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天,“111 位影視從業者聯名抵制於正、郭敬明”上了熱搜。

這不是於正和郭敬明第一次被抵制。

2014年,瓊瑤起訴於正抄襲時,內地編劇就曾聯名抵制過。

而郭敬明《夢裡花落知多少》抄襲事件,早在2006年就已定案,那時候也是群情激奮,一片抵制聲。

可這麼多年過去了,郭敬明成了郭導,捧流量明星,收割票房,與陳凱歌、爾冬升坐在一起點評演員的演技。

於正成了老闆,自己開影視公司,投資影視,籤演員,和章子怡坐在一起點評演員的演技。

兩個同樣抄襲過的劣跡編劇,在一片抵制聲中,越罵越火,深入滲透了整個影視行業。

影視行業病的不輕。

有人說,別說100個編劇,就是1000個編劇聯名抵制,於正和郭敬明都不會正眼瞧一下。

因為編劇在影視行業存在感太低了,真正有話語權的是平臺和資本。

而平臺和資本驅利,於正和郭敬明這樣又會炒作,又沒底線的人在平臺和資本眼中是香餑餑。

甚至,他們自身早已成為娛樂資本圈裡“局中人”。

天眼查整理過一張明星資本版圖,這張圖上有郭敬明,而於正是東陽歡娛影視的創始人,說明娛樂圈的本質是個資本局。

資本至上,流量至上,是影視行業最大的悲哀。

資本最擅長裹挾流量,喂觀眾吃屎。

就拿最近被熱議的《有翡》來說,開播時一天十幾條熱搜,變著花樣誇。

還沒播出時豆瓣就有兩萬多條短評,大部分是期待王一博演技,播出後,短評前三已被粉絲佔據。

可事實上呢,豆瓣評分6分,故事老套,特效廉價,演技尷尬。

但就是這樣的影視劇有著漫天的宣發和平臺的重磅推薦,國產劇都快成了爛片的代名詞。

影視劇市場在被這群流量侵蝕,真正的戲骨反而無戲可演,無人關注。

而流量中最下作的,當屬黑紅。

於正和郭敬明就是黑紅中的典範,兩人都特別擅長炒作,為了博眼球,故意做一些讓別人罵的事。

郭敬明在綜藝裡故意把S卡發給沒演技的選秀明星,和李誠儒老師吵架。

於正則什麼熱點都往上蹭,常常發表茶言茶語。

很多人知曉了這個套路,主動撿罵。

《追光吧!哥哥》節目播出後,不就是靠罵哥哥們油膩才火的嗎。

哥哥們能力不足,舞臺拉胯,一次次被嘲上熱搜。

哥哥們恬不知恥地配合自己的黑點再度炒作,好像被罵是一種榮幸,一種光彩。

一旦透過這種方式輕易獲得了關注和成功,還會有人老老實實提升專業嗎?

這樣的歪門邪道傷害的是整個行業,是劣幣驅逐良幣。

有人說,這次抵制傷害不了於正和郭敬明,反倒有可能被郭敬明拿去蹭熱度。

因為郭敬明的新電影《晴雅集》三天後就上映了,他正在想方設法宣傳電影,這一波熱度豈不是白給。

拍出過《小時代》、《爵跡》這樣的爛片,《爵跡2》換了個名字上了網播,依然爛的稀碎,豆瓣評分只有3.9,按理說,一般人不會再對郭敬明有所期待。

但因為《晴雅集》是鄧倫的第一部電影,鄧倫的粉絲還是選擇了閉眼吹。

粉絲吹噓也就罷了,他們願意為自己愛豆花錢,詭異的是,有專業人士在為郭敬明站臺。

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副教授王紅衛說《晴雅集》是郭敬明一個嶄新的開始,導演王晶和曹保平誇電影好看,史航說郭敬明進步了。

這一波操作屬實有些迷惑,所以郭敬明的新片陷入了一個悖論:

你明知它可能是一個爛片,但你沒看,怎麼知道它爛在哪裡?

你明知它可能是一個爛片,為什麼還要去貢獻票房?

不得不說,有些爛片就是利用觀眾這樣的心理,把人拐進電影院。

如果說,中國影視行業從源頭已經發爛,那唯一的希望,除了那些還在認真對待藝術的人,就是我們這些觀眾了。

編劇的抵制如果沒有力量,那成千上萬的觀眾呢,如果我們堅持拒絕資本喂屎,堅持抵制劣跡從業者,抵制爛片。

如果我們能做到,是不是會倒逼行業規範自身,當然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影視行業繼續爛下去。

19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杜海濤二手平臺疑售應援禮物,有人堅決抵制,有人卻只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