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週多的時間,2020年就要落下帷幕了。
12月21日開幕的全國藝聯“2020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應該會是今年最後一個影展,也是開年的第一個影展。
在寒冷的冬日裡,“冬暖”這個名字,也帶來一股暖意。
今年是冬暖主題影展的第三年,2019年的影展也是疫情爆發前全國藝聯的最後一個影展。
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全國性疫情,“冬暖”的主題也更具備關照現實的意義。
冬暖主題影展定於年末,本意是透過華語藝術佳作,為在寒冬裡為正在艱難打拼的電影觀眾帶去暖意。
而今年,因為疫情停擺了近半年的電影市場,同樣需要溫暖。
冬暖主題影展的如期而至,也為飽受重創的電影市場,注入了一股暖流。
影展在12月21冬至當天啟幕,似乎特地選擇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一天為起點,釋放暖意與熱能。
而這一活動將延續到來年的1月10日,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重慶、廈門等7個城市,為影迷帶來三個展映單元共12部影片。
這其中,既有成熟導演的新作,也涵蓋了不少青年導演的處女作。那麼,具體有哪些電影,值得我們關注呢?
— 童語 —
「童語」單元中的三部展映影片,透過兒童視角中的爛漫美好,來呈現出成人世界中的現實故事。
《郊區的鳥》由梅峰擔任文學顧問、黃茂昌監製,作為一部處女作,導演仇晟在其中展現出成熟的影像語言和完整的藝術風格。影片的故事穿梭在童年和成年的時空中,將過去與當下的經歷編織成如迷宮一般的故事網路。
仇晟說,構思《郊區的鳥》時,“最迫切的創作衝動是‘童年’”。故事源自他少時的一段記憶,他和十幾個同學“遠征”尋找一個很久沒見的朋友,他們走出熟悉的區域,穿過街道、廢墟,最終走投無路。
仇晟回憶說,“這個旅程是童年的終結,有一個明確的感覺就是從那場旅程之後我就是另外一個我了。”而《郊區的鳥》是對那個特殊而奇異的時刻的追溯與覆盤,到底是因為什麼才導致了心理的成長。
影片故事從孩子與成人兩條不同的線索展開,情節彼此獨立卻時而不經意地呼應纏繞在一起,整個觀看過程如同夢境一般曖昧神秘。
這部敘述和表現風格都頗為獨特的新人作品,獲得不少電影節獎的青睞,在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斬獲最佳劇情片獎,入圍了第71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金豹獎和最佳處女作兩項提名。
曾入圍釜山國際電影節和平遙國際影展的《少年與海》同樣是部處女作,90後新人導演孫傲謙用帶有魔幻色彩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類似本土版《四百擊》的故事。
另一部展映作品《夏日騎士》關於八歲男孩天天的一場荒唐的擒賊鬧劇,影片懷舊的影像、詩意的表達和細膩的情感,為其贏得了第32屆東京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
— 心願 —
「心願」單元的作品,聚焦現實生活,個體與命運對抗,不斷尋求心靈撫慰與精神求索。
《野馬分鬃》是今年為數不多讓人眼前一亮的藝術作,幽默詼諧,也具有值得咀嚼的哲理與思考。影片聚焦大學即將畢業的阿坤生活與精神的狀態,講述他在野蠻生長中逐漸意識到了成長的代價和生命無常的故事。
阿坤這個角色為演員周遊贏得了今年平遙國際影展最佳男演員的榮譽,電影本身風趣、自由、浪漫的表達,也獲得了戛納、倫敦和釜山等國際電影節的青睞。
入圍上影節亞新獎的《撥浪鼓咚咚響》將鏡頭對準遼闊荒原的西北,圍繞著一個尋找父親的孩子和一個尋找孩子的男人的相遇與相熟展開。這場成人與孩子結伴而行相互救贖的公路之旅,也奉獻了本年度最催淚動人的電影故事。
萬瑪才旦監製、卡先加導演的紀錄片《光之子》,記錄了一個在父母婚變中淪為“孤兒”的藏族少女梅朵的故事。被父母拋棄的梅朵,獨自踏上尋找父親的旅程,一個幼小懵懂的生命在這段如夢般的心靈之旅中,實現了成長。
— 歷程 —
歷程單元由《熱湯》《平靜》《藍色列車》《乘客》四部影片組成,旨在透過影像折射人性。
《藍色列車》是金馬獎最佳影片《八月》導演張大磊的新作,在今年平遙展映之前,就備受關注。
影片關於二十世紀末在中俄邊境小城的一段往事,和《八月》一樣,帶有明顯的私人色彩和濃郁的個人情懷。
而另外兩部影片《平靜》與《乘客》則以不同的角度與方式,探討了現代兩性關係下,個體的掙扎與反思。
除了三個單元的展映影片,今年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選擇以張楊導演的《火山》開幕,以黃梓導演的長片處女作《小偉》為影展畫下句點。
這兩部電影用一個個平實的家庭故事直抵人心,同樣值得關注。
影片《火山》中,張楊再次將鏡頭對準大理,講述來自上海的藝術家沈見華一家,與大理雙廊鎮夥山村上的原住居民間的生活。
