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的歐美影視圈,華人、華裔演員的新聞格外多。
先有“嬌娃”劉玉玲憑藉在《致命女人》中的演、導雙修成為熱門話題,後又有威尼斯電影節上鞏俐強勢亮相紅毯,登上熱搜。好不熱鬧。
《致命女人》劉玉玲
在中國文化、東方元素已經成為西方電影中重要賣點的今天,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影人一直都是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可是把時間前移幾十年,由於西方電影對中國面孔的刻板偏見,中國乃至華裔演員想在國際影壇出頭,都是千難萬難。
西方電影對於中國形象的認知偏見由來已久,這有歷史文化的原因,也有現實因素的影響,這就導致了中國形象在西方電影中時而正派,時而反面,上演了一幕幕“變形計”。
獵奇——缺乏了解的臆想在西方世界裡,“黃禍”的論調一直存在。拜電影所賜,邪惡無比的傅滿洲成為了“黃禍”最讓人熟悉的實體化代表。
說起這件事其實對我們來說就是個悲慘的故事,“傅滿洲”這個形象最早出現在清朝滅亡之後,是英國小說家“薩克斯·羅默”創作的《傅滿洲》一書,其目的是用來醜化中國人以及亞洲地區。
對於小說來說,這無疑是成功的,因為它成功讓歐洲人意識到中國人是天然的敵人,他們卑鄙狡詐,殺人如麻,尤其喜歡殺歐洲人。成功挑起種族歧視!很多歐洲人對此深信不疑,甚至認為“傅滿洲”就是真實存在的,由此還延伸出一系列小說,電視劇等,這個邪惡的東方人成功植入歐洲人們的心裡,談“滿”色變。
關於這個人物的創作最初,靈感來自1911年倫敦街頭的暗殺,當時社會動盪,義和團暴亂引起來的黃禍傳言,更令歐洲民眾恐懼亞洲人,於是就有了“傅滿洲”的誕生,隨著一代一代改版優化,“傅滿洲”形象慢慢轉為“東亞病夫”套在我們頭上。
與傅滿洲相反,陳查理則代表了西方視野裡中國人形象善良正直的一面。陳查理是一個機智的華人探長,致力於打擊犯罪,維護正義公平。陳查理總把“子曰”掛在嘴邊,善於觀察細節,是一個溫和睿智的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陳查理的演員也曾飾演過傅滿洲,這更像一個暗示:在西方人眼中,這兩者不過是中國形象的一體兩面。
就是在這樣偏見重重的局面之下,還是有一批中國演員在好萊塢闖出了一片天地。這就不能不提黃柳霜,她是第一位在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留下自己星星的華人女演員。
1919年,14歲的黃柳霜從龍套做起進入好萊塢,在1924年的《巴格達竊賊》中因飾演美豔的女奴隸而走紅。但是走紅的黃柳霜也只能飾演一些娼妓類的角色,靠販售性感來滿足西方觀眾的獵奇心理。由於黃柳霜出演的角色多為負面的,她在當時海外華人群體中,總會遭遇非議。
在告別傅滿洲、陳查理、性感尤物後,中國形象在西方又有了新變化。那就是中國人開始變得能打了,這源於中國功夫片在好萊塢的流行。
當時李小龍主演的一批功夫電影在西方引發了強烈反響,從《精武門》到《猛龍過江》,從《唐山大兄》到《龍爭虎鬥》,中國功夫風靡一時。中國人等於功夫高手的認知逐漸形成,功夫小子取代了“東亞病夫”。
到了90年代成龍赴美髮展,他在好萊塢拍攝的一系列動作片更是強化了這一認知。《尖峰時刻》和《上海正午》系列讓西方觀眾進一步形成了中國人擅長功夫的形象認知。總體來看,上個世紀西方電影裡的中國人形象,往往都是根據粗陋印象放大的結果。
武斷大於了解,異域風情取代了一視同仁。
迎合——經濟利益的驅動進入新世紀之後,文化上的優越感和心理上的傲慢顯然不敵經濟利益的驅動,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西方電影自然不會錯過。
儘管此前在電影裡的中國形象反派居多,但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改善中國形象顯然不是難事。
這一轉變在上世紀末就已初見端倪。1998年的迪士尼動畫《花木蘭》,就已經把迪士尼的公主系列拓展到了東方,利用西方觀眾對中國元素的獵奇感大做文章。
伴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西方電影開始呈現正面中國形象。
在《2012》裡,世介面臨毀滅,而世界最後的希望則是在中國西藏製造“諾亞方舟”,這既是對中國製造的調侃,也是一種對於中國龐大工業力量的承認。
