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10月18日,李安執導的電影《雙子殺手》即將上映,該片的最高版本是最新研製的CINITY版本,也就是120幀4K 3D版本。李安繼《少年派》、《比利林恩》之後,第三次玩起了高技術高格式電影。

1、爭論

這部影片未映先火,掀起了關於高技術、高格式的討論。有人認為,高技術高格式是未來電影的唯一出路。而另一些人認為,高格式的發展改變了電影本身的固有特性,原有的膠片顆粒感和24幀的定格產生的距離感是無法替代的。金棕櫚導演昆汀·塔倫迪諾曾經在戛納電影節公開宣告抵制數字電影。

“電影已死,自從數字技術出現。這不是說你用數字器材拍攝不對,或者說你用數字技術放映不對,現在越來越多地電影放棄使用35mm膠片,數字電影無非就是在影院放電視,似乎全世界都慢慢接受了這一點。我知道,頹勢已定,電影已死。”

而這個聲稱自己一生只拍十部電影的導演,十部電影全部都是膠片電影。如果說之前拍攝的《落水狗》、《低俗小說》、《危險關係》、《四個房間》、《殺死比爾》幾部作品是受到技術手段的侷限無法使用數字拍攝,那麼後來的《被解救的姜戈》、《無恥混蛋》、《八惡人》以及即將上映的《好萊塢往事》等片則體現了導演對於膠片電影的一種堅持。

同樣的,好萊塢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也一直以來以實際行動抵制數字格式,《星際穿越》和《敦刻爾克》都是使用70mm的IMAX膠片拍攝的。他曾經在《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上映的時候,親自指導使用數字的影院將格式調整為他的膠片格式。他曾經聲稱,數字電影只是省錢的玩意兒,品質和膠片不能比。

當然,更多的導演則一直在擁護高技術電影,甚至主動研製開發高格式影片。《阿凡達》上映的時候,卡梅隆曾經預言“未來“五六年內”IMAX影院將逐步終結傳統影院”。而事實上,他也一直在堅定地支援新的技術突破。2019年,《銃夢》上映,精確的面部捕捉和動態技術曾經令業內人士大呼驚豔。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電影中,由於CG形象無限接近於人類本體,由於相似造成的“恐怖谷”效應,已經消失。這是電影技術的進步,帶來的全新突破。

自從數字電影出現以來,電影界對於新的數字技術的探討,一直都沒有停過。

2、電影始於技術

事實上,技術性才是電影與生俱來的東西,因為電影在誕生之初本身就是一個科技進步的產物。

1889年,愛迪生髮明了一種活動電影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沒打孔的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臺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並且可以連續拍攝影象。

1891年,愛迪生髮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是早期電影顯示裝置,引入了電影放映的基本方法,通過在光源前使用發動機來高速轉動帶有連續圖片的電影膠片條,從而產生活動的錯覺,光源將膠片上的圖片投射到銀幕。

與此同時,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受到了啟發,研製了自己的電影裝置,並使用該裝置拍攝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短片電影《火車進站》。

之後,其實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電影是被當做馬戲團的其中一個節目,人們看電影的目的和今天的喜愛看特效商業大片的觀眾是一樣的。在這期間,法國導演喬治·梅里埃拍攝了超過400部科幻短片,這些科幻短片的放映場所都是在馬戲團中。人們通過電影技術,看到了人類登上月球、暢遊海底等等奇妙的景象。

但是這一次電影的火爆,並沒有一直持續下去,《電影史:一種理論與實踐》中介紹當時的情況,由於很長時間內電影沒有新的突破,而由於電影的互動性較差,再加上早期的膠片使用的是易燃的硝酸片基,放映的過程中經常發生事故,所以當時電影很快就不再受到歡迎了。

3、電影的豐富在於藝術

那麼電影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這裡面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叫做格里菲斯。1915年,美國導演格里菲斯拍攝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長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其中,格里菲斯使用了紅黃藍三種顏色來區分電影的場景,這是最早出現的在電影中使用明確的色彩語言。

