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片,一直是華語電影銀幕中的一大特色。
1928年,電影《火燒紅蓮寺》的誕生,首度在中國影壇提出了“武打電影”的概念。而隨著華語電影的不斷創新、發展,“武打電影”也逐漸演化成了“武俠片”、“功夫片”兩大型別。
進入二十世紀70年代之後,功夫片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並一度走向國際,受到了許多外國觀眾的喜愛。而在電影幕後的不少導演,也都憑藉功夫片的熱潮,受到了諸多影迷的喜愛與追捧。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華語功夫片幕後的8位實力派名導。
影響好萊塢電影發展的“暴力美學大師”——張徹
要說起華語功夫片的發展,“暴力美學大師”張徹,絕對是不能不提的一位。
狄龍、張徹
可能大部分觀眾了解張徹,都是因為他的武俠作品。的確,張徹對華語武俠片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武俠片銀幕之上,張徹、胡金銓一直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兩大奠基人”。而《獨臂刀》、《五毒》、《大刺客》等作品,也成為了一代人心中的武俠經典。
然而,相對於胡金銓在武俠片銀幕上的一枝獨秀,張徹卻是“武俠”、“功夫”花開兩枝。
60年代末,在拍攝了《獨臂刀》、《金燕子》、《大刺客》、《獨臂刀王》等經典武俠作品之後,張徹導演開始嘗試淡化寫意的刀劍打鬥,對寫實的拳腳對決進行拍攝。1970年,張導拍攝了經典功夫片《報仇》。
《報仇》講述了一個復仇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之中,張徹將自己的“暴力美學”理念,與傳統功夫元素相結合。唐佳、袁祥仁設計的打鬥動作,配合上血漿橫飛的化妝效果,刺激了許多觀眾的視覺神經。
而復仇的故事線路,搭配上功夫打鬥,也讓影片的節奏顯得緊湊有致。《報仇》之後,張徹又拍攝了《大決鬥》、《馬永貞》、《洪拳與詠春》等功夫片作品。而這些影片的劇情設計,也都是清一色的復仇故事。
在張徹的電影鏡頭之中,“復仇功夫片”逐漸開始受到觀眾的喜愛,並一步步成為了功夫片市場上的主流。
70年代初,隨著《天下第一拳》、《龍爭虎鬥》在北美的票房大賣,大量的香港功夫片湧入北美市場。而張徹這種“血漿橫飛的復仇電影”,也受到了不少好萊塢電影人的喜愛,並被頻繁模仿。“滿是鮮血的打鬥”與“各式各樣的復仇”,也在此後成為了好萊塢R級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
捧紅李小龍、發掘成龍的“跟風大師”——羅維
70年代初,李小龍從美國返回香港,並被鄒文懷簽入“嘉禾”旗下。1971年,嘉禾為李小龍拍攝了功夫片《唐山大兄》。
該片原由吳家驤擔任導演,但吳家驤對功夫片的打造並不是很見長,影片在拍攝到一半的時候,便因為資金問題,面臨了停拍危機。在處境艱難之際,“跟風大師”羅維臨危受命,接替吳家驤完成《唐山大兄》的拍攝。
早年的羅維,因為擅長模仿他人的電影風格,而被冠以“跟風大師”的名頭。在這部《唐山大兄》中,羅維首先模仿了張徹的“復仇功夫片”風格,對劇本進行了修改。之後又應允了李小龍的要求,讓他自由發揮打鬥場景。
市場主流型別片的結構,搭配上李小龍精彩的打鬥表現,讓《唐山大兄》在上映之後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唐山大兄》之後,羅維又為李小龍打造了另一部功夫片經典《精武門》。
《精武門》中的李小龍、羅維
在《精武門》裡,羅維再度對張徹的“復仇功夫片”進行模仿,打造了一個徒弟為師父報仇的故事。然而在模仿張徹的同時,羅維在《精武門》裡也加入了不少自己的想法。他把民族大義與功夫片相結合,在時代背景的映襯之下,陳真為師父報仇的舉動,也成為了民族反抗的一個縮影。
《精武門》之後,這種將民族大義與功夫元素相結合的“民族情懷功夫片”,成為了功夫片創作的一個主流思路。《上海灘十三太保》、《醉拳2》、《葉問》等影片,都是在“民族情懷功夫片”模式下,誕生的經典作品。
