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今年2020年很不一般,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收起了看大片的心,蝸居在家刷劇,這也使得讓各大網劇蓬勃發展起來。先有“努力做個好人”的張東昇,後有大長腿小姐姐金晨在民國當起了地下黨,各種型別的片子都收穫了一定的人氣和口碑。

但是,在這麼多片子中,有一部本該不翻車的片子卻翻了車,這就是新版的《鹿鼎記》。按理來說,金庸老爺子寫的書,再怎麼魔改,拍出來的也應該是穩的。像曾經被吐槽的張紀中版《笑傲江湖》,最後也還是穩的一批。但這次庚子版《鹿鼎記》卻成為了落得尷尬的境地。

庚子版《鹿鼎記》在11月15日開播,主演張一山同志本來在形象上可以說完全符合“韋小寶”這個角色的,這也使得一開播後吸引了大量的目光。但是,在一開始後,整部劇的發展就開始“崩壞”。不其中人物的做派、情節推進、臺詞以及服化道佈景上都能給觀眾找到問題。

該劇在豆瓣評分最後還跌至2.5分,創下金庸作品改編影視劇的新低,如果金老先生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武俠小說,創作於1969年至1972年。其中的主角韋小寶是最不像大俠的“大俠”。在原著中,韋小寶外形瘦小,為人機敏油滑,一臉狡黠,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來看,張一山屬於最適合的。

但因為周星馳版的《鹿鼎記》太過出彩了,這也讓很多人,甚至是專業演員都認為韋小寶這人應該很會“插科打諢”。其實,這部電影是一部“魔改”的《鹿鼎記》,與原著不完全一樣。在原著中的韋小寶並不是個搞笑耍寶的人。

韋小寶這個人頗為複雜,而且從頭到尾都是為了生存而遊走於各個勢力之中。雖然有著極強的觀察力與情商,然而沒有讀過書,所以對一些文詞的運用都是錯誤的,而這些錯誤他自己並不自知。在遇到危險,或是一個陌生的環境,韋小寶還是很注意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的。

正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在原著中在很多時候以描寫韋小寶內心獨白很多。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之下,才出現多看似好笑的“妙語”,但這次的庚子版《鹿鼎記》完全忽略了這一點,而讓韋小寶直接變成了一個頗為“貧嘴”的人。

而且,韋小寶不像其他的大俠,比如喬峰,有真才實學的武功傍身,也不像虛竹,有各種奇遇加持,白撈一個逍遙派掌門。更不像段譽,有強大的基礎背景,即使不靠武功,還是大理世子。

他能在麗春院、皇宮、天地會、神龍教中“苟活”下來,甚至還活得很好,靠的就是他的機敏,和心底裡的“義氣”兩字,而不是那一通“嘴炮”。

所以,我們所認識的那個“樂天派”韋小寶,他只一個有些小聰明的市井小流氓,完全沒有那種“俠之大者”的覺悟,甚至根本沒想過要當救世英雄,只賺了錢之後,回到揚州,讓老媽退休,然後自己多開幾個麗春院,開開心心過日子。

從被迫入宮,到攀上神龍教教主夫人,其實很多程度上他都是身不由己的,在遇到那些要他命的危機時,不會武功,不可能殺出重圍,只能靠著智慧走一步算一步。

韋小寶用來化解危機的辦法,就是我們常看到的“和稀泥”法則,縱觀《鹿鼎記》中所有的危機情況,都是隻解決眼前的問題,後面再生出別的狀況,那就以後再說。

所以《鹿鼎記》中那些鬥智鬥勇的橋段並不是為了搞笑而設計的,一切都是為了怎麼讓自己活下去。

第一版TVB《鹿鼎記》中梁朝偉飾演的韋小寶,就是抓住了這個特點。但是梁朝偉的造型更為正氣。

在他的的演繹之下,有著市井油滑感,不過缺乏那種小流氓的痞氣。而且在這個版本中,將韋小寶身處危險境地如何“和稀泥”的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當然,還有就是他與乾隆的兄弟情義。其中的片尾曲《始終會行運》也貼合了這部劇的主題,韋小寶的確是運氣超然,總是化險為夷。‘

