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媽媽說:紀錄片《棒!少年》是第十四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強黑馬”,拿下了“最佳紀錄片”大獎,被評價為“這是今年不看會後悔的片子”。快被海星媽媽安利吧~
這兩天,正在上映的《棒!少年》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在觀看影片時,我坐在影院最後一排,旁邊有位媽媽抱著孩子,不時低聲說道“就像你打球,不是為了贏”、“運動需要團隊精神”、“幫助別人才會被別人尊重”。
看完以後,我才發現,這不僅是一部體育題材的片子,它的“燃”來自於一群困境少年衝擊命運的韌勁,更來自苦與淚交織的人生選擇時刻。
正如一位影評人所說:“它更關乎於生存處境與人生選擇,球場之外遠比球場之內更精彩。”
打棒球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因為貧窮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打棒球的孩子。
當很多人對棒球的印象停留在小眾、精英運動時,這群孩子打棒球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因為貧窮。
教練選擇孩子只有三個標準:家庭貧困、年齡7歲到9歲、身體健康(身高達到平均水平、沙包扔得遠)。這些孩子中很多家庭不完整,父母離世,經常打架鬥毆等,也就是所謂的“事實孤兒”。
但他們的棒球成績著實矚目:
從零開始,短短兩年訓練,就打到國內頂級賽事,從未跌出前三名;
2017年,球隊訓練的第二年,有4名孩子入選國家少年棒球隊,赴日本參加著名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PONY杯,獲得成長組冠軍;
2018年8月,球隊受邀作為亞太區唯一一支代表隊,參加2018年PONY世界大賽U11 Bronco組決賽階段的角逐,這是中國棒球歷史上首次直接獲邀代表亞太區參加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
一群出身貧苦、沒有棒球基礎的孩子,短時間內打到全國頂尖水平、出征國際賽場,聽起來似乎充滿了戲劇性?
但紀錄片的特別之處在於,這群孩子的經歷,遠非我們想象中的傳奇“大片”。它的勵志、熱血,遠不止困境少年的向上之路。
北京市郊,強棒天使棒球基地。
創辦人兼球隊教練孫嶺峰,和他的恩師張錦新,也就是孩子們的“師爺爺”,都是中國棒球圈的傳奇人物。
孫嶺峰,前國手,18歲時入選中國國家棒球隊。他擔任過隊長,6次榮獲亞洲棒球錦標賽“盜壘王”,曾被評為中國棒球聯賽最有價值球員。
張錦新,70多歲的傳奇老教練,帶領中國少年球隊獲得過4次世界少年軟式棒球聯盟賽(IBA)冠軍,為國家隊輸送了60餘名國手。他帶出了中國棒球國家隊50%以上的球員。
拋開師資,他們面臨的情況卻不那麼樂觀:純公益性質,對集中貧困地區的兒童進行棒球訓練。
2015年,孫嶺峰在大山裡費盡力氣找到了一群孩子,一開始還被認為是騙子。“孩子又哭又鬧又踢又踹的,以為自己要被賣了”。
“我只是個流浪狗”馬虎和梁正雙(小雙)是串聯起全片的兩個孩子,一動一靜。
馬虎大概是你能想象到最頑劣的那種孩子。
“大家好,我叫馬虎,來自十字路口。走丟了,然後就被棒球愛心基地撿到了。”
他喜歡在街上游蕩,自己給自己起了個外號“遊俠”。為了吸引眼球,在課堂上吃粉筆、膠水,往地上吐口水。桀驁不馴的性格使他初入球隊時十分不合群。他更是動不動就招惹人,連對室友放狠話都是:“我打人沒怕過,你再敢這樣,一個人一個指頭放這裡,全都砍下。”
就像一次被教練訓完罰站時,他惡狠狠地說:“我什麼都不是,我就是個流浪狗。”