在長時間的進步中,蒙太奇的出現,讓電影有了藝術性。我們可以通過暗示的方式來傳遞敘事資訊,這就讓電影有了藝術探討的可能性。

我們知道最早的電影,是默片。默片的時代,曾經出現了很多大師級導演。德國的茂瑙、美國的卓別林,都是默片時代的領頭羊。1967年10月6日,一部《爵士歌王》上映,影片中出現了真人的同期聲演唱段落和之後的兩句對白,成為了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

任何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都是伴隨著爭議的。有聲電影的出現遭到了整個好萊塢的抵制,影評人認為這破壞了電影帶來的距離感,太過於真實。但是幾部有聲電影相繼獲得了票房的成功,說明了這是歷史的發展趨勢。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的是,即使是劇情片也越來越重視聲音的設計。與此同時,好萊塢的電影發展和歐洲的電影走向了不同的路數。

歐洲的電影發展主要以電影視聽語言的研究為主,在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設計上比較有開創性。維斯康蒂、羅西里尼、德·西卡等導演掀起了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美學運動,而好萊塢在古典主義的敘事體系上繼續探尋,自此電影藝術歐洲和好萊塢各表一枝。

之後,以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為基礎,法國以《電影手冊》主編安德烈·巴贊為首的一批電影人,開始推崇與蒙太奇相對立的“長鏡頭美學”,戈達爾、特呂弗、李維特、瓦爾達、雅克·德米等手冊派導演拍攝出了一批新浪潮代表電影,如《筋疲力盡》、《卡賓槍手》、《婚姻生活》、《天涯淪落女》、《瑟堡的雨傘》、《南特的雅克·德米》一批經典作品。同時他們的美學還啟發了整個歐洲的電影美學。

但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導演每一個幾乎都經歷了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的過度,並且色彩豐富了他們的表達方式。以戈達爾來說,早期的黑白電影《筋疲力盡》、《逍遙法外》等片,我們只能看到光影變化帶來的情緒遞進,而在《蔑視》之後,戈達爾的電影開始有了更為豐富的色彩表達。瓦爾達在《天涯淪落女》中也有明顯的色彩表達。

這體現的是電影技術的進步,對於電影語言的豐富產生的推進作用。

而在大西洋彼岸的好萊塢,這種技術的推進作用則更為明顯。

1937年,盧米埃爾兄弟發明了立體電影之後,3D電影的研究一直就沒有停下來過。

1922年9月27日,世界上第一部膠片3D黑白電影《愛情的力量》在洛杉磯大使飯店公映,這也是3D電影的第一次商業化運用。但遺憾的是,隨著二戰的爆發,3D電影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直到戰後,電影行業重新開始發展。1952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3D電影《非洲歷險記》上映,海報上的宣傳語“獅子坐在你腿上,女郎躺在你懷裡!”極大程度的推進了3D電影的普及程度。

之後的3D電影越來越偏向於恐怖電影,因此也一度被人遺忘。但是電影技術,卻一直沒有停止發展,3D電影的製作也從未停止。1996年,《終結者》推出了迷你3D版,3D技術得到了又一次推進。

之後的3D技術發展歷程就從,普通3D到IMAX 3D 、IMAX 4k 3D,幀數也在不斷提高,從24幀到48幀,從60幀到120幀,再到今天的CINITY。電影的技術不斷翻新。

將好萊塢與歐洲放在一起看,其實電影藝術的每一次革新性進步,都離不開電影技術的發展。技術與藝術,兩者之間並沒有互相排斥,而且在每一次新技術出現的時候,舊的手段往往不會被放棄,而是繼續保留或者以全新的形態再次出現。

3D出現以後2D並沒有消失,甚至數字出現之後也沒有完全取代膠片的地位,相反,每一次新技術出現都具有向下相容的特性,這是理解新舊更替非常重要的一點。

這一次《雙子殺手》的上映,對電影的作用也是一樣的,他推動技術革新的同時,也在推動電影語言往更多元化的方向走。他日,電影技術還會往更高的方向發展,電影語言也會不斷地更新。

電影語言始於格里菲斯,但不再止於阿巴斯。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李小龍最經典的幾部電影,你都看過哪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