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上映開始就風波不斷的《大秦賦》,終於求仁得仁,在豆瓣狂砍6.2的“高分”。
劇中除了有讓40歲的張魯一飾演13歲的嬴政這樣的奇怪操作,整個劇情也是亂七八糟,被改得稀碎。
《大秦帝國》系列真的在這一部徹底晚節不保了,也是十分令人唏噓。也有很多人非常疑惑:明明前三部的時候投資捉襟見肘,但卻部部都是經典,這一次背靠騰訊這樣一個大“金主”,服化道都肉眼可見地升級了,作為全劇靈魂的“故事”卻這麼差勁,這是怎麼回事?
一句話:成也資本,敗也資本。
背靠資本當然能帶來一些物質上的好處,比如服化道,但付出的代價就是,必須容忍資本干涉創作。
前兩年,汪海林九曾直言不諱:“懷念煤老闆,從不干預我們創作,除了要求找女演員外,沒有別的要求。”
房地產商次之,他們不干涉創作,但喜歡管理——不過這也還算好。
網際網路企業最差,他們的想法很多,流量、大IP,他們都想要,創作內容,他們也要管。
其實這其中的邏輯就是:煤老闆雖然是“沒文化”的代表,但人家有自知之明,自己一個外行不打算管內行再怎麼幹活。
因為這就像在煤礦裡,外行人指導會造成很多危險,所以他們基本上都有一個安全的意識。有些事情,真的不可以隨便干預,指手畫腳。
所以他們除了投資和捧女演員外,對於劇本的創作是一概不管的。
很多人懷念90年代後期到新世紀初這一段時間,因為那時的中國影視行業欣欣向榮,百花齊放,題材多得令人眼花繚亂。
固然,這其中有當時審查制度寬鬆的原因,但那不是全部,甚至只能佔很小一部分原因。
近些年,不少童年“雷劇”口碑翻身,比如以鬼畜的重複動作戲出圈的《西遊記後傳》,被詬病大雜燴的《魔幻手機》,還有被吐槽服化道劣質的一系列古裝劇等等。
“雷劇”逆襲不僅僅是因為童年的那一批小朋友終於長大了,獲得了話語權;也不僅是因為有所謂“童年濾鏡”的加持,更多是靠著現在滿大街爛劇的襯托。
這時候,我們才發現在粗糙的道具、特效、誇張的妝容的外表下,它們的故事是那麼的好看,人物是如此地鮮活。
比如《西遊記後傳》,開創性地讓如來(轉世)談起了戀愛;天庭覆滅;唐僧“轉型”成了武僧,拋棄了傳統的“聖父”形象,反而對反派的做法表達起了贊同。
而大反派無天,編劇將他“一念成魔”的細膩轉化描寫得入木三分,讓人即使不贊同他的手段,也難免對他的想法表示理解。
劇中每個人物,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他們的三觀都是邏輯自洽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有時候可以互相理解,有時候又勢同水火。
刨除那些鬼畜的打戲,這部劇可以說是市面上質量最能追上原作的“外傳電視劇”。
看以前的“雷劇”,你能從中看出編劇強烈的傾訴欲和表達欲,不一定對,但是這是人類思考的產物;而現在的影視劇,多的時候一部劇能六七個編劇,但即使如此,展現出來的故事和人物也都毫無靈魂,你甚至能感覺出編劇在對你說:我隨便寫寫,你隨便看看,差不多得了,反正就圖一樂。
現在每當出現那種邏輯掉線,人物紙片化的爛劇,被推到臺前來捱罵的永遠都是演員和編劇。
然而,演員是被誰選出來的?編劇自己又能有多少實際的話語權?
從前的編劇敢在“金主”眼皮子底下“搞事情”,明目張膽地“夾帶私貨”——敢在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裡植入女性被“愛情”PUA的主題,比現如今這種明目張膽地宣揚封建糟粕的《娘道》之流不知要高明多少倍(沒錯我說的就是黃聖依版的《天仙配》)。
現如今,資本當道,一部劇火了,觀眾誇的是平臺給力,“發掘”了好劇;一部劇爛了,觀眾則是會直指“演員不行”、“編劇不行”,資本在這時候又成功“隱身”了。
我們國家並不缺好的故事,更不缺會寫好故事的人,但我們缺讓它們落地的環境,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資本搶佔了好的IP,把它交給不專業的編劇,去強捧自家的藝人,最後讓它在資本的下指導下變成一堆垃圾。
與其說我們是懷念煤老闆,不如說,我們懷念的是那個資本不會對創作指手畫腳的年代,那個時候,影視圈在野蠻生長,但生機勃勃,而不像現在是一潭死水,只偶有水花帶起些許漣漪。
只是不知道那樣的盛況,在我們這一代的有生之年,還能再次重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