周星馳演繹下的韋小寶,可以說是對後來的《鹿鼎記》的電影、電視劇的拍攝影響頗大,甚至在這兩部電影之後,出現了各種“魔改”的金庸劇。

但周星馳是吃透韋小寶這個角色的,他總結出韋小寶的特點是“鬼”—狡黠精明、“玩”—玩世不恭、“痴”—痴情重義。這也獲得了金庸先生的肯定。

雖然在周星馳在電影中加入了不少自己獨有誇張的肢體語言,但做到了點到即止。在觀影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是周氏電影,所以絲毫沒有違和感。當然能做到這一點的也只有周星馳,這樣的方式至少到現在是無人可以模仿。

1998年的時候TVB重拍了《鹿鼎記》,選擇了陳小春飾演韋小寶。

這一部的選角也頗為到位。陳小春是飾演“小流氓”的專業戶。他從小在社會底層摸打滾爬,對這“市井無賴”的表情與動作就熟記於心,本身也是自帶痞子氣場。但唯一一點差別就是陳小春個子較高,不似原著中的韋小寶矮小。

陳小春為了演好韋小寶,還專門向周星馳請教了心得體會。他按照周星馳給出的“鬼、玩、痴”這三個特色進行發揮,再加入了他特有的“古惑仔”氣質,讓韋小寶整個形象鮮明起來。也正是這樣一個態度,呈現出瞭如今最好的一版《鹿鼎記》。

後面還有張衛健版本的《鹿鼎記》,當時這部連續劇屬於合拍劇,場面相較於TVB更為恢弘,而張衛健在早年間與梁朝偉合作過《鹿鼎記》衍生電影《韋小寶千里闖情關》,所以他對韋小寶這個人物的拿捏更趨向於梁朝偉,顯得中規中矩。

但是,畢竟年齡與閱歷擺在那裡,張衛健演的韋小寶更趨於沉穩,形象也頗似老練的“遊俠”,而缺少了那種“底層小流氓”的感覺。

好在張衛健勝在演技尚可,整部電視劇的編排設定得輕鬆詼諧,更製造了“涼風有性,風月無邊......”這一系列的金句妙語,因此在當年也獲得了不少的好評。

至於黃曉明版《鹿鼎記》,其實在一開演時也是各種差評,但整部劇的內容,還是忠於了原著。可惜的是韋小寶這個角色實在是不適合“霸道總裁”黃曉明。

雖然在劇中黃曉明演得很是努力,但整個人的氣場,完全不像是韋小寶,讓觀眾分分鐘齣戲。

畢竟黃曉明在這之前演繹的基本上不是霸道總裁就是風流才子,整體的形象和氣質與市井小流氓完全不符。

事實上,如果當時黃曉明飾演康熙的話,或許還能接受。

所以,在當時,黃曉明的《鹿鼎記》也成為了最差的一版。

但如今,這庚子版的《鹿鼎記》更是“不好帶”了,張一山擔綱韋小寶,其實是沒問題的。且看這幾年,張一山的演技也被大眾所認可,而他那種自帶的“痞氣”,如果發揮好了,絕對會成就一不新的經典《鹿鼎記》。

其實,壞就壞在了整部劇的編劇之中,縱觀這庚子版《鹿鼎記》就是一部“耍寶劇”。不僅是韋小寶、包括那海公公、七個小姐姐都在耍寶。整部劇在嚴肅的地方不嚴肅,劇情衝突的時候玩“跳躍”,讓整部劇呈現出了一種“漫畫式”的風格。但是,這畢竟不是漫畫,能演繹出漫畫風格的周星馳也不在劇中,這樣一來,整部劇就開始向奇怪的地方發展了。

大方向一旦“歪”了,張一山所有的動作與表情都是往誇張的地方去詮釋,也就是能無厘頭的地方無厘頭,不能無厘頭的還要去湊。作為優勢的“痞氣”被那些誇張的表演給掩蓋了。

然後韋小寶徹徹底底變成了一個丑角,當然這不止他一個丑角,所有人都在搞笑。雖然在可以看到有不少內容是想把整部劇拉回到“正道”上,但是這支隊伍已經帶不動了,變成了“魔改”不像魔改,原著不像原著的味道。

先前,看了幾集之後,本ID認為作為第一主角的張一山同志,對庚子版《鹿鼎記》翻車負有主要責任,但後來看到那麼多人在一起“抽抽”,不僅感嘆,張一山還是好同志,讓他一個人背這鍋顯然是不太“人道”的。面對這問題頗多的“尬劇”,只能說,導演編劇步子邁大了,觀眾看得“蛋疼”。

19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90後“小花”待播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