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老周

摘要:正在熱播的《大秦賦》,從開播以來,豆瓣評分一路下滑,質疑批評之聲也日漸洶洶,原因就是隨著這部劇的情節逐漸鋪展開,將秦國描繪成天堂樂土的感覺越來越濃,甚至於完全顛倒黑白,為什麼這樣露骨為暴秦洗地?

圖1:《大秦賦》最雷人的場景和臺詞

《大秦賦》12月1日開播,這部劇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贏異人到趙國做質子,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回秦國,併成為太子,繼而成為秦王,再到嬴政即位,率領秦國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歷程。這段戰國末年的歷史,可謂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已經有無數的戲曲、影視來表現了,而且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更是讓作為歷史控的老周滿懷期待。

首播當天,豆瓣評分就高達8.9分,這個分數在國產歷史劇中絕對算是巔峰了,而且網上也是一片叫好。但是隨著劇情逐漸鋪展開來,豆瓣評分一路下滑,僅僅半個月後就跌到了6.5分,網上的口碑也開始了反轉,質疑批評之聲日漸洶洶,當看到劇中出現楚國的百姓逃亡到秦國,面對追來的楚軍士兵,竟然大叫“回楚國,我們沒有活路,我不願當楚民,願當秦人!”老周也實在是忍無可忍,之前對臺詞、對服飾、對道具的種種不滿和失望,終於從量變到質變,反感噁心到極點,於是果斷放棄!

圖2:不過半個月豆瓣評分就跌到了6.5分

先來說說劇中的角色,男一號自然是秦始皇嬴政,且不說讓四十歲的張魯一去飾演十多歲的少年嬴政,是否合適,最重要的從一開始嬴政就如同有了上帝之眼,不但早就有了一統天下的雄心,而且就像早就知道了必定會一統天下似的。還有,劇中嬴政統一天下的理由居然是為了平定戰亂,要知道戰國末年,只剩下七國,戰亂主要正是因為秦國要兼併六國引起的,十場戰爭裡至少七八場都是和秦國有關。明明是出於對別國土地的覬覦和貪婪,居然說成了替天行道的聖人,把歷史上定論為暴虐冷血的嬴政,居然成了深受萬民擁戴的不世明君,這也太無恥了吧。

圖3:暴虐貪婪的秦始皇居然成了深受萬民擁戴的明君

再說呂不韋,劇中飾演呂不韋的段奕宏,也不管是在廟堂,還是在相府,時不時會來那麼幾聲雞賊的奸笑,難道這個細節設計是為了表現呂不韋的奸詐?怎麼看怎麼不舒服。更重要的,劇中的呂不韋幫助贏異人逃離趙國,當上秦王,以及輔佐嬴政,都是為了堂皇的天道大義。天吶,難道編導竟然孤陋寡聞到連“奇貨可居”的典故都不知道嗎?

呂不韋本來就是家財萬金的大商巨賈,當他準備在贏異人身上不惜傾家蕩產耗費巨資進行運作之前,先問他父親:“種地能獲多少利?”父親回答說:“十倍。”呂不韋又問:“那麼販運珠寶呢?”父親又答說:“百倍。”呂不韋接著再問:“那麼把一個失意的人扶植成國君,掌管天下錢財,會獲利多少呢?”父親驚詫地說:“那可沒辦法計算了!”於是呂不韋就開始了這場豪賭一般的“投資”。看到沒,人家完全就是為了赤裸裸的利益,《大秦賦》的編導居然將唯利是圖的呂不韋洗白成了肩負天下興衰和萬千百姓前途命運的聖人。

圖4:段奕宏飾演的呂不韋時不時會來幾聲賊笑

還有李斯,劇中的李斯從齊國臨淄的稷下學宮學成,千里入秦,也是懷抱著一腔拯救天下黎民的豪情壯志,不圖名不為利,輔佐嬴政成就王霸大業。但是,《大秦賦》的編導再次無知了,或者是故意“遺忘”了李斯最著名的“碩鼠”理論——《史記·李斯列傳》裡有這麼一段:“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所以,李斯的人生追求就是要成為一隻“食積粟居大廡之下的倉中碩鼠”。

圖5:一心要成為倉中鼠的李斯竟然變成了胸懷天下的聖人

角色的設定就已經如此罔顧歷史顛倒黑白,那麼劇情的胡扯更是達到了令人驚掉下巴的地步了。別的不說,就拿“我不願當楚民,願當秦人!”來說,首先秦國的強盛始於商鞅變法,毫無疑問,商鞅變法的耕戰體系大大促進了秦國的國力發展,但是商鞅變法最大的弊端,就是將百姓編為“什伍”,並實行連坐。也就是將百姓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而且“什伍”之間的人家要相互監視,相互告發,實行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這種野蠻殘酷的惡法流毒一直延續了兩千年,成為中國傳統中最為陰暗的負面遺產。

