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3歲的竇靖童靖釋出了自己的第三張音樂專輯,其中還包括了自己創作的好幾首單曲。
乾淨的聲線、另類的畫風、前衛多元的音樂風格,妥妥收穫了音樂界和大眾的許多好評。
其中有一段評價我特別認同:一個可以靠流量“撈錢”的人,選擇了“用作品說話”這條路,這是她的選擇。幸運的是,她也有這個資本。
圖片:竇靖童新專輯《GSG Mixtape》
她的資本?也許很多人會說,不就是母親給予的物質和光環嗎?
然而,探究竇靖童的成長軌跡,真正成就她的,絕不只是“錢”和“天后之女”的稱號。這些最具價值的“隱形財富”,值得家長們學習。
她的童年,不缺陪伴與愛在竇靖童2歲時,王菲與竇唯離婚。而這時,正是王菲的事業上升期。
在忙碌的工作中,王菲會盡可能把孩子帶在身邊。在演出後臺,她還會帶著妝和竇靖童做遊戲,深夜回酒店再幫女兒洗澡並哄睡覺。在被人問起時,她只是簡單地說:“我會很想她,我不可能長時間不見她,我覺得小孩子總是跟媽媽比較親。”
翻看當年童年竇靖童和王菲的許多合照,你會發現,她滿眼愛意,與面對媒體時候的表情完全是兩副面孔。
為了更好地陪伴和養育孩子,在小女兒李嫣出生後,王菲更是停下了全部的工作,盡職盡責在家當了好幾年的全職媽媽。她還陪伴李嫣去各地旅遊,每年女兒的生日,她從來都不缺席。
雖然沒有給孩子大眾定義的所謂的“美滿家庭”,但母親的角色,在王菲的生命中依然佔有重要位置。
在王菲眼裡,陪伴孩子成長比其他任何事情都重要。她不要讓她的孩子在最渴望愛的時候,卻發現沒有陪伴。
龍應臺曾說過一個殘忍的現實:
“父母的有效期很短,只有從幼兒時期到青年時期的黃金十年。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來的有效了。”
我們很多父母總以為,孩子才剛剛出生、才剛剛上幼兒園,離長大還早著呢,我可以先忙自己的事情。
但殊不知道,父母的有效期原來這麼短暫。你真正能參與孩子人生,決定孩子人生的,也只有這寶貴的十年。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過程,一旦錯過了這關鍵時期,很可能造成孩子一輩子的能力缺陷或者性格短板。
所以,在唯一一次成長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把握住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用足夠的關愛和陪伴,見證孩子每個階段的驚喜和蛻變,給予孩子最關鍵的成長力量。
知乎上有人求助說:
一個15歲的男孩從小父母離異,主要由奶奶照顧他。
上初中後,這個男孩被小混混群毆,但他一點都不敢反抗,他擔心如果反抗會被打得更狠。
後來男孩輟學打工,也沒有擺脫唯唯諾諾、膽小怕事的性格。一幫狐朋狗友讓他花錢買菸,去KTV買單。
看到男孩這麼懦弱,親戚朋友都看不下去了,但是男孩的爸爸工作忙,根本沒有時間跟他溝通交流。而奶奶就只會一味地滿足他的要求,卻不知道他在外面這樣被人欺負。
沒有陪伴,愛不在身邊,在孩子心裡,他也依然是個孤兒。
我無法想象這位父親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種種遭遇後會作何感想,面對波濤洶湧的未來,這個孩子還能走下去嗎?
只管生,拒絕陪伴,這也是缺愛。
而那些缺愛的童年,會撕裂成孩子內心最深的傷痕,一輩子都無法痊癒。
作為父母,我們的終極使命,就是教會孩子在這個紛擾的世界善良勇敢,獨立行走。父母的愛和陪伴,就是孩子自由行走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的勇氣和底氣。
如果真的愛孩子,請放下不必要的社交,婉辭無意義的牌局,推掉無關緊要的商務與應酬,「回家」。
王菲留給她最寶貴的禮物竇靖童想紋身,王菲說:“只要你不後悔就可以。”
竇靖童兩次退學,王菲就只問了一句,“你想好了嗎?”
