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期待。
從演員陣容,到題材設定,再到幕後的製作班底,就連線連放出的預告都賊帶感。
期間,延期定檔再改檔。
檔期一變再變,但還是有無數觀眾在翹首以盼。
原因只有一個——
硬核導演林超賢的最新作品,華語電影首部海上救援題材電影,取材自真實救援事件,無論是題材還是拍攝難度都是前所未有。
林超賢的“絕版”主旋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作品,現在它終於來了。
緊急救援01
沒人敢拍的題材
《緊急救援》拍的是一部海上救援動作大片。
華語電影敢看向這個領域並落地拍攝的第一部。
回顧林超賢之前拍過的主旋律,涉及型別頗廣。
有犯罪題材的動作電影《湄公河行動》,改編自真實的湄公河慘案。
有軍事題材的戰爭電影《紅海行動》,真實又殘酷的戰爭渲染,把中國軍事題材影片推向新的高度。
林超賢說,不想重複拍同一個題材,所以每個題材都會盡力去拍到極致,每部電影也都是一次新的挑戰。
而《緊急救援》,就是華語電影主旋律題材的全新突破——
海上救援。
簡單來說,拍的就是“中國救撈”的真實救援故事。
海上的災難,遠比想象中來的更加殘忍。
海上鑽井平臺燃起一片火海,隨即鋼鐵的碰撞聲、爆炸的轟鳴聲接連起伏。
頃刻之間熊熊大火燒燬了整個油井平臺,全部坍塌並朝向海面傾倒。
此時此刻,還有兩人未被救出。
救援隊怎麼做?
救援人員從直升機上跳下,飛撲火海之內救人,在死亡面前逆行。
國際客機失事墜機,直衝大海瞬間四分五裂。
機頭破損開裂,海水大量灌入,飛機即將沉入海底。
救撈人員爭分奪秒趕往現場,在有限的時間內把人救出來。
論場面,林超賢的作品從來不缺。
單是幾幀踩點的鏡頭,已經讓觀眾感受到震撼。
但更宏大的意味在於——
《緊急救援》展露出的是一次次基於真實事件的救援,足夠震撼,足夠慘烈。
山體滑坡、飛機失事、火災隱患……發生在海上的種種險境接連不斷,層層遞進。
無疑,水是這部電影的主角。
這個平日裡看上去最溫柔平靜的資源,其實暗藏著致命的威力。
為了凸顯水的威懾力,林超賢採用了各種角度的鏡頭拍攝輔助,又擅用參照物擴張危險,將水所蘊藏的危險發揮到了極致。
一面是刺眼的灼熱感。
水火不相容,但在海中肆虐著的火海,也會將危險放大百倍。
單單只是摧毀的那一瞬,就讓人恐懼到心神不寧。
一面是窒息的壓迫感。
水的速度和力度超乎想象,迎面湧來的水海,壓迫感也隨之而來。
重現埋在“水底”的恐懼,逼的人幾乎無法呼吸。
林超賢就在透過水的溫度、速度、力度,來表達海上救援所面臨的困難,觀眾也在每個鏡頭之中都感受到了水的強大破壞力。
這些細節,就已將恐懼拉滿。
02
電影的真實感
林超賢在拍戲時有個標籤,“魔鬼”。
但凡是呈現在鏡頭前的,能來真的全不作假。
《湄公河行動》時,電影得到了公安部的特許支援,拿到了“境外持槍”許可,因此很多演員和工作人員在拍攝現場甚至要穿著真正的防彈衣進行拍攝。
拍《紅海行動》的爆破戲時,就連炮彈都是真實的,張譯在拍攝過程中就曾被爆破的石頭濺傷,海清也被爆炸帶來的熱浪掀翻過。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電影的真實效果。
從真實的道具、到實景拍攝,再到演員的真實反應,營造十足真實且震撼的臨場感。
但事實上,那段被誇讚最多的墜機“特效”場景,也是真實的。
片中迫降後斷裂成三截的飛機不是特效,而是真飛機。
把拍攝資金全都花在刀刃上——
拍攝地點。
林超賢的要求就是實景拍攝。
影片中的四場救援都選擇了真實場景,而非幕布下的特效。
拍攝取景選擇了四處地點,福州、廣西、廈門、墨西哥,其中在墨西哥的取景地點,也是當年《泰坦尼克號》的拍攝地。
拍攝細節。
完全按照真實的救援中心打造。
大到整個救援隊的監控中心,小到演員們所穿的救援服裝與裝備,完全達到可以出動真實救援的規格。
其中辛芷蕾飾演女機長的原型宋寅,在看過電影后也不禁讚歎:
“電影中的每一個場景都很真實,真實到很想上去幫忙”。
專業集訓。
林超賢的戲,演員都沒有替身。
拍攝該片之前,片中每位演員就共同接受了專業集訓,在這期間,他們進行了專業救援隊的知識、體能、技能的基礎學習,機械的操作、“第一急救”,還有如何在不同的危機裡(水、火、深山等)進行第一時間的緊急救援。
彭于晏在拍攝水下救援戲時,曾十幾個小時浸在低至7度的水裡拍攝,拍到雙眼通紅。
而這還遠遠不夠。
在拍攝初期,林超賢就放下話要做好萊塢級別的電影。
所以,就連電影幕後也是全球頂級班底。
奧斯卡金牌攝像鮑德熹;
老搭檔金牌監製梁鳳英;
奧斯卡最佳視覺獎的John Frazier;
參與《泰坦尼克號》美術工作的Martin Laing團隊;
《紅海行動》的英國資深化妝指導Matthew Smith。
這片爆款無疑。
但,對於一部電影來說。
再宏大的場面,再優秀的幕後班底,再肯拼命的演員,也離不開電影內容的支撐。
將火爆與冷靜相結合的魔鬼導演林超賢,才更值得玩味。
03
英雄也有恐懼
說到底,災難片的震撼依靠的絕非場面,而是最能與我們共情的——
也就是人的本身。
英雄究竟是什麼?
