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變形計自2006年首播以來,已有14年的歷史,並且自開播以來,已經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本著以“交換人生”為主旨,讓都市不羈的少年,與鄉下貧苦的小孩進行交換,並希望藉此,讓他們體驗另一個世界的生活,最終達到改善關係,解決矛盾,收穫教益的目的。
事實上,從節目本身的出發點來看,這是沒有問題的,因為透過這個節目,的確有不少城市的頑童被成功改造,洗心革面,好好讀書,孝敬父母;而不少農村的貧苦兒童,在看到大城市的繁榮之後,也越來越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希望透過讀書改變命運,不少觀眾看過這個節目,也向農村的孩子伸出援手,資助他們完成學業。
但是當這個節目火了之後,人們也開始思考——這種做法,真的公平嗎?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有句名言:“如果我沒有見過太陽,我就能忍受黑暗。”出生貧寒,吃不飽飯,讀不起書的孩子,突然來到這個城市,過上了童話般的生活,可在短短的2個月後,又讓他們回到殘酷的現實,這樣真的不會有什麼影響嗎?
回望城市的孩子,他們實在幸運太多了,有些不過是來到節目中去體驗2個月的“鄉村生活”罷了,能夠改變,當然最好,不能改變,倒也“不要緊”,比如其中一期的城市主角劉思琦,一開始就抱著“體驗生活”的態度,那麼最後她成功改變了嗎?
這個衣食無憂的富二代,剛知道自己要去農村,要去上電視,那叫一個激動,既然要上鏡,那就要“美美噠”,她先是跑去做頭髮,然後又跑去“買買買”,一堆護膚品,結果卻沒想到——一到村裡,節目組就把大部分東西都沒收了,氣得劉思琦要動手打節目組工作人員。
劉思琦無法接受鄉下破破爛爛的房子,到處都是灰燼。16歲的她,在家裡還要媽媽親手餵飯,出門要有保鏢隨行,簡直就是一個“巨嬰”。而在鄉下根本就沒有人給她餵飯吃,為了表示不滿,她甚至絕食了兩天,可是最後實在餓得不行,就到門口找一個村子裡的小孩,幫她做飯。
這頓飯雖然不是什麼美味,但是劉思琦吃得狼吞虎嚥,很滿足。再後來,劉思琦開始改變,她不僅自己做飯,還主動幫“家人”幹活,在她知道自己去逛一次街花的錢,可能是某個村民一年的收入,她的價值觀、人生觀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節目結束回到城市後,劉思琦真的變了,她自己穿衣服疊衣服,自己吃東西,老老實實地回學校讀書,畢業後,還隻身一人出國留學,攻讀自己最喜歡的服裝設計專業。現如今的劉思琦,已順利畢業,併成為一名設計師,雖然現在還不算很出名,但現在,一切,都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在此惟願這孩子能堅持正確的道路,擁抱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