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加鹽 | 文

有這麼一說,2019年上映的《小丑》其實是部神預言的片子。

因為沒過多久,人們驚奇的發現,電影裡混亂和暴力籠罩的哥譚,正好對應著2020年老百姓四處打砸搶的自由國度。

現在看來,就連主角亞瑟的人設,也在以另一個角度預告著什麼。

簡單講,亞瑟是一位有著資深loser經驗的喜劇人,不自覺大笑的怪病纏身,飽受旁人冷眼相待。生活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親手將他從裡到外的摧毀,揉成了小丑的樣貌。

當然,電影的故事邏輯一般都經過誇張的藝術化加工。好在平行世界裡,小丑得到了本山大叔一句“你得支稜起來”的箴言,種種的不如意,有人傾聽。

而對棲身在現實,寄情於網際網路的衝浪家來說,最近一句“小丑竟是我自己”,或許是讓負面情緒滾蛋的最好洩洪道。

前段時間我一路觀察過來,“xxx竟xx”句式幾乎算氾濫了。從“男同竟在我身邊”、“男同竟是我自己”,再到“大鳥轉轉轉竟是本群”,字面承載著驚訝的反應,內裡則是搞笑的整活。

流行詞的變換速度讓人有些應接不暇,但只有用在小丑上時,這個句式才算發揮了十成的反差功力,泛用性瞬間拉滿。

與其“像個小丑一樣可憐”,當個分解果實能力者,或者將黑暗重新帶回哥譚...聽起來的確友好得多,也夠酷。

而最近這波小丑,更趨近於它本真的內涵,藉由各路表情包、梗圖的形式煥發新生。

當人們承受現實的無情重擊時,“小丑”就站了出來,頂著花哨的頭型,把傷痕掩蓋在厚厚的面部塗料之下。

自嘲是對抗這個世界對你惡意的絕佳方式,既能有效的走出情緒低谷,又不會傷害別人,被公認為高情商的一種表現,更是門技術活。

長這麼大, 誰還沒個臉頰發燙