竇靖童決定進娛樂圈,王菲依然淡淡地說:“既然你自己選擇了,那就去試試。”
在竇靖童的世界裡,似乎也從來沒有什麼等級森嚴的“大人”“小孩”之說。
王菲自己也稱,“竇靖童是大姐,李嫣是二姐,自己是三妹”。
身為母親,王菲從不會試圖干涉竇靖童內心的想法和選擇,她給了孩子最寶貴的兩樣東西——平等和尊重。
在她看來,只要孩子的選擇和決定是經過自己充分考慮好的,那她就應該無條件信任和支援。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性,有自己想走的路。父母只有給予足夠的平等和尊重,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內心做出選擇,活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孩子才會獲得成就感和幸福。
作為天后的女兒,有這樣開明的媽媽,竇靖童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聽到的是這樣的話:
“小孩子懂什麼”“我這是為你好”“你必須這樣,不然就會吃虧”……
很多父母,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好孩子的一切,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擺出父母的絕對權威,替孩子做出各種選擇和決定,卻從沒問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前一段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
齊明月的媽媽帶她去買衣服,讓孩子自己挑:什麼顏色都可以。
但當女兒選白色時,卻說女兒“不愛乾淨,穿什麼白色”;女兒選黑色時,又說“黑色不適合你”.
自己幫女兒挑了粉色,女兒說可以,卻又責怪女兒沒主見。
雖然她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給孩子的感受卻只有不被尊重。
我相信很多孩子都經歷過,自己所喜歡的得不到父母的支援,自己所熱愛的得不到父母的鼓勵,自己所作出的成績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這樣的心酸和委屈,真的很讓人心痛。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高高在上和絕對權威下,一點點地失去了對外界的感知和對自我的認知,內心時常充滿著恐懼和自卑。
這就需要父母摒棄“家長式”的權威,蹲下來去看見孩子,瞭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才能給予他最好的幫助。
當父母願意蹲下來去看見孩子,你與孩子的距離就近了。
在父母的尊重中長大的孩子,才會敢於做出自己的選擇,才能順應天性成為最好的自己。
就如伊能靜在生日時發的微博中所說:
每個人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誰也沒辦法替他去走。唯有尊重和支援,孩子才能到達父母不曾到達的遠方。
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是幸福的,未來才會更有底氣。
“縱容”和“信任”曾有媒體採訪王菲,問對兩個孩子,怎麼去把握“控制與自由”兩者之間的尺度。
王菲回答說:“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於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她們視為獨立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
有底線的放手,有原則的“縱容”,是王菲給女兒最好的禮物。
這樣“縱容”式的教育,不但使竇靖童活出了真實的自我,而且在生活的種種細節中,顯露出了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家庭教養。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
“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可能製造更多家務,甚至可能受點小傷,而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奇葩說》中的詹青雲,出生在貴州省的一個小縣城。從小學到高中,她6次轉學,成績總是墊底。
即使老師罵她是“馬尾巴穿豆腐,提不起來了”,父母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她。
媽媽善意的謊言“騙”她說,她很快就變成“好學生”了,而爸爸則以講故事為誘餌帶她去旅遊。
他們還允許詹青雲看武俠小說這些別的父母眼中的“閒書”。
因為父母無條件的信任和支援,她從高中起一路開掛,最後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如今已取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而許多父母認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在上面畫上什麼它就會呈現什麼樣子。所以,他們拼盡全力去給孩子規劃一個完美的人生,將全部心思傾注在孩子身上。
卻從來沒有想過,孩子需要的到底是什麼。
如此沉重的“愛”,孩子能不能承受的住。
不是所有的鮮花,都盛開在同一片花叢中。
就如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JulieLythcott-Haims的TED演講裡說到的:
我的兩個孩子,他們不是盆栽,他們是野花,未知品種的野花,我的工作不是把他們變成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支援他們做輝煌的自己。
無條件的信任,才能點燃孩子內心的那團火花,從而釋放出無限的光芒;
有選擇的放手,才不會剪斷孩子騰飛的翅膀,阻斷孩子走向父母不曾到達的遠方。
為人父母,是一場曠日持久的修行。
願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都能如野花般恣意生長,綻放出絢爛奪目的花朵。
文末記得點個贊,願在孩子成長中,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