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說到當代德國影壇最傑出的電影大師,一定繞不開——

導演弗洛裡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爾克。

可能很多人都記不住這個有些拗口的名字,但一定聽說過他的成名作《竊聽風暴》。

在豆瓣上被31萬人打出了9.1的高分,入選豆瓣TOP250榜單的第44位。

影片幾乎橫掃了當年的歐洲電影節,並摘下了第79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大獎。

被眾多媒體譽為:

本世紀最偉大的德國電影。

不過這位電影大師卻出了名地“慢工出細活”,迄今為止,也只拍過三部電影長片而已。

去年,他和曾在《竊聽風暴》中有過合作的德國實力派影星塞巴斯蒂安·科赫再度聯手,合作了這部《無主之作》。

影片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映結束時,口碑炸裂,全場掌聲長達三分鐘。

迷影君今天就來說說這部電影——

無主之作

Never Look Away

電影根據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人生經歷改編。

他是德國當代最為著名的視覺藝術家之一。

但影片又並非是一部單純講述藝術家生平的傳統傳記片,而是——

藉由這位特立獨行的藝術家的前半生,來反思20世紀的德國曆史。

電影從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開始講起,一直到戰後的東德和西德。

時間從1937年到1966年,橫跨三個喧囂的時代,儼然是一部德國現代社會史。

電影男主角由德國實力派演員湯姆·希林出演,他曾憑藉《啊,男孩!》中的精湛演技而獲得過有「德國奧斯卡」之稱的德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在《無主之作》中,他飾演的是一位不斷追求藝術創作自由的前衛藝術家庫爾特。

導演用長達三個小時的史詩式敘事,對青年庫爾特的坎坷人生進行了細緻描繪。

同時也藉此還原了——

一位傑出藝術家的誕生。

PART 01

1937年的德國,正處於納粹的獨裁統治下。

極權之下的人們生活在恐懼和壓抑中,被迫失去思考的能力,就連藝術創作也被限制。

官方將一切不被認可的現代藝術形式,斥責為“無用、瘋狂、放縱”的噱頭,毫無技巧可言。

童年的庫爾特就成長於這種社會環境下,被動地接受著各種傀儡藝術的教育。

他的父親曾是一位頗有名望的教師,對納粹的獨裁政治並不認同,但因為現實壓力,最終選擇違心地加入了納粹黨。

在庫爾特的家裡,唯一還沒有選擇隨波逐流的人是他的姨媽伊麗莎白(莎斯琪亞·羅森道爾 飾)。

這位姨媽不僅年輕漂亮,而且熱愛藝術。

她經常帶著自己的侄子庫爾特一起,去參觀官方不認可的“墮落藝術展”。

她性格奔放且崇尚自由,即使面對當權者也只是假裝逢迎。

為了能夠聽到想要的音符,總是帶著侄子到公車站,聆聽公車的鳴笛聲。

回到家中就解放天性,全身赤裸地彈著鋼琴,享受著自己所理解的美妙音樂。

甚至,她會用菸灰缸將自己砸得頭破血流,只是為了能發出和鋼琴一樣完美的聲音。

如此癲狂的舉止和藝術追求,註定了伊麗莎白在那個時代要被當成是“異類”。

於是,她被送進了瘋人院。

庫爾特的家人本意是想要治好伊麗莎白,可沒想到卻因此害了她。

當時,納粹奉行一種荒謬的“種族優化”政策,他們將所有攜帶遺傳疾病的人視為不良基因。

為了保證優生優育,不良基因就必須被消滅。

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的伊麗莎白也因此被送進毒氣室,結束了生命。

而負責診斷這些年輕生命的是當地的一位著名婦科醫生卡爾教授(塞巴斯蒂安·科赫 飾)。

原本他用來治病救人的診療報告,可現在卻成了一頁頁死刑判決書。

對於童年的小庫爾特來說,姨媽伊麗莎白是開啟他對藝術的真實感知力的啟蒙老師。

她以生命的代價,給年幼的侄子庫爾特上了最重要一課:

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看向別處。

永遠面對真實,眼前的一切都是美麗的。

PART 02

二戰結束後,成年的庫爾特成為了東德的一所藝術學院的學生。

因為戰爭,他失去了自己的兩個哥哥,曾經的家園也因戰火而毀於一旦。

可他從來沒有忘卻過對藝術自我表達的追求。

然而生活在東德的他,卻漸漸地發現——

無論是獨裁的納粹,還是蘇聯治下的東德,自由似乎都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庫爾特的教師父親因為曾經加入過納粹黨,現在找不到工作,只能做一名清洗地板的清潔工人。

