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國家寶藏第三季》第三期布達拉宮專場的第一件文物是布達拉宮法王洞文成公主像,她的前生故事講述者是我很喜歡的楊紫。

這一期還沒有播之前,小猴紫文成公主的造型就已經火了,可以說是已經播過的9件文物裡面,話題量最高的一個。

大家都誇小猴紫唐代的這個古裝扮相優雅、大氣,非常美,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她身上那套唐裝——窄袖短襦紅黃間色高腰裙的功勞。

高腰裙

復原參考:唐初李鳳墓壁畫

李鳳墓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是唐高祖李淵的陪葬墓之一。李鳳墓壁畫十分精美,壁畫內容包括日月星辰、駱駝商隊等,其中又以仕女圖最為精湛。

李鳳墓壁畫

我們看壁畫上的女子的裙子,形制跟小猴紫穿的那個幾乎一模一樣,這種裙子叫做高腰裙。

沈從文先生《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高腰,系裙到胸部以上”。

透過這句話可知,高腰裙,其實跟腰沒什麼關係,腰帶直接系在胸口。這是唐代最為流行的女子服飾。

穿衣講究“上衣下裳”,就是說我們穿的衣服是由上衣和下衣兩部分組成。

秦漢之前的中原地區,人們普遍重視上衣,比如說春秋時期,將上裝和下裝縫在一起,不見下衣的深衣;秦漢時期只露出部分下衣的襜褕。

馬王堆漢墓穿曲裾的木俑

上身逐漸簡化,下裝自然開始發展。漢代,中原人們開始穿褲子,裙裙裝也開始普及。

《搜神記》卷七記:“晉武帝泰始初,衣服上儉下豐”。

晉武帝司馬炎是晉朝的開國皇帝(236年—290)。這句話說明,到晉武帝時期,下裝的重要性開始超過上裝。但不論下衣再怎麼重要,這個時候的中原地區,裙子的腰線基本都在腰部。

北朝女俑造型,上衫+下裙

但同時期一些壁畫中表現西域風俗、樂舞的影象中,女子所穿裙子腰線就在胸部以上。說明中原高腰裙應該是受西域的影響發展起來的。

把它們帶到中原的就是北魏孝文帝。北魏是由拓跋鮮卑建立的政權,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推動服飾改革,融合中原、北方草原以及西域服裝特點,窄袖高腰裙這種穿法在中原流行起來。

北魏女俑 半臂+高腰長裙

隋朝女子繼承前代的穿法,窄袖配高腰裙不僅在宮中流行,也常見於民間。唐代,高腰裙更是成為唐代女子著裝的重心,體現了大唐女子開放、相容幷蓄的風貌。

小猴紫的高腰裙還有一個細節處理的特別好,就是裙襬。隋唐女子都穿高腰裙,但唐代女子的裙襬長度要比隋代長不少,拖在地上,因此裙襬在橫截面就不是隋及前代“O”型,而是垂鐘形。

裙襬比較 左為安元壽將軍墓壁畫侍女 右為《簪花仕女圖》

裙子上的撞色

復原參考:唐初安元壽墓壁畫

小猴紫穿的那個高腰裙不是純色,而是紅黃撞色,這在唐初的壁畫、女俑中最為常見。安元壽將軍墓壁畫上的這個女子的裙子就很有代表性。

安元壽墓壁畫

現在我們把這種兩種顏色搭配叫做撞色,但在古代,這叫做“間()色——異色相間而成。魏晉時期的高腰長裙基本都是純色,挺單調,所以到了隋朝,“間色”流行起來,而且這種“間色“都用豎條紋表示。這種兩種顏色的裙子就被稱為“雙裙”

《晉宋舊事》:“崇進皇太后為皇位後有絳碧絹雙裙……”。

西安草場坡出土北魏陶俑

隋唐時期的間色裙,一般要用幾幅布拼接而成,每一拼稱為一“破”。

剛開始,間色裙條紋比較寬。但隨著發展,裙子的“破”逐漸增多,條紋自然也變得越來越細。

《唐實錄》:“隋揚帝作長裙十二破,名曰仙裙"。

“十二破”的裙子,有“仙裙”之稱,可見間色裙的精緻。

李震墓壁畫

唐代,這種高腰間色裙成為女子中最常見的服裝,不僅日常穿,參加活動也可以穿。

《新唐書·禮儀志》有:內命婦、夫人滷薄執者著間彩裙襦、彩裳……。”

根據壁畫、木俑等考古資料,唐代女子做裙子,最喜歡的顏色就紅色。這種紅色叫做“石榴紅”。石榴紅的裙子,自然就是“石榴裙”。

白居易《官宅》:“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

如此漂亮的紅裙,怎能讓人不拜倒?

