱諷,被人喊“噁心的怪物”;午餐時間永遠孤零零地一人坐一張大圓桌,接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異樣眼光;自認為交到最好的朋友,卻無意間聽到對方說“奧吉已經黏上我,甩都甩不掉”……

沒有拳打腳踢,沒有威脅恐嚇,這就不算是校園暴力了嗎?當然算。

被孤立、被嘲諷、被輕蔑,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無疑是心靈上的重創。不是隻有對身體施暴才叫霸凌,心靈上的凌辱,同樣令人戰慄。

幸好,備受欺凌的奧吉沒有像上述幾部片中的主人公一樣走向極端。

遺傳父母善良與高情商的他,逐漸變得開朗且接納沒有頭盔的自己,對於議論與指點不再過度敏感,學會在別人問他“你有考慮過整容嗎”的時候,調侃地說:我可是拼了命才變得這麼帥的!

在奧吉勇敢融入真實世界時,他的同學們也在學著包容差異,尊重每一個獨立個體改變。最令人感動的例子是,夏令營時大家為了保護奧吉不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齊心協力,同仇敵愾。

影片的最後,校長圖什曼先生在畢業典禮上親自給奧吉頒發了傑出貢獻獎,“我不是特別明白我為什麼會獲獎,我只是上完了五年級,像這裡的其他人一樣。”

是的,奧吉很普通,他跟所有剛剛小學畢業的孩子一模一樣,沒有什麼不同。但他教會了我們善良:“也許我們會明白,沒有人是平凡的。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我們都值得大家起立鼓掌。”

今天提到的四部影片都是校園霸凌題材,《告白》、《蚯蚓》與《少年的你》基調壓抑晦澀,看完皆讓人深感揪心,喘不過氣來。主角不是沒有反抗過,但是旁觀者的冷漠、至親的缺席、朋友的懦弱乃至背叛以及警察的點到即止,都在一步步地將他們從被施暴後的懸崖邊上,推入無望的深淵。

為什麼只有《奇蹟男孩》擁有一個好結局?因為孩子年齡最小,可塑性最強嗎?

不是的。受害者被“挑”中不是他們的錯,關鍵在於身邊的成年人如何做出決斷,選擇用怎樣的方式去幫助他們。

奧吉有一對好父母,有一個懂得分享的姐姐,還有一個為了袒護他,和有權有勢的其他家長據理力爭的好校長。

當他因為同學的欺侮傷心回到家發脾氣時,母親這樣開解他;

爸爸也不斷地為他加油,教會他勇敢:“如果有人傷害你,你一定要反擊。不用害怕任何人。”

來自家人的關愛讓奧吉始終生活在Sunny的環境裡,哪怕前方佈滿由偏見和歧視構成的泥淖與陷阱,他身後的港灣都足以他脫身。

陳念也是其中的“幸運兒”,有小北和警察幫她,但李子若、凶手A和B甚至那個班長都不一樣,他們周圍的大環境是黑暗的,缺乏“正義”和“支援”的力量,善意只是零星的光點,很快就會滅掉。

只是,他們同樣都是未成年的受害者。需要人引導,需要人關心,更需要人去保護。

他們是少年,所以願意賠上自己的一生,去為另一個人頂罪;他們是少年,所以會不計後果,走向極端只為了證明自己。

恨不長久,只有愛才會。

要讓這個世界變好,我們成年人該做的,不只是教會受害者保護好自己,更應該讓所有未成年的孩子學會約束自身,發自內心地用善意待人,尊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教給他們善良、真誠和勇敢,而不是權利、階級以及背後暗含的恃強凌弱、欺軟怕硬。

說到底,少年的你,需要成年的我們來保護。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春晚成名之後拋棄妻女的草根歌手,網友: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