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曾元胥繞侍,高年母子益相憐。"——乾隆
乾隆這附庸風雅的名號看來是摘不掉了,沒事要在那些珍貴的古卷軸上到處題字蓋印章就算了,還非要強行寫詩,一人就差不多寫了本《全唐詩》,真不知道一個皇上哪來那麼多精力寫詩。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乾隆寫了這麼多詩,那麼寫給自己身邊的人就不會少,除了心愛的富察皇后以及令妃娘娘外,對最尊敬的母親清世宗孝聖憲皇后也大筆一揮送出了不少佳作,六十七歲時還不忘陪八十五歲的母親一同賞燈,表達已經五世同堂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孝聖憲皇后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甄嬛"的原型,就是那個在電視劇《甄嬛傳》中前期純良溫厚,但在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後開始黑化,最終進化成了"鈕祜祿氏甄嬛"的熹妃;同時也是電視劇《還珠格格》中總是跟"小燕子"他們作對的"老佛爺"。
在《甄嬛傳》中,甄嬛心狠手辣心計百出,將自己地位高升上的攔路虎挨個掃清,笑到最後成為了太后;而在《還珠格格》中,老佛爺是位吃齋唸佛,卻對後宮握有絕對掌控權,乾隆皇帝對其千依百順的皇太后,可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是也不是。
現實中的甄嬛遠不如電視劇中那般權勢滔天計謀百出,要知道甄嬛在嫁給雍正十餘年來,封號一直是"格格"。這個格格可不是我們以為的"還珠格格"、"紫薇格格"這種,說白了就是那些親王貝勒們的侍妾。
滿清皇室對於封號有著嚴格要求,一般的親王以及郡王的正室,也就是妻子稱為福晉,除此之外還有兩位側福晉,至於其他侍妾,受寵點的就會被奉為庶福晉,沒名沒分的一律稱為格格。
甄嬛比雍正小了15歲,當初雍正與孝敬憲皇后皇后大婚的時候,甄嬛都還沒出生,她是在公元1704年才被指給了26歲的胤禛,之後雖然誕下了備受寵愛的弘曆,尤其是弘曆更是深得康熙帝的喜歡,但依舊只是個格格,連庶福晉都沒升。直到胤禛成為了雍正帝,才在大封中靠著十多年的情分被封為熹妃。
弘曆是甄嬛的親兒子,孝順是自然的,給甄嬛操辦大壽,南巡也時常帶著她一同出遊,可以說將孝子的姿態做的十足;但弘曆又是防備著甄嬛的,他生怕再出個孝莊太后那般的人物,因此剛登基第三天就頒佈了一道聖旨:
"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后聞之心煩。皇太后仁慈,撫愛朕躬,聖心切至,凡有所知,母子之間,豈有不告之理?但朕與諸王大臣所辦政務,外人何由而知?其應奏聞母后者,早已奏聞矣……嗣後凡外間閒話無故向內廷傳說者,即為背法之人,終難逃朕之覺察,或查出或犯出,定行正法。"
翻譯過來就是國家大事別沒事跟我媽去叨叨,有啥都跟我說,我覺得有必要自然會跟我媽說,我覺得不需要那你們就都把嘴給我閉緊了。雖說本來滿清皇室就有"後宮不得干政"的規矩,但那也只是對於一般的妃嬪,一登基就針對自家老媽下這種政令,可以說防備甄嬛防備的非常厲害。
這還不算完,我們都知道《還珠格格》中的老佛爺是位很愛禮佛之人,甄嬛本身也是如此,有一次聽聞順天府東面那座非常靈驗的寺廟塌了,想讓乾隆去修繕一下,結果乾隆表面上連連道好,背地裡又將甄嬛身邊之人訓斥了一番:
"張保糊塗不知事務,陳福隨侍聖祖多年,理合深知體統,幾曾見寧壽宮太后當日令聖祖修蓋多少廟宇?朕禮隆養尊,宮闈以內事務,一切仰承懿旨,豈有以順從蓋廟修寺為盡孝之理?……嗣後如遇此等事務,陳福等不行奏止,輕意舉動,多生事端,朕斷不輕恕。"
咋回事?聖祖康熙當年給皇太后蓋了多少廟宇?難道我對母親的孝順得靠蓋廟宇來證明?以後誰再敢瞎告訴皇太后這種宮外的訊息,自求多福吧。
這些話一出,說白了就是完全讓甄嬛當了個"眼瞎耳聾"之人,被捆在一方宮闈中,只是個擺看用的吉祥物,連修建廟宇都不配,簡直就是被自家兒子玩弄於股掌之中,肆意威脅。
不過追根究底,清宮劇畢竟只是電視劇,電視劇中的甄嬛心計百出,但現實中的甄嬛也不過是萬千後宮妃嬪中,命運比較好能夠當上太后的那位,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