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電視劇《遇見幸福》在湖南衛視完成了首輪播映,這部反映中年人生活焦慮的家庭劇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也再次讓我們見識到了李光潔、蔣欣、郭京飛這些中生代演員的演技。但是即使他們的演技再高超,也很難奪走一個配角的光芒,這個配角便是劉佩琦飾演的甄建國。
遇見幸福:61歲劉佩琦老而彌堅蔣欣飾演的甄開放毫無疑問是《遇見幸福》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劇眼”,中年危機這一核心話題能否講清楚,說明白,成敗均在這個角色。而蔣欣能成就這個角色必須得感謝劉佩琦。
劉佩琦飾演的甄建國一出場就是滿鬢白髮,穿著單薄破舊的外衣,揹著一個我們在現實中的火車站經常看到的登山包,帶著慈祥落寞的眼神,不用一句臺詞,甄開放的家庭背景就交待得十分清楚。
坦白說,對於61歲的劉佩琦來說,扮演甄建國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任務。說它簡單,是因為甄建國這個慈父形象,劉佩琦曾經在其他影視劇裡多次詮釋過,輕車熟路就能演出來。而且這個角色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甚至拿掉也完全不影響《遇見幸福》的主線劇情,這無形之中,也能促進劉佩琦的表演。
熨壞女兒衣服的甄建國
說它困難,是因為這個角色畢竟是一個在影視劇裡非常常見的慈父形象,如何演繹出屬於自己的風采其實很考驗演員的功力。尤其是甄建國還有大量“身體是第一位的”、“多照顧自己”等心靈雞湯似的臺詞,會讓觀眾有種莫名的疏遠感。而劉佩琦不愧是老戲骨,為了解決這些難題,他在微表情上做了很多功課。
對女兒的和藹
這一幕讓千狐印象非常深刻,在得知甄開放被趙勇峰性騷擾後,甄建國二話不說出面教訓了一頓趙勇峰。在警察局裡前一秒還在和警察慷慨激昂地理論。下一秒見到甄開放後就馬上羞愧地低下了頭。
女兒喂湯後,甄建國拭淚
而當甄開放給他喂湯後,甄建國百感交集拿出紙巾拭淚。你可以發現,劉佩琦對角色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他看來女兒就是甄建國晚年生活裡的最大寄託,無論是喜笑顏開,還是嗔叱怒怪,對待女兒時的表情總會比常人多出幾分柔情,這種表演方式也很容易讓觀眾理解男人和父親的不同。
面對老朋友時的甄建國
而在面對兩個老友的時候,甄建國明顯就要俏皮多了,該逞強的時候非常蠻橫,該耍滑頭的時候又能感受到在抖機靈。集中體現的一場戲就是“抓鬮”了,明明抽到的是“不辭職”,但甄建國看到紙條之後,決定騙老友說是“辭職”。這個眉頭上鎖的表情真的是令人折服。既帶有驚愕感,又能感覺到這個“社會老油條”心裡在打算盤。
從這部戲裡,也完全可以體現出現在的劉佩琦演技已經日臻化境,即使接演的角色再單薄,也能在融入自己的理解後變得熠熠生輝。
一生只能演一次的白三爺但是若論劉佩琦演過的經典角色,甄建國還遠遠排不上號,觀眾對劉佩琦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毫無疑問是《大宅門》裡的白穎宇白三爺。
大宅門
從角色的橫切面來看,白穎宇是個奸惡淫邪、富有心計、市儈無良的反派人物。而他身上又帶著對家庭的愛,甚至還有崇高的家國情懷。如果只能演出白三爺的“惡”,那頂多只能說劉佩琦是個合格的演員,但劉佩琦卻能把白穎宇的全部人性特徵都演出來,足以見得功力之深。
白穎宇向王公公打探訊息