在《地心引力》中,遭遇意外的西方宇航員只有藉助中國的天宮一號、神舟飛船才能返回地球,這是一種對於中國航天技術進步的讚美,但影片裡中國飛船全中文系統的“古早”設計,實在讓人難以恭維。
為了帶動中國市場的票房收入,很多好萊塢電影都選擇了邀請中國演員加盟。甄子丹、姜文參演《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李冰冰參演《變形金剛4》,吳亦凡參演《極限特工3:終極迴歸》……都有著類似的考量。
好萊塢敘事對於中國市場的“入侵”,在《長城》那裡達到了一個更高的高度。
與以往不同的是,這部電影是中國導演與好萊塢工業體系在中國資本做媒下的一次聯姻。長城、怪獸、奇兵,換上好萊塢的創作語境,我們對自己的文化下手似乎更狠,選用最具噱頭的中國符號,包裹著一個西方救世者的想象,做出了一部主攻中國市場的好萊塢風格大片。
總之,在大片中加入中國面孔,大多是西方電影對中國市場示好的表現。外國人做中國題材的文藝作品,往往會有不一樣的視角,他們用獵奇眼光在審視和玩味一些神祕的古老文明碎片。
雖然也有像劉亦菲出演真人版《花木蘭》這樣的個例,但是想要在西方主流電影中看到更多的華人面孔,還需要時間。迪士尼釋出了《花木蘭》的預告片,其中的審美也讓人覺得很詭異。比如花木蘭臉上紅一片、黃一片的“額黃妝”看起來很難說有美感。
還有充滿符號意味的福建土樓。
這些“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依然能讓人感受到來自西方獵奇的眼光。
無論是《花木蘭》還是《尚氣》,這些好萊塢中國題材電影的最終目的,也許都是為了拉近不同種族間的距離,更好地了解彼此間的文化,但倘若細節上處理不當,一不小心觸及民族感情,反而會讓誤會再度加深。
“辱華”——認知錯位的尷尬“尚氣”初次登場於1973年12月的《漫威特別版》。
尚氣是一個正面形象,他是漫威世界中頂尖的武術高手,善用十八般兵器,在沒有超能力時期就已經可以擊敗眾多超人類對手。
在漫畫中,尚氣又稱“功夫大師”(The Master of Kung Fu),後來成為了“復仇者聯盟”與“僱傭英雄”(Heroes for Hire)的成員。
他出生於中國湖南,從小隱居,與世隔絕,由父親與師傅訓練習武,技藝高超。當他終於來到外面的世界,得知一直尊敬的父親其實用心險惡後,與其決裂。這個角色由作家史蒂夫·英格哈特和藝術家吉姆·斯塔林共同創作,最初的靈感來源於李小龍1973年主演的電影《龍爭虎鬥》。
漫威即將開拍的超英電影《尚氣》就被很多中國觀眾認為“辱華”。
因為漫畫原著和傅滿洲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電影改編保留了尚氣的父親是傅滿洲的設定,而傅滿洲則是西方對中國偏見的集大成形象。雖然漫威對此解釋為尚氣將會殺死傅滿洲,這是與過去辱華觀念的一種決裂,但這樣的說法顯然很難有說服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滿大人這個角色有傅滿洲的影子,八字鬍、中英混血的出身等設定都與傅滿洲相似,這也許很難完全“洗白”。有支援的網友認為,“滿大人和傅滿洲不是同一個人,且電影設定和漫畫肯定不一樣,會修改角色的設定,不必揪著原型不放。”
但也有網友不買賬道,“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滿大人和傅滿洲是否為同一人,而是這些角色存在的本源就是對華人的偏見與惡意,且反派滿大人的英文名manndarin所指普通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華裔演員劉思慕將出演漫威“尚氣”
種種質疑,令漫威百口莫辯。
《傅滿洲》作者曾說,自己對中國一無所知,只是憑藉想象創造了這一角色。時代在變化,我們需要通過文化的溝通交流加深對彼此的認知。主動認識和了解今天的中國,真正了解中國人當下的興趣和文化,相信可以拍出令中國和西方觀眾都滿意的《尚氣》,這也是唯一的方式和機會。
新篇章即將開啟,漫威自然不會掉以輕心,但如何改編極具爭議的人物設定,又能否平息福斯的怒意,漫威漫漫吸金路還能否再創輝煌?市場終會給出答案。
縱觀西方電影裡中國形象的變遷,得益於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了解的增多,也得益於中國實力的增強。但中國形象在海外的闡釋權,終歸不能留給別人去掌握。想改變偏見,還是要講好中國故事,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