不光為李小龍拍攝了《唐山大兄》、《精武門》兩部佳作。成龍早期的功夫片《新精武門》、《龍拳》、《拳精》、《龍騰虎躍》,也都是出自羅維之手。
1972年,拍攝了《精武門》之後,李小龍便開始嚮導演轉型,並結束了與羅維的合作。為了尋找新的合作伙伴,羅維發掘了影壇新人成龍。而當時的成龍,還叫陳港生。
為了能讓陳港生像李小龍一樣,在大銀幕上大紅大紫,羅維給他改藝名“成龍”,意思是“成為第二個李小龍”,併為成龍拍攝了《龍拳》、《新精武門》等作品。而成龍也人如其名,憑藉功夫片的熱潮,一路從香港打向好萊塢。成為了李小龍之後,第二位在國際揚名的功夫巨星。
開創功夫喜劇先河、走向好萊塢的動作巨星——李小龍
功夫片能走向國際,動作巨星李小龍絕對是功不可沒。1973年,好萊塢華納影業與香港嘉禾聯手,為李小龍拍攝了《龍爭虎鬥》,該片在北美上映後獲得了一片好評。而功夫片的國際熱潮,也由此拉開序幕。
在銀幕之前,李小龍是備受觀眾喜愛的動作巨星,在銀幕之後,他還是一位能力出眾的功夫片導演。
1972年的《精武門》,讓李小龍名震亞洲影壇。成名之後的李小龍,也產生了轉型導演的想法,並在同年拍攝了功夫喜劇《猛龍過江》。
在這部《猛龍過江》裡,李小龍為了尋求創新,將喜劇元素與功夫片結合在了一起。詼諧的喜劇元素,為電影故事增加了不少趣味,而精彩的打鬥橋段,也點燃了不少動作影迷的熱情。
《猛龍過江》上映後,以530多萬的票房成績,坐上了1972年港片票房冠軍的寶座。而該片功夫喜劇的結構,也給之後的香港電影人帶來了不少創作靈感。
《猛龍過江》之後,李小龍又自導自演了《死亡遊戲》,不過該片還沒完成,李小龍便去世了。雖然在大銀幕上僅導演了《猛龍過江》這一部作品,但該片中體現的功夫喜劇風格,卻對之後《少林搭棚大師》、《醉拳》等作品的誕生,有著深遠的意義。
從武指到導演的功夫大師——劉家良
說起華語功夫片,“黃飛鴻傳人”劉家良,絕對是不能不提的一個。如果說功夫喜劇的起源是李小龍,那麼它的發展與崛起,就一定非劉家良莫屬。
出生於武術世家的劉家良,是“洪拳大師”林世榮的嫡傳徒孫,是黃飛鴻的正統傳人。早年的他,以武術指導的身份進入影壇,並與“暴力美學大師”張徹,進行了長期的電影合作。70年代初,隨著功夫片市場的蓬勃發展,劉家良也產生了轉型導演的想法。
1975年,劉家良憑藉一部《神打》,順利坐上導演的位子。而隨後的《少林寺三十六房》、《少林搭棚大師》、《武館》、《爛頭何》、《十八般武藝》、《南北少林》等作品,更是讓他的導演事業走上巔峰。
劉家良的電影風格與李小龍有些相似,在打戲設計上,兩人都主張硬橋硬馬的真功夫展示;在劇情處理上,兩人也都引入了大量的喜劇元素,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不過不同的是,李小龍主張在現代背景之下,拍攝功夫片作品。而劉家良的功夫片作品,基本都以晚清、民國為時代背景。
憑藉70年代的功夫片熱潮,劉家良還受到了不少北美電影人的關注,並在1990年前往好萊塢,為電影《忍者神龜》擔任了動作設計。而這也開啟了華人動作指導,轉型好萊塢的先河。
將功夫喜劇推向巔峰的動作大師——袁和平
如果說功夫喜劇的起源是李小龍,發展是劉家良,那麼它的巔峰一定屬於袁和平。
1978年,袁和平在製片人吳思遠的支援之下,從動作指導轉型導演。而由他拍攝的《蛇形刁手》、《醉拳》、《林世榮》、《勇者無懼》等作品,也將功夫喜劇的浪潮推向了巔峰。
李小龍、劉家良的功夫喜劇片裡,文戲的演藝之中加入了不少喜劇的元素,但在打戲方面,還是為觀眾呈現了中規中矩的真功夫打鬥。而袁和平為了追求功夫、喜劇兩大元素的完美融合,將喜劇元素,融入到了打鬥設計之中。
喜劇化的打鬥場景,進一步加深了影片的趣味性。而《醉拳》、《蛇形刁手》等作品,也憑藉喜劇化的打鬥特色,受到了諸多影迷的喜愛。功夫喜劇的浪潮,也在袁和平的引領之下,走向了巔峰。
因為在華語功夫片幕後的出色表現,袁和平也和劉家良一樣,受到了好萊塢電影人的青睞。1998年,袁和平受到華納電影的邀請,前往好萊塢,為電影《黑客帝國》擔任了動作指導。而“黑客帝國”三部曲中的精彩動作戲碼,也讓袁和平在國際影壇享譽一時。
能導能演的全才電影人——洪金寶