就拿第一集來說,白穎宇的大哥白穎園醫死了詹王爺的二女兒,詹王爺為報復而準備將白穎園置之死地。此時白穎宇就找到王公公打探訊息,百草廳的三少爺瞬間對著一個太監卑躬屈膝起來。劉佩琦這個俯著前身交流的動作可謂是神來之筆。既詮釋了身份落差,又把他與兄長之間的骨肉之情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為大哥砸詹王府馬車
其實郭寶昌在劇集裡一直在強調白穎宇大節不虧,但要融入到本身偏負面的人物形象中去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而劉佩琦的理解是,在對待大是大非上,白穎宇的態度和其他白家人要有明顯區別。這種區別是要讓觀眾直觀感受得到。比如對待詹王府上,比起膽小怕事的二哥一家,白穎宇明顯要激進得多。這種激進的處理方式又非常富有邏輯。如果對角色沒一定理解能力,肯定是拿捏不好的。
白穎宇為白文氏哭喪
還有這場白穎宇為白文氏哭喪的大戲,在千狐看來,可能演繹難度要比大結局裡的捨生取義還要大。因為在劇集裡面,斯琴高娃的白文氏和白穎宇長期都是處於對立面的。白文氏的去世,為何會給白穎宇造成那麼大的衝擊,必須要求演員能演得有說服力。既是一個單場戲,也是為這對叔嫂的關係作出總結。
而劉佩琦為這場戲也是傾注了大量心力,他採取了一種“與空氣對白”的表演方式,假想存在一個二嫂,要對她說出想說而未說的話,而這段既能算唸白,又能算是對白的臺詞,也有種魔力,能讓人不自覺地在腦海中閃回兩人在劇中的各種畫面。最終得出結論,他們不是對立面,而是真正的一家人。
在大結局裡,白穎宇那場十一分鐘的就義大戲有多經典不用千狐多說。但很多人可能沒發現一個細節,在藥行大會上的激昂發言並不是白穎宇最後的臺詞。最後的臺詞是臨終單獨託付給白景琦的一段遺言。白穎宇說自己欠了一桌酒錢,叫白景琦幫忙結了。就是這段極具生活化的臺詞,劉佩琦用戲謔的語氣說出來,為白穎宇的血肉豐滿了最後濃墨的一筆。
郭寶昌曾經在談話綜藝裡說到,找劉佩琦演三爺,當時幾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而他發現了劉佩琦身上的“爺們兒氣”,力排眾議,所以我們看到了和其他實力派演員對戲都絲毫不落下風的劉佩琦。白穎宇這個一生只能遇到一次的好角色,幸好遇到了劉佩琦。
不會有比他更好的喬安山劉佩琦演藝生涯中,還有一部不得不提的作品,那就是《離開雷鋒的日子》,這部電影雖然是部主旋律電影,卻有非常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影片中後段所描寫的故事,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會遇到的“碰瓷”,電影主創要通過這段關於“碰瓷”的故事,向觀眾輸出對“雷鋒精神”的理解。
《離開雷鋒的日子》中的雷鋒和喬安山
所以顯而易見,劉佩琦出演這部電影的最大任務,並不是演好喬安山這個角色,而是要演繹出劇本里的“雷鋒精神”。我們小時候就單純地把“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當作雷鋒精神的全部,其實這不過是雷鋒精神的一部分而已。其實雷鋒精神的外延相當廣闊深奧,甚至有點形而上。寫到紙上容易,但要演出來,那非劉佩琦這樣功力高深之人出馬不可。
喬安山與犧牲時的雷鋒
電影有兩條線索,第一條就是“雷鋒之死”,雷鋒因為喬安山倒車時撞到電線杆,被電線杆砸中顱腔身亡。這一段劇情是相當悲涼的,但劉佩琦所扮演的喬安山此時只是一個21歲的年輕士兵,戰友因為自己過失而死亡,自責的情緒是必須該有的。
喬安山念信
但情緒過度集中到自責上,明顯就與主題相背離了。劉佩琦在表演中又是通過幾場與“空氣”的對手戲,來表達喬安山被雷鋒精神感化的過程。比如這場念信的戲,因為喬安山幾乎是個文盲,所認識的字有限,只能磕磕巴巴地念著信中的句子。但喬安山反覆核對母親對雷鋒表示感謝的句子,進而內心受到雷鋒的感召,為後面的故事奠定了基調。
