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華語影視圈的亂象終於有人看到了。

111名編劇、導演、作家、製片人聯合簽名抵制有抄襲劣跡的於正、郭敬明。

雖然這些抵制者們中,也有部分底子不乾淨的,也有其他用心不純的,但是他們敢於打破已經成型的格局,就是一種擔當。

如果最後的結果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固然是好;若不能改變什麼,至少也能代表大眾發聲,引起輿論關注,也是一種進步。

天下苦於正、郭敬明久矣。

這種人一天不消失,娛樂圈就會是烏煙瘴氣。

他們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是因為他們製造了畸形的規則。

這種規則就是爛片會有高票房、爛劇能出高收視、爛演技擁有高曝光、抄襲怪炒作可洗白。

在他們的規則裡,有粉絲的要求,有資本的裹挾,有自身的不作為,有市場的導向,觀眾就像被戴上了面具,看不清現實。

在這樣的現狀下,惡性迴圈的閉環形成。

即資本運作、平臺配合、創造粉圈、推出作品、大眾嫌棄、粉絲攻擊、作品崩塌、再度迴圈。

而且這些殘次品都是文化水準不高的作品,他的受眾自然不會成長,順帶牽連的還有被低質作品擾亂的無辜者。

然而市場的包容度又足以容納這些殘次品,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便時有發生。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非理性惡性迴圈。

不僅讓追星的青年變得拜金、粗暴和淺薄,也助推了整個演藝生態滑向病態的深淵。

最終的結果是可悲的,演藝圈長期疏於創造,只願遵從“流量=作品”的懶惰邏輯,一次次產出次品。

其實,作品是有高下之分的。

因為“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可是,於正、郭敬明之流他們不會懂得這個道理。

以前的第五代導演,他們的電影都有較強的人文意識,作品中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展現的是中國的民俗與文化。

與他們合作的編劇都是蘆葦、述平、劉恆、李碧華等,改編的小說也都是上乘之作,如餘華的《活著》、李碧華的《霸王別姬》、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等。

在他們影響下的第六代導演,儘管作品厚度與他們有些差距,但是成材率依舊很高。

他們著重於挖掘社會底層的現實與人性的醜陋面,以理性的鏡頭將被這個時代壓扁的人物推向臺前。

他們在以一個詩人的眼光去審視時代更迭後留下或失去的東西,也許有些多愁善感,卻沒有嬌柔做作。

他們試圖喚醒個人留在時代深處最值得銘記的回憶,也時常感嘆自然的生老病死背後藏著的生命的感傷。

儘管他們的電影都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大多數無法順利在國內上映,可是他們的鏡頭從來不曲高和寡,離開過現實。

他們之後呢?於正、郭敬明之流盛行。

他們不以抄襲為恥,反以為榮,在他們的作品裡,再也看不到第六代、第五代導演的中國性和現實性,充斥的大多是虛假。

這種虛假,看似美麗,實則就是泡沫,一戳就破。

以前的製作講究導演、編劇、演員都到位且專業。

而現在隨著於正、郭敬明之流的出現,影視化流程由多變成一,七成資金給演員,一成給服化道,一成給後期,一成給宣發。

現在有了變化,可變化也僅僅是從七成給演員換成了砍掉三四成給宣發,依舊沒有在製作上下功夫。

這樣的成本控算,哪會有好作品出現,口口聲聲說為了觀眾負責,實則在為某些劇裡的粉絲服務。

像他們這樣的人,格局不在華語影視而在商。

這是華語影視的命運,也是華語影視必須要打破的改變。

從前的華語影視,可以看到思想、文化、經濟的碰撞,如今的華語影視,眼界變得極其狹隘,甚至連自己都看不到。

他們不會明白,擁抱未來,才能有未來。

他們所謂的反主流、反商業、反傳統、反權威,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對抗,試圖打破一切墨守成規。

這種吶喊看起來富麗堂皇,其實根本經不起琢磨,沒有一點思考,很多時候,就是拿著無知當個性。

如根據郭敬明自己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爵跡》,號稱中國真人CG奇幻片的標杆,並以此為榮。

可看過的人都知道,這種頁遊似的畫風如果能代表中國,那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就白改革了。

然而這個年代的悲哀,不僅有此,還有笑貧不笑娼。

這也是於正、郭敬明之流能夠“成為大師”的主因,這種價值觀的崩壞,道德體系的顛覆,不該成為主流。

他們輸出的觀念,大都是鍍了金、美了顏的燈紅酒綠,會讓很多未經歷社會毒打的小年輕誤以為中國社會只有大城市的紙醉金迷。

從而忽略了底層生活的掙扎與落後,迷茫和奮進。

一人不可懼,三人便成虎。

小年輕們對於正、郭敬明之流的觀念信以為真,人數一旦達到某個量級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後果。

如性別對立,價值觀扭曲,獨立思考能力喪失,這些變化讓他們的生活有了壁壘,阻隔他們走向外面的世界,看到多樣的資訊。

時間一長,他們會漸漸誤認為於正、郭敬明口中或作品中常說的男孩、女孩就是原本的自己。

如活在美顏中,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模樣,卻偏駁的期望自己的伴侶是高富帥,且不斷地拔高自己的眼光。

他們都是未發現異樣的楚門,亦或是他們根本沒打算走出楚門的世界,想要活在人為構建的美好中。

也許有人會認為,把這些社會變化歸結於幾個人身上有些誇大其詞。

可是,看一看於正、郭敬明的言辭、作品造成的影響力就知道這些理解並未危言聳聽。

如《小時代》系列票房超15億,觀影人次千萬,可電影傳播的價值觀和戀愛觀又是怎樣的?一句話,爛人出的爛電影,理念除了爛,還是爛。

因此,拒絕爛,嚮往好,有什麼不對。

2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豪門媳婦多難當?美豔女星隱忍42年,等到70億財產後清理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