1977年,洪金寶在嘉禾的支援之下,轉型到了導演的位置。而在華語功夫片的發展史上,洪金寶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7年,洪金寶自導自演了功夫片《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在這部作品中,洪金寶沒有對功夫喜劇進行嘗試,而是大刀闊斧的對傳統的“復仇功夫片”進行了改革。
《三德和尚與舂米六》講述了身負血海深仇的舂米六,在三德和尚的幫助之下前往少林寺學藝,之後下山報仇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洪金寶摒棄了依靠化妝效果,呈現出來的打鬥場景。而是靠拳拳到肉的剛猛動作,突顯打鬥的力度。
在劇情故事的設計上,洪金寶在影片中加入了拳術教學環節。在主人公學拳的過程中,洪金寶利用大量的特寫鏡頭,對拳種的特點、技擊理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講解。
70年代末,傳統功夫片逐漸衰落,這部《三德和尚與舂米六》在上映後,也未能取得太過突出的成績。1978年,隨著《醉拳》的熱映,功夫喜劇大行其道。洪金寶也在此時轉型到了功夫喜劇的銀幕之中。
雖然轉型功夫喜劇,但這種“教學功夫片”的風格,卻一直伴隨著洪金寶。隨後的《贊先生與找錢華》、《雜家小子》、《敗家仔》、《搏命單刀奪命槍》等功夫片作品中,這種“功夫教學”橋段也都有體現。
“曇花一現”的功夫喜劇大師——成龍
1978年的《醉拳》大獲成功之後,成龍也在1979年坐上了導演的位置,並拍攝了《笑拳怪招》、《師弟出馬》、《龍少爺》三部功夫喜劇作品。
在這三部作品中,成龍模仿袁和平的電影風格,將喜劇元素與打鬥相結合,並開創了自己獨特的雜耍式打鬥風格。而這種動作風格,也一直伴隨成龍,走向好萊塢的大銀幕。
雖然《笑拳怪招》、《師弟出馬》、《龍少爺》上映後,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80年代初,功夫喜劇市場迅速衰退。洪金寶、袁和平等人,都轉型到了動作警匪片銀幕之中。成龍也在1984年憑藉《A計劃》,成功轉型警匪片。而他的功夫片導演生涯,也在“曇花一現”之中,落下帷幕。
功夫片大銀幕上的後起之秀——葉偉信
進入80年代之後,功夫片迅速淡出了港片大銀幕。而武俠片、警匪片、黑幫片的風靡,也讓功夫片成為了過去。2008年,葉偉信導演與甄子丹合作的《葉問》,再度擦亮了功夫片的“金字招牌”。那個被觀眾們淡忘多時的電影題材,也再度於大銀幕之上綻放光芒。
在《葉問》裡,葉偉信導演將羅維式的“民族情懷功夫片”與洪金寶式的“教學功夫片”相結合。影片中既有大時代背景之下,慷慨激昂的民族情懷,又有對詠春拳技擊理論的全面剖析,以及風格化打鬥設計。
文戲、武戲的兼顧,讓《葉問》獲得了許多影迷的喜愛。而隨後的《葉問2》、《葉問3》裡,葉偉信導演堅持了這種“民族情懷”與“功夫教學”相結合的風格。而甄子丹出色的動作表現,也成為了影片的一大亮點。
當然,在大銀幕之上留下經典功夫片作品的名導,不只以上這8位。除了他們,你還對哪位功夫片名導記憶猶新?
-
1 #
-
2 #
二人對擂,有打未必輸,不打一定輸,出招不出力,招到力到,出力不出招,白費力氣,詠春不管對手出何招,都以日字衝拳開路,訓練記招練力氣,打鬥時出招不出力,招到力自到
-
3 #
成龍還是差李小龍太遠了,這輩子沒機會了
-
4 #
袁祥仁,袁奎也都是不錯的動作片導演
-
5 #
甄子丹,除了是動作巨星,還是武術指導,也叫動作導演,拿過金像獎。
-
6 #
2010以後國內電影就沒有電影的味了,往後越來越看不到金典的功夫片了,更多的是娘娘的天下了。現在的電影是看那個誰夠娘?
-
7 #
中國功夫!不是幾個導演就發揚光大了!中國歷史有多久,中國功夫就有多久!!!這是我們中華名族的精神,戰無不勝!!!!!
-
8 #
成龍那個叫曇花一現?????
-
9 #
我最愛看黃飛鴻系列電影
-
10 #
李小龍去世時才32歲多,只憑借4部半電影就創造了電影神話,其他明星在那個年齡有那成就嗎?
-
11 #
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
-
12 #
我書讀的少,你不要騙我
-
13 #
1928.年拍的,不會吧
吳思遠,袁和平,洪金寶。他們對香港電影作出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