天賦異稟?刀槍不入?天不怕地不怕?
都不是。
英雄在挺身而出之前,也都是普通人。只是當巨大使命加註在他們身上的時候,他們選擇了擋在危險前面,保護更多人,才成了英雄。
影片中反覆提到過的兩個字:恐懼。
電影將這種普通人身上的“缺陷”架在了英雄身上,也讓英雄多了一分真實感。
“這次我是真的怕了”
這話出自英雄之口。
在救援隊已有幾十年的老機長,是經驗豐富的隊里老將,在剛剛憑藉自己的冷靜果斷化解了一次致命的危機後,他卻選擇了離隊。
因為,他有了恐懼。
以往看英雄,披荊斬棘無所不能。
他們,在怕什麼?
有時候是一種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恐懼。
有時候是英雄背後也有普通人的軟肋。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片中的主角。
彭于晏飾演的救援隊長高謙。
戲外的彭于晏夠拼,戲裡的高謙完全就是不要命。
影片中的第一次救援,是救援隊要冒險進入正在爆炸的海上油井平臺,救出兩名倖存者。
救助危險係數太大,很可能全軍覆沒葬身火海。
憑藉著多年的救援經驗,高謙選擇了獨自一人前往油井平臺實施救援。
而就在他下去之後,油井平臺迅速坍塌,火勢兇猛,對講機中傳來緊迫的聲音:
“高隊,飛機過不去接你了”
這個時候他沒怕。
憑藉著多年的經驗他冷靜處理眼前的危機,成功救出了兩名受難者。
但在此之後,幾個隊友卻接連因這次救援所帶來的恐懼而選擇了離隊。
而他,依然堅守在這裡。
因為這是他的“職責”,這兩個字似乎早已深深刻在了高謙的骨子裡。
但他當真沒有怕過嗎?
當然有。
恐懼一旦來了,就難以剋制。
高謙的恐懼來自內心深處,救援失誤的愧疚、與死神擦過肩的恐懼、以及被這份恐懼加劇了的對家庭的牽盼……
作為一名極為優秀的指揮者,他卻被恐懼包圍著,再也無法做出決策了。
《緊急救援》和林超賢以往的電影不同。
同樣是講述英雄的故事,這次挖掘的卻是英雄的另一面。
原來,英雄也會恐懼。
在脫下了英雄的盔甲之後,他們也平凡的不堪一擊。
會在死亡面前,產生本能的恐懼。
會想到家人時,有了想逃的想法。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是他們生來與眾不同。
而是因為那份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這也是《緊急救援》做得最好的地方。
英雄,終於不再是個形式化的名詞。
電影賦予了英雄新的血肉。
04
真實值得尊敬
電影背後,有著真實的感動。
《緊急救援》取材自真實海上救援事件,聚焦的是一支不被那麼關注的隊伍——
中國救撈。
中國救撈是中國唯一一支國家專業救助打撈力量,承擔著對中國水域發生的海上事故提供安全保障的責任。
他們在海陸空各處代表著國家救援,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全感。
電影中不同的救援行動在真實救撈人的真實工作中也都真實的發生著。
比如,救援人員一次次從直升機上跳入海中的畫面,並非是虛構的場面。
在現實中是他們的工作日常。
被巨浪拍打在了海面上,他們遍體鱗傷還要掙扎著爬起來救人。
僅僅是畫面就讓人感到了疼痛,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拼命站起前行的他們,沒有一絲的遲疑。
能救下更多的受難者,就是他們的榮耀時刻。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
救援人員接力救出受難者,這舉動與現實中的情況不謀而合。
他們攙扶著受難者去往安全區域,多救出一個人就多出一分雀躍。
這不是電影中才有的情節,而是現實中真真正正發生過。
“南海一號”打撈、“馬航事件、伊朗桑吉輪事件、熱帶氣旋“伊代”跨國救援……
新聞比比皆是。
只要海上有危險,他們隨時出動。
沒有人記得他們的姓名,記住的是那身中國救撈隊的衣服。
或許只有受難者們才會永遠忘不了那一刻的守護。
他們在冷水中凍得渾身發紫,心裡卻充滿著溫暖。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無論是影片內還是現實中,這句話每個中國救撈人都熟記於心。
這組資料就是英雄們的證明:
中國救撈系統 1951年8月24日成立。
成立以來(1951年至2020年11月),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共執行應急救助搶險打撈任務20700起,共救助遇險人員81607名(外籍人員12455名),救助遇險船舶5375艘(外籍船舶945艘),打撈沉船1825艘(外籍船舶99艘)。
沒人知道這其中遭遇了多少困難與傷痕,但我們記得住的,是拯救了多少生命。
《人民日報》官微就曾釋出了一則短片向“海上守護神”致敬:
並稱他們為14億中國人的海上守護神。
他們在傾盡全力保護所有人,即使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電影不是在用危難去講述恐懼。
也不是去刻意煽情去講述他們的艱苦。
《緊急救援》想說的,或許只有一點——
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能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有這樣一群海上救援英雄在默默守護著我們。
生活哪有容易二字,只不過是有人在為我們負重前行。
致敬中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