馬虎的性格其實與他的家庭背景有很大關係——馬虎三個月時,他母親因跟他父親打架離家出走,再也沒回來。此後,馬虎便被留給了奶奶放養,父親外出打工,常年不著家。奶奶眼睛不好,“哪天馬虎跑出去了,我都不知道上哪找他回家”。
馬虎說,一切都是我爸造成的,我不恨我媽,我就想我媽回來。
他父親也說,我沒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好處,就看孩子的命了。
受老家的古惑仔風氣影響,馬虎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初到球隊時,他“迫不及待”地挑釁隊長大寶,想要贏得“老大”地位。
他就像是一點就燃的炸彈,球場上、排隊取飯、夜晚教練查寢,隨處挑起爭端。大冬天,他手上長滿了凍瘡,還要去整蠱室友、關掉洗澡水,還嘲笑隊友的運動褲被劃破。
遇上父親在家時,他倆難得的互動便是父親喊他拿酒,以及在父親直播唱歌時跳舞。
頑劣背後,馬虎也沒少在基地落淚,讓人恍然想起,原來他也只是個十一二歲的孩子。
明明自己不服從教練安排、經常被罰,他還要在和父親影片時說,學棒球挺好。
在採訪中,導演說馬虎骨子裡其實有善良的一面。
他曾經洋洋得意地和師爺吹牛,在老家時,高年級的學生總欺負他們班同學,他就拿著兩把殺牛刀去和對方單挑,對方看到他拿著刀就跑了。
馬虎身上有使不完的勁兒,沒事愛吼幾句歌,似乎在表達什麼:
第一次是,我好想逃,就逃不掉……
第二次是,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
第三次是,媽媽呀媽媽,我好想你,你走了以後天空下著雨……我們約好了嗎,終生在一起團聚……
馬虎倔強的眼神和青澀的拳頭背後,一句“媽媽我好想你”,流露出滿腔的脆弱和無助。
“出生時差點被土埋了”相比馬虎,影片的另一主角小雙無疑是“乖孩子”,他不打球時總安靜待著,眼睛溼潤。
小雙的身世還得從馬虎和他的一次矛盾說起。
辦公室裡,溫柔的小雙難得動手,和馬虎一起被教練訓。
教練:馬虎,你為啥又招惹人。
馬虎:是他(小雙)先動手的。
教練:那你(小雙)為啥動手。
小雙:他... 他說我爸爸掛在那裡。
聽到這,教練安慰了一下小雙,說:如果馬虎還招你,你別動手,你打他打不疼,讓教練來打。
原來,小雙從來沒見過父親。
父親喝酒成癮,在他出生前就腦出血去世了。他母親也在生下他和雙胞胎哥哥後離開了這個家。原本大伯想把小雙賣掉,“買家”卻嫌小雙太瘦弱不好養,帶走了哥哥,小雙差點就被用土埋了。後來大伯還是沒忍心,把小雙養大;大伯去世後大姑接著養,大姑去世後,擔子便落在了年近60的二伯身上。
如果說馬虎是用拳頭對抗世界,小雙迴應的方式就是沉默。
影片開頭,大伯帶小雙去掃墓,告訴他“好好跟老師學,別回這個破地方了”,他沉默不語;訓練贏球后,大家歡呼雀躍,小雙也在場地旁看著,不作聲。
廣東的冬訓基地裡,作為主投手的小雙表現不佳,被師爺直接點出問題:
梁正雙一點自信都沒有。這麼簡單的遊戲,不要像揹著一座山。我們培養大家是進攻型球員,不是想贏怕輸,而是敢打必勝。
師爺只能安慰他們,創造成績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去拿個美國u11的冠軍回來,會有很多人幫助我們的。”
說是安慰,其實這句話無形中也是壓力。對於起點不如大多數孩子的他們,為生存而打棒球原本就是一種壓力,更別說要為了對得起他人的期望。
每一次比賽機會,都是背水一戰。
到美國後的第一場比賽,由於大寶、馬虎等隊員超齡,小雙一下子成了隊伍的主力。即便他比賽前不久才傷了手,也堅持要上場迎戰,對手是來自棒球文化繁盛的國家的傳統強隊——芝加哥少年隊。
更別提強棒天使隊人手不足,上場的還有一位年齡最小、基礎薄弱的隊員,完全可以說他是上場當觀眾的。
按照一般劇情走向,大家期待的多是強棒天使隊的逆風翻盤。
但或許教練一開始的選人標準就預告了這場比賽的結果——這群孩子打棒球不是因為天賦,而是因為貧窮。
輸掉比賽後,小雙崩潰大哭。馬虎遞上漢堡,想要安慰他,被一把推開。
小雙第一次扯著嗓子大喊,機會只有一次!你知道這次機會有多難得嗎!咱們對得起關心我們的人嗎!
