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的推出,不僅刻錄下老一輩影人的珍貴影像,更串聯起新中國的銀幕往事。
從1949年到2019年,新中國走過70年崢嶸歲月。期間,老一輩電影工作者為電影事業揮灑青春與熱血,鑄就了新中國電影的輝煌。他們與電影的故事,遠不止影片帶給我們的美好瞬間。
為記錄、定格中國電影藝術家珍貴影像,向老一輩電影人致敬,電影頻道從9月1日起,每晚播出70集電影系列人物專題節目《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節目拍攝採訪了70位70歲以上的電影藝術家,他們通過口述“我的電影故事”,串起新中國的銀幕往事。
“新中國電影歷經70年春華秋實,電影人也在70年中砥礪奮進,他們本身也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光輝印記。”《中國電影報道》總製片人王巖介紹說,節目的製作初衷就是致敬與新中國一同成長的電影人,其採訪物件是年齡在70歲以上電影藝術家,他們在70年銀幕上帶給觀眾優秀的電影作品和塑造眾多經典人物形象,“他們與電影的故事、他們和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故事,是新中國最珍貴的光影記憶”。
“央六真是個寶藏頻道,總是能推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好節目,品味曾經熟悉的演員嘴裡說出的那些細微的小事,看到新中國電影70年鎏金歲月,真是滿滿的回憶殺!”“他們告訴我們,中國電影這樣走過。”“他們才是真正的影壇‘頂流’!”“這些藝術家都有過同樣的感悟: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來源於生活。和角色有距離感,一定要去體驗生活,接近角色,才能演好戲。對於他們幹了一輩子的事業,他們無怨無悔,兢兢業業,德藝雙磬!致敬老藝術家!”……於藍、田華、劉江、陶玉玲等老一輩電影人的採訪報道不僅令影視從業者受益匪淺,這些可愛、可敬的電影藝術家們對電影事業的執著,和對時代對國家的熱愛也令眾多觀眾感觸良多。
在得到觀眾認可的同時,《封面——我的電影故事》的製作和播出也受到業內電影人的歡迎和肯定。小時候曾飾演“小劉胡蘭”,成年後執導過《法庭內外》《紅衣少女》的導演藝術家陸小雅說:“電影頻道是電影人的一個家,我創作電影的故事願意和家裡人講。”導演藝術家趙煥章和表演藝術家管宗祥、馬精武的家人表示,《封面——我的電影故事》是他們最後一次接受國家級媒體的專訪。
李苒苒(左) 馬精武(右)
從老照片講起他(她)們的青春時光
在《封面——我的電影故事》已經播出的近三十期節目中,“白毛女”田華、“二妹子”陶玉玲、“阿蘭”王曉棠、“耿浩”張勇手、“白茹”師偉等藝術家拿起老照片或當年拍攝電影的用品,回憶起最初結緣電影的青春時光,也讓人知道了那些留在觀眾心中的經典角色,都離不開生活的根基。
在節目中感慨“黨把一個什麼不懂的孩子,培養教育成一個文藝老戰士”的田華講了她22歲時第一次“觸電”演《白毛女》的故事。談起電影中她拍攝的第一個鏡頭,她稱自己不是特別滿意,但卻得到別人的讚賞“特淳樸、特像一個農村姑娘”。因為在表演時,田華會代入自己的生活經歷,“從我記事,我們家就挺窮的,主食就是紅薯,半年糧食半年糠的,電影裡的生活就是我的生活。”
田華
張勇手也在節目中提到生活對演員塑造角色的重要性,因為有過參加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經歷,使得他在戰爭題材電影中演個戰士或連長都“得心應手”。
張勇手
師偉在節目中也強調,電影傳統應該忠於生活。《林海雪原》的拍攝條件很艱苦,但貴在環境真實,演員們坐著林場拉木頭的敞篷火車去拍攝地,非常冷但演得投入。“對於演員來說,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老老實實紮根生活,來扮演角色,來進行創作。”
師偉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陶玉玲因在《柳堡的故事》中成功飾演有著淳樸笑容的二妹子,成為當時很多男性觀眾心目中的“女神”。“二妹子臺詞加起來沒有一百個字,觀眾為什麼記得住?一是軍民魚水情主題,軍隊和老百姓是一家人;二是感謝王蘋導演,她說出一個關鍵詞,把二妹子點出來,她常常在我耳邊說,給我們加點——糖。”陶玉玲說。
陶玉玲
光影故事中蘊含傳承的力量
在《封面——我的電影故事》採訪的電影藝術家中,年齡最小的男演員王慶祥,今年也70歲了。他塑造角色眉宇間的凜然正氣,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訪談中王慶祥坦言曾通過電影向老一輩表演藝術家“偷招”,從趙丹的《林則徐》、馮喆的《南征北戰》《羊城暗哨》、李默然的《甲午風雲》獲得表演的啟迪。
王慶祥
表演藝術家祝希娟受訪時提到一個現象,在一次活動上,一位年輕演員和她講,同組演員除了對手戲,平時都不說話。“我們電影《紅色娘子軍》結識的人,六十年來一直保持聯絡,我前些天還給王心剛大哥打電話。”
祝希娟回憶說,在當時劇組,前輩演員對第一次演戲的年輕人可以用“關懷”形容。演反派的陳強對她要求“嚴厲”,演戲前一天都會指導、檢查她準備情況。她拍水牢第一場戲時,吊著發麻,等導演喊開始,睜開眼睛看到陳強在攝影機後站著幫她把關,頓時覺得很溫暖,信心馬上就有了,“現在看那場戲很精彩”。
祝希娟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導演藝術家鄭洞天講自己的電影故事時,並沒有聊自己的代表作而是講了上學時和同班同學去《烈火中永生》演群眾的事情,從他在導演水華和演員前輩於藍片場學習體驗的感受,到導演王小帥上學時到劇組看自己拍戲,講中國幾代電影人片場實踐與傳承,並告訴後輩拍電影要真,每一個鏡頭都是一種態度呈現。
鄭洞天
曾執導《神祕的大佛》《武林志》,在1980年代初開啟武打片風潮的北影廠導演藝術家張華勳,講的是自己跟著導演崔嵬拍攝電影《小兵張嘎》時當學徒的那些故事。“(這一經歷)不僅讓我學到知識,也讓我後來有能力成為一個導演,更重要是跟他學會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
張華勳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為做好節目的拍攝、採訪工作,《中國電影報道》派出多支採訪小組奔赴長影、上影、珠影和西影採訪電影藝術家。據介紹,節目採用邊播邊拍模式,目前已經拍攝到60位電影人,在十一前後,節目採訪組將奔赴上海和西安繼續對話電影人。
“電影頻道不僅是播電影傳播電影文化的平臺,也是宣傳中國電影的重要陣地,我們希望通過70位電影藝術家的電影人生的小故事,串起新中國銀幕往事,回溯閃耀的歷史,總結經驗,傳承藝德,啟示當下與未來的電影創作。”王巖提到,從十多年前開始,電影頻道就開始注重採集電影人的口述歷史,現在的《封面——我的電影故事》只是呈現部分2019年電影藝術家生活影像和銀幕記憶。電影頻道針對更多的電影人口述資料的留存,既是中國電影的寶貴文化財富,也具有史料和研究價值。
據悉,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優秀網路原創節目之一,電影頻道電影人物專題節目《封面——我的電影故事》,也在1905電影網、新華網客戶端、好看視訊、西瓜視訊等新媒體平臺同步播出。
·End·
編輯 | 徐蕾 王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