沈見華在相處中,發現生活在這裡的白族老太太對色彩與造型有極高的天賦,於是指導老太太們畫起了農民畫,並和當地的小夥子定龍開設了農民畫社,故事就在這些日常的生活與交往中緩緩流出。
在昨天冬暖主題影展開幕活動上,導演張楊也來到現場分享影片創作過程中許多幕後故事。
《火山》採用了張楊另一部藝術力作《岡仁波齊》的拍攝方式,靈感取自現實,影片裡的一切都是真實發生過的,但導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搬演,用表演的方式再現了真實。
在張楊導演看來,影片介於紀錄和半紀錄的狀態。在紀錄片和劇情片的邊界,他試圖找到了一個模糊的點,捕捉到即時性卻擁有真實質感的瞬間。這之間,存在著難以拿捏,也難以清晰界定的分寸感。
雖然本質上還是一部劇情片,但張楊確實將其和真實客觀的紀錄片相融合,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與型別探索模式。而無論這部電影要如何被分類或定義,可以肯定的是,它的故事根基,都是真實的力量。
《火山》中,張楊拍出了一個與人們印象中截然不同的大理,當然這之中有人為的設計與安排,比如1:1的畫幅,以及深焦鏡頭,但它試圖去呈現的是居民最質樸、自然的生活狀態。
這種真實的狀態本身就充滿戲劇化的矛盾,比如沈見華一家現代化的生活,與白族居民堅持的傳統民風之間的碰撞,還有精神與物質的取捨與平衡,在影片鏡頭下的絕美景緻中不斷上演著,也透過銀幕在現實的個體心中滌盪起思考與嚮往。
另一電影《小偉》亮相第13屆FIRST青年電影展時,片名還是未改之前的《慕伶,一鳴,偉明》,也是當年FIRST影展一部驚喜的黑馬之作,並最終斬獲了評委會大獎。
影片中,主角一家三口的生活因父親偉明被查出末期肝癌而改變。媽媽慕伶扛起家,卻得不到父子的體諒。兒子一鳴收到美國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但不敢告訴爸媽,他知道母親不易,卻不願表現過多關心。
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家庭裡每一位成員,似乎都裝作生活如常,將內心的情緒壓抑在平靜的表面之下。
導演黃梓從個體命運切入,延展出生死的宏大命題,每位觀眾似乎都能從其中細膩動人的情緒刻畫中,看到屬於自己的影子,並尋獲到情感上的共鳴。
雖然影片的底色是悲傷的,但其中真摯的親情羈絆,仍然會讓人感受到愛與溫暖的力量。由這部電影為冬暖影展收尾,再合適不過。
一年到頭,用影像療愈疲憊的心靈,是“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一直以來的初衷。
而同時,影展也是對近些年來國產藝術電影的一次規律性的回望與總結,它將更多優秀的藝術電影帶至影迷面前,也讓觀眾得以接觸到在主流院線之外,更為豐富、特別的影像表達與人性探索。
2020年,對於中國電影來說是艱難的一年。尤其是藝術電影,面臨著更狹窄的生存縫隙和更不確定的未來。
影展開幕現場,在被問及藝術電影的市場前景,導演張楊談到了藝術片面臨的困境:
“我今年看到幾部很好的電影,《氣球》,包括正在上映的《棒!少年》。其實我覺得票房應該都在千萬左右,但實際上只有六七百萬,有點可惜。如果想讓這樣的電影得到持續的發展,必須獲得更多的票房,這樣就會有一個相對良心的迴圈。”
導演張楊
他提到自己的新片《火山》擱置很久一直沒上映的原因,同樣出於對市場的顧慮:“看不到市場的可能性,或者說也不願意再投入更多的宣發。但如果沒有宣發就會更慘。”
藝術電影面臨的難題,需要多方的力量在長時間內共同努力才能得到解決。而這樣的嘗試也已經開始慢慢實行了,比如全國藝聯專線放映的設定,為這些相對小眾的藝術片提供了觸達觀眾的渠道。
而“藝術新作·冬暖主題影展”同樣賦予那些出色的藝術片展示的出口,讓更多影迷關注並瞭解到它們,併為藝術電影注入一股新的生機。
我們期待寒冬過後春天的到來,也希望藝術電影的春天,可以早些到來。
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全國藝聯」旨在為高藝術質量的中外佳片提供專屬放映平臺。舉辦冬暖影展的初衷是向大家推薦最新的國產佳作,這是全國藝聯第三年舉辦冬暖影展。“冬暖影展”既是全國藝聯每年支援新人新作的保留曲目,在抗擊新冠疫情的當下,又有著觀照現實的特殊意義。
本次“冬暖影展”與正在進行的“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相呼應,均為“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計劃獲得了國家電影專項資金支援。
將於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重慶、廈門等7個城市舉辦,部分影片將舉辦映後交流活動,影片主創和影評人將現身影院與觀眾朋友進行深度解析與互動,在電影院裡共沐一場冬日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