不久後,小雙離開了強棒,回到河北老家。教練去看小雙,說:“輸不可怕,可怕的是再也站不起來。”
影片最後,小雙還是沒有跟教練走。
會打棒球的孩子心中有光雖然馬虎是在十字鄉的十字路口被教練發現,他和小雙、還有其他孩子未嘗不也是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即便將來不能入選國家隊,成為專業運動員,他們也可以當教練、從事棒球相關的工作。至少當下去北京打球,他們有飯吃、有學上,而不像曾經的馬虎,爸爸不管、奶奶去了大姑家,他餓了整整三天。
後來教練才聽說,小雙患了抑鬱。
“小雙在過年回家時就知道他二大爺(二伯)得了癌症。家裡沒錢,他想報恩,就跑去政府打架,想把屬於自己的孤兒補貼拿回來。但人家說他沒有親生母親的死亡證明,拿不了。那時小雙的心理就發生變化了。”
我們沒能看到期待中的少年逆襲。美國比賽的失利也僅僅是他們漫長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
影片的最後一幕,小雙站在大樹旁,衝著山坡下靜坐的大伯喊:“大伯,你不能扔下我不管!”
對於小雙,大伯、二伯,還有山坡上的大樹、石頭,或許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他柔軟內心中最值得捍衛的存在。
馬虎的渾身帶刺,和小雙的寡言少語,何嘗不是對自己的偽裝、保護。正如“師爺”張錦新所說,如果不是棒球,這群孩子都會成為流氓。
由於長期缺乏家人的陪伴,他們不懂得如何愛別人,也不懂得如何愛自己。
是棒球給了他們“家”,教會他們尊重師長、團結同伴,一起為自己的未來、為伸出援手的人們而拼搏。再到走出國門,一遍遍學唱國歌,為家而戰、為國而戰。
在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會寫詩的孩子不砸玻璃。
在《棒!少年》中,會打棒球的孩子心中有光。
棒球帶給這群孩子的改變絕不止體現在幾場比賽的輸贏上。
就像馬虎爸爸的直播,他不過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被世界看見。棒球是這群孩子的命運跳板,是他們開啟人生新視窗的最大可能性。
馬虎沒有完全改掉性子,但在隊友進步的影響下,他開始專注訓練,還幫教練帶起了小隊員。
另一個好訊息是,在電影上映前三週,小雙回到了強棒天使隊。
去年12月,球隊作為除了主辦地深圳外的唯一一支球隊,受邀參加了在深圳舉行的“第三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U10組別的比賽,並獲得該組別所有的個人單項獎。
正如教練孫嶺峰說,體育能夠改變人,不光是身體,還有精神、靈魂。
“如果不是去練棒球,我可能也成了流氓。他們能夠抬頭挺胸地面對生活,就是最大的價值。”
最後,如果您這兩天有時間,不妨陪孩子走進影院支援這部影片。哪怕絲毫不懂棒球的複雜規則,也不會影響觀影體驗。
因為那場失利的比賽,既是整部影片的縮影,也是每個人成長中的縮影。我們拼盡全力,仍可能會失敗。我們終其一生,也可能只是成為了普通人。
但在一次次逆風揮棒、叫板命運中,我們都是最棒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