喬安山墊付醫藥費
時間一晃過了三十年,三十年裡喬安山做了數不清的好事,這是我們常規認知中的“雷鋒精神”。但是此時電影筆鋒一轉,當喬安山發現一個老人被車撞了便伸出援手送到醫院並墊付了醫藥費,可是老人的一家卻誣賴撞傷老人的是喬安山,並要求喬安山賠償(故事熟悉不?)。
面對這種情況,劉佩琦該用什麼表演方式能既符合邏輯,又能詮釋出雷鋒精神呢?相信不會有第二個人會這麼演了。
怒髮衝冠的喬安山
劉佩琦版本的喬安山選擇了憤怒,最激動的時候甚至想和“碰瓷”的那家人動用武力,甚至在影片尾聲都沒有明確資訊說明喬安山原諒了那家人。在我們的印象裡,“學雷鋒、做好事”就該是溫文爾雅的老好人形象。
但劉佩琦的這幾個鏡頭徹底顛覆了這種觀念,同時帶出了更高層次對“雷鋒精神”的理解。做了好事受到委屈之後,為自己伸張正義同樣是“雷鋒精神”,不讓邪惡風氣蔓延同樣是“雷鋒精神”。不是每一個人做了好事都會甘之如飴,但是非公道才是一個人應該堅守的原則。
喬安山做報告
感謝這部電影,也感謝劉佩琦的神演技,讓向善之人不會迷茫。
老戲骨的武器庫上面提到的三部作品其實也只是對劉佩琦演技的“管中窺豹”罷了,他的演藝成就遠不是這三部戲就能概括的。那麼是什麼能讓劉佩琦老師屹立影視圈幾十年的呢?
(1)頂級的臺詞功力
內地的影視劇其實並不是完全採取同期聲的錄製方式的,很多演員沒有超絕的臺詞功力,卻也可以通過配音完成角色的詮釋。但毋庸置疑,同期聲的魅力不是配音能相提並論的。而劉佩琦的原音就是影視圈公認的同期聲頂點。
《白鹿原》中的劉佩琦
劉佩琦的臺詞不但語力鏗鏘,而且層次分明,不同的角色會用不同的發聲方式。即使是同一個角色,也可以根據不同情緒自由轉換語氣,讓作品既有影視畫面感,也有話劇中的語言藝術。這樣的功力非一朝一夕能夠練成。
(2)堅定的“方法派”
從《演員的誕生》系列,我們大概知道了演員通常分為體驗派和方法派,體驗派便是通過身臨其境去體驗角色,最後達到“演員本體即角色”的境界;而方法派則是通過自己的表演方法去演繹角色,而劉佩琦是堅定的方法派。
劉佩琦在某綜藝節目裡就談到他對錶演方式的態度,他認為體驗並不能適用在每個角色、每一場戲中,像是“把人捆起來燒死”這樣的情節就沒法體驗,只有掌握具體的方法,方能一通百通。確實,翻看劉佩琦的簡介,沒有哪類角色是劉佩琦沒有表演過的了。
(3)職業素養
劉佩琦早年的學藝經紀相當坎坷,當時他報考藝校就因為長相不符合要求而被刷了下來,這多少影響到了他後面的演藝事業,他曾說道:“我知道哪些角色自己演不了”。
劉佩琦顯然是過於自謙了,5歲學武術,15歲學舞蹈,身材管理在男演員中更是數一數二。但可能是因為他從配角出身,下意識地認為自己更適合演配角。但無論出演的角色戲份多寡,他都在恪盡演員的本份。
他曾主動提到一件事,非常能反映劉佩琦的職業素養。在1992年,劉佩琦出演了張藝謀導演的《秋菊打官司》,主持人詢問劉佩琦是否在拍攝結束時去找張藝謀要聯絡方式。劉佩琦說:“沒有,要避嫌,之後23年都再也沒見過張藝謀。”
其實在當時的中國影壇就已經有“固定班底”的這個說法了,劉佩琦本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讓自己在演藝圈少走一截彎路,可是他放棄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這就是劉佩琦,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唯留作品,滿香藝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