新疆阿斯塔納墓仕女形象

如果做間色裙,那一般搭配就是紅+黃,或者紅+綠。

小猴紫穿的這件就是西紅柿炒雞蛋的這種搭配。現在誰要是穿個紅配綠出門估計得被笑話死,但古代,這紅配綠相當流行,而且並不難看。有些文獻中還給這種紅配綠的間色裙一個專門的名字——“緋碧裙”。

《步輦圖》紅綠相間高腰裙

初唐畫家閻立本《步輦圖》中,給唐太宗抬步輦的宮女穿的就是紅綠搭配的間色高腰長裙。而且這種“紅配綠”的間色裙,不僅宮女會穿,連武則天都喜歡。

《武后時童謠》:“紅綠復裙長,千里萬里猶香”。

陝西三原焦村唐代李壽墓出土壁畫——伎樂圖

上身衣服

復原參考:新疆吐魯番阿斯塔墓葬群唐代女俑

雖然高腰裙直接提到胸口了,上身也沒有多少衣服露出來,但上身的穿著並不簡單,小猴紫上身的衣服從裡到外分別是:圓領窄袖短襦衫、半臂、帔(pei)帛。

我們看看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這件唐代木俑,她的裡外搭配和小猴紫身上這套一樣。

新疆阿斯塔納206號墓出土女俑

先看看窄袖

襦是地道的漢服,最晚在戰國時期已經出現。但因為那時中原的服飾上身豐下身儉,所以那時的襦很長,而且袖口寬大,有的在袖的前端還有接袖。魏晉時期,隨著胡風進入中原,短襦開始流行。短襦袖口也有了一定變化,從原來的寬袖變成窄袖。

唐代顏師古注《急就篇》:“長衣曰袍,下至足附。短衣日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者”。

這種長及腰部搭配高腰裙的襦衫,又叫腰襦。

徐顯秀墓長襦衫和短襦衫的區別

而且襦衫的變化不僅體現在長短、袖口,領口也有了更為豐富的形式,包羅交領、圓領、對襟三種形式。而圓領襦衫是唐代女子搭配長裙時最為鍾愛的,小猴紫穿的這件就是圓領,在很多的考古資料都能看到。

壁畫中不同領口襦衫對比

短襦外套半臂

沈從文先生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到:“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上襦發展而來的一種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

半臂最晚在漢朝已經出現但在隋朝才流行起來,但主要還是在宮廷範圍內。唐代,才真正普及到各個階層的女子。半臂的領口一般為對襟、套頭等,領開的會相對大一點,且袖子也只有一半,唐代,有些半臂甚至沒有袖子,樣子類似今天的坎肩,單獨穿暴露肌膚太多,肯定是有傷風化,所以半臂要穿在襦衫之外。

青海都蘭熱水墓地出土唐半臂

半臂外再搭帔帛

半臂外的這個飄帶,有點像今天我們使用的圍巾,但長度更長,最起碼得兩米,這個就叫做帔帛。

孫機先生《中國古代輿服論叢》:“唐代女裝無論豐儉,這三件(裙、衫、帔)都不可缺少。”

透過這句話,可知帔帛在唐代女子服裝中的地位。帔帛怎麼穿?

穿好衣服後,把帔帛披在背上,然後兩端繞到胳膊前,垂至地面。帔帛雖然是唐代女裝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但它並不用來保暖,只是為了搭配,來達到那種像敦煌壁畫飛天靈動的的感覺,所以帔帛必須輕盈,一般不會選擇織錦。

帔帛

小猴紫身上的這件帔帛是白色,復原參考的應該是綾。綾是唐代最為流行的絲綢種類之一,不論男女都廣泛使用使用,而且帔帛上那一個個六邊形組成的紋飾,是隋唐非常流行的龜背紋。

唐阿斯塔那墓出土緙金龜背紋織錦帶

腰帶部分

腰帶雖然是給裙子封口的,但因為高腰裙腰線都提到胸口了,腰帶位置妥妥在上半身,所以我想在這裡說說。

小猴紫這個文成公主的扮相一出來,鏡頭拉近的時候,吸引我視線的就是腰帶那個位置。我們仔細看,腰帶材質和裙子不同,屬於織錦,上面有圖案——團窠對鳥紋,典型的波斯粟特風格的紋飾。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這種紋飾在隋、唐初非常流行。

唐阿斯塔那墓出土木俑

我們看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這件木俑,它的腰帶部分和小猴紫穿的這件非常像,而且這個圖案還讓我想到了《步輦圖》上吐蕃使臣祿東贊,他身上就有這樣的團窠對鳥紋。

唐高宗即位後,在服裝上面限制“奢靡”和“胡風”,所以從這時候開始,製作複雜的間色裙、聯珠團窠等胡風紋飾逐漸消失。這一時期墓中所見的高腰裙大多變為純色,隨著“卷草寶花”等大唐新樣的興起,純色上新增碎花的裙子多了起來,袖口也從窄袖逐漸發展為廣袖。

西安出土唐代穿柿蒂紋碎花純色長裙女俑

法王洞文成公主像的前生故事定位在公元649年,屬於唐朝初年,所以楊紫身上的這套衣服全是唐初的細節,國家寶藏復原的這套窄袖圓領紅黃間色高腰裙,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用心了!

參考文獻

1.胡族服飾與唐代宮廷女服[D]. 周怡.西北大學 2013

2.唐代前期襦裙服裝的藝術特徵[D]. 付俊.河北大學 2009

3.唐朝女子襦裙服之演變考[J]. 王麗娜.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3(03)

4.考古所見晉唐時期間裙研究[J]. 萬芳. 考古與文物. 2010(02)

21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李詠逝世兩年後,妻子哈文傳出喜訊,終於從悲傷中走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