試問,在這樣繃緊了階級鬥爭的弦,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監視、告發的社會環境,怎麼可能有什麼安寧祥和的生活?再加上沉重的賦稅和徭役——正是在商鞅變法之後,開始出現了“田租”、“人賦”、“戶賦”、“市租”等名稱,也就是有了土地稅、人頭稅和商品稅。在戰國後期,秦國的賦稅普遍達到了30%,到了秦二世時,更是達到了“收泰半之賦”,也就是說賦稅甚至超過了50%!這也是中國歷史上賦稅最高的朝代,橫徵暴斂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不然秦國哪有這麼充足的經濟力量來支撐一場又一場的戰爭。

圖6:嬴政發動戰爭哪裡是為了什麼大業,就是貪婪

精神、經濟上的雙重壓迫,秦國人可謂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所以,在戰國末年,離開自己的母國流亡他國最多的恰恰是秦國人,別說是平民了,就是貴族也有不少逃亡,秦國人的逃亡率是最高的。有興趣可以自己查閱相關史料,有資料佐證。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下面就舉幾個具體事例: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軍進攻韓國的上黨,並切斷了上黨與韓國本土之間的聯絡。眼見上黨陷落已成定局,韓國便決定乾脆將上黨割讓給秦國,但上黨郡守馮亭卻不願併入秦國版圖,就派人前往趙國求助。他們向趙王求救的理由之一就是上黨百姓“皆不欲為秦,而願為趙”,上黨的百姓就算不能回到韓國,也不願意成為秦人,而更希望成為趙國人。

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秦嘗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今亡趙,北地入燕,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無幾何人矣。故不如因而割之,無以為武安君功也。”

——這段話是蘇代遊說秦國丞相范雎的話,翻譯成白話,就是秦國曾經進攻韓國,圍困了邢丘和上黨,結果上黨的百姓全跑去了趙國,天下之人不想做秦國的國民已經很久了。如果現在秦國滅了趙國,那麼趙國北方的人都會跑去燕國,趙國東邊的趙國人定會逃往齊國,趙國南邊的人則會逃到韓國和魏國,秦國即便滅了趙國,又能得到多少趙國的百姓?想必你自己心裡也有數。所以,與其讓武安君白起(當時領兵攻打趙國的秦軍主帥)立下滅趙的大功,不如由你去勸說秦王退兵,接受趙國割地求和的提議。

再有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軍圍困趙國首都邯鄲,魏王派人去見趙國的大夫平原君,勸趙國尊秦昭王為帝,依次來緩解這次危機。聽到這個訊息,客居趙國的齊國人魯仲連就站出來反對,“權使其士,虜使其民。若秦一統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秦國曆來是以權術掠奪土地,像對待俘虜囚徒那樣對待百姓,如果秦國統一了天下,我魯仲連寧願跳東海而死,也不願做秦國的百姓!

由此看來,秦國的暴政甚至比死亡都可怕。如果真有穿越時空的機器,一定要將《大秦賦》的編導第一時間送回秦國,讓他們體會一下當秦國人的“快樂和幸福”。

圖7:顛倒黑白罔顧歷史的《大秦賦》雷哭了多少人

最後再看看秦國自己的史料,《商君書》裡的《徠民篇》 ,是一位不知名的秦國大臣寫給秦王的政論文章,因為文章中提到了商鞅死後七十多年才發生的長平之戰,所以顯然不可能是商鞅寫的,當初是被誤認為商鞅所著而被收入《商君書》。

“徠民”,顧名思義就是招徠流民,這是一篇規勸秦王要對百姓好一點,不要控制和壓榨得太狠,以吸引六國百姓投奔秦國為核心思想的文章。原文太長,就摘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句:

“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晉之無有也信,秦之有餘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戚而民苦也。”

——翻譯成白話就是猜想民眾的心情,他們所想要的東西就是田地和房屋,可是三晉之地(指趙韓魏三國)人多地少,確實沒有足夠的天地房屋,秦國地廣人少,有足夠的田地房屋。在這種情況下,韓、趙、魏三國的百姓也不願意向西進入秦國,原因就是秦國的貴族天天生活在憂愁恐懼中,而普通百姓的生活則是非常辛苦的。

看到沒,連秦國自己的大臣都說出了“秦士戚而民苦也”的現狀,而最先揭竿而起反抗秦國暴政的陳勝吳廣,《史記·陳涉世家》裡陳勝就有過一句評價秦國並千古流傳的名句“天下苦秦久矣!”這篇文章應該是在初中語文課本里,看來編導連初中都沒上過吧。

而陳勝吳廣之所以要起義,就是因為遇到大雨,趕去邊關肯定要誤期,根據秦朝法律,只要誤期不問情由就是一律處死!這樣嚴苛的律法,會是一個令人無限嚮往的安寧祥和的國度?反正是個死,那還不如反了!秦朝的嚴苛律法,最後就成了敲響秦國覆滅的喪鐘!這或許就是天意吧。