最終還是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選擇上吊自殺。

庫爾特試圖將悲傷付諸於藝術創作,可彼時的東德藝術學院,推崇的都是蘇聯流行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風格。

學生們在校被要求凡事不能著眼於「自我」:

所有的藝術創作,都必須以服務人民與社會為最高原則。

所有人都默默接受了這種不容置疑的趨勢,而畢業後的庫爾特,也只能當一個刷牆工人。

就在這段時期,庫爾特邂逅了一份浪漫的愛情,那是他一生為數不多的美好記憶。

女孩是藝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巧合的是名字也叫伊麗莎白(葆拉·貝爾 飾),而且容貌也和庫爾特的姨媽有幾分相似。

兩人之間感情迅速升溫,庫爾特也堅信自己找到了真愛。

可他不知道的是——

這位心愛女友的父親正是當年在納粹德國負責“種族優化”政策的執行者,也就是害死庫爾特姨媽的劊子手。

同時,還是一名控制慾極強的父親,以及優生優育政策的堅定執行者。

為了阻止女兒的戀情,他甚至給女兒做了墮胎手術,導致伊麗莎白之後很難再次懷孕。

但這些困難卻並沒有阻撓庫爾特與伊麗莎白的感情,兩人最終還是步入了婚姻。

PART 03

六十年代,東德社會的極權統治越來越嚴重。

庫爾特也不再滿足於僅僅只是畫一些歌頌政黨的紅色宣傳畫,然而庫爾特無法從工作中感受到創作的熱情。

深感藝術創作受到了鉗制的他,想要追求真正的藝術,於是選擇逃亡去西德。

1961年,庫爾特成功考入了西德著名的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

可進入學校之後,庫爾特很快發現——

西德社會的藝術家紛紛捨棄傳統繪畫,轉而開始探索不同形式或概念的現代藝術的可能性。

學院裡到處是各種怪咖,大家探索著各種各樣的奇怪藝術創作形式:

有用土豆搞創作的,有用油脂作畫的,有狂割紙的,還有往自己身上潑黑白油漆的……

但這恰恰是此時的庫爾特所需要的——

在東德沒能得到的藝術創作自由,在西德卻反倒成了被鼓勵的風氣。

起初,庫爾特也跟隨身邊的潮流依樣畫葫蘆,把旁人的創作加以改造與變形,變成他自己的作品。

可沒想到不僅沒能得到認可,反而被批評。

教授認為他的作品欠缺真實:

你的作品裡,唯獨沒有“你自己”。

教授的批評,讓庫爾特開始反思自己的藝術創作。

真正的藝術的創作並非只是炫技,也不是停留在表象的不知所云,它首先要是真誠的,與生命息息相關。

那麼,究竟如何在繪畫中展現真實?

庫爾特回想起他的童年,他戰爭下的成長經歷,那些與他一起生活的人事物。

然後他把這些人與事一一畫成作品,並且將他兒時觀看世界的方式,呈現在畫作上……

相比導演的前作《竊聽風暴》,這部《無主之作》的故事格局更為巨集大。

不僅涉及到了極權統治、冷戰反思等大時代背景,同時也涉及了藝術與自由、愛情與人性等深邃命題。

此外,影片在視聽技術層面非常優秀。

尤其是影片攝影和配樂都相當考究,每一幀畫面都流露著一種神祕而超然的詩意。

作為一部史詩鉅製,電影最特別的地方還在於——

通過藝術家的視角來反映時代和戰爭對人內心所造成的痛苦與創傷。

導演以反戲劇衝突和反高潮的方式,來投射出極權政治對於個體人性的壓迫。

導演沒有刻意去挖掘那些令人心驚膽顫的殘酷細節,而是透過藝術家的雙手與畫筆,以另一種形式去批判歷史的傷痛。

庫爾特的藝術創作最初受到時代和政治所裹挾,之後又因為主流思想而束縛,但最終卻在醒悟真實與自由之後,讓自己的藝術煥發了生命力。

電影與其說是在探討藝術,倒不如說是在歌頌人類對自由的追求。

主角不斷在藝術創作道路上追尋真實的過程,無疑象徵著人民對於衝破枷鎖奔向自由的渴望。

正如影片中庫爾特的教授所說:

只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推薦6部被錯過的經典好電影,劇情精妙、拍攝高明,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