圖8:揭竿而起的陳勝一句“天下苦秦久矣!”流傳千古

還有,後來劉邦率軍攻入秦國腹地的關中,《史記·高祖本紀》是這樣記載的:“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這就是成語“約法三章”的由來,劉邦廢除了秦朝的律法,只規定了三條法律

:殺人者處死、傷人者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就憑藉這區區三條法律,就在瞬間贏得了關中父老的擁護,為什麼?因為秦朝的刑罰極其殘忍,僅僅死刑就有戮刑、磔刑、棄市、腰斬、梟首、具五刑、族刑等好幾種……百姓早已不堪忍受。

諸如此類的記載,在史書上絕不是一個兩個,鑿鑿有據,怎麼到了《大秦賦》裡,如此暴虐到令人髮指的秦國竟成了天下各國百姓趨之如鶩爭搶著要去投奔的人間樂土!編導如此罔顧史實,居然還有臉自稱是一部“歷史正劇”?

還有,商鞅變法的另外一個重要內容是憑藉軍功可以獲取、晉升爵位,軍功主要就是看斬首敵方的首級數量。於是,秦軍將士在戰場上完全就像是一群嗜血的野獸,爭先恐後地割下敵人的腦袋,然後綁在腰間——這個血淋林的畫面,想想就可以知道有多恐怖血腥了!這樣,在史書上不乏某年,秦軍攻打某處,斬首多少多少的記載。而且在誘人的爵位嘉獎刺激下,殺良冒功就成了必然了,而且殺個手無寸鐵的平民肯定比殺個兵士容易多了。所以秦國發動的戰爭導致了人口的急劇減少。

東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一書中,對秦滅六國導致人口損失做過一個粗略的統計:“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有五百餘萬,推民口數,當尚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也就是說,按照皇甫謐的計算,秦國發動的這場統一戰爭,全天下人口損失高達三分之二!

按照歷史上相關人口的資料,在戰國初年時,七國總人口在3000萬人左右,而到了西漢初年,登記在冊的人口卻只有1500萬人左右。在一百多年間,人口非但沒有增加,反而銳減了一半!當然,這損失的人口不能全部都算在秦國頭上,但毫無疑問,其中秦國的責任是最主要的。

圖9:秦滅六國的戰爭導致了人口銳減

所以,當時六國稱秦軍為“虎狼之師”,而兩千年來的史家,給秦國最具標誌性的標籤就是——暴秦,殘暴暴戾的秦國,這是歷史界兩千年來的共識。如今,在這部所謂“歷史正劇”的《大秦賦》裡,虎狼成性。暴虐殘忍的秦國,卻成了肩負歷史責任和道義,解萬民於倒懸的仁義之師,成了天下百姓一心向往的理想國!編導,你這到底是無知還是無恥啊!

而在劇中發出“願當秦人”吶喊的居然是楚國人,更是把老周徹底雷倒了。退一萬步,就算要逃亡到秦國,也得是趙、韓、魏這三晉之地的百姓,怎麼可能是楚人?編導就沒聽說過“楚存三戶必亡秦”的話嗎?最先拉開秦末農民起義大幕的陳勝,楚國人;反秦起義軍的重要首領項燕、項羽,都是楚國人;攻入秦國首都咸陽的劉邦,還是楚國人!如果,楚國人都像劇中這樣拼死也要投奔秦國,那還反個頭啊,心滿意足當秦國的子民好了。

如果秦國真的像劇中這樣讓天下百姓心嚮往之,那麼為什麼公元前221年滅六國統一天下,僅僅十四年後的公元前207年,就被天下風起雲湧的反秦起義大軍所推翻了?

可見,《大秦賦》一心為暴秦洗白的立意就完全違背了歷史真實,完全是在顛倒黑白,甚至露骨到了根本不加掩飾的地步。那麼,《大秦賦》的編導為什麼要這麼做?

圖10:《大秦賦》一心為暴秦洗白

根據老周看了這二十來集的感受,就是和如今很多自媒體一樣,看起來很客觀很專業,甚至不乏還頂著高大上的光環,但在每個毛孔裡都是掩飾不住向強權諂媚的醜陋與骯髒!

好在廣大觀眾還是有品鑑能力,也是有判斷能力的,《大秦賦》的豆瓣評分半個月裡如崩盤一般暴跌,就是明證。相信,隨著劇情的演繹越來越令人不齒,收視率也會一路下滑。

當你把觀眾都認為是無腦的傻瓜而肆意愚弄忽悠,那麼最終自己也會被觀眾唾棄的口水所淹沒。

《大秦賦》,必將會以最無知最無良最無恥的“歷史正劇”而載入中國影視劇的發展史,就如劇中無比推崇的秦國一樣,成為歷史舞臺上一個齷齪的怪胎。

44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繼趙麗穎新劇爆火之後,騰訊又官宣4部古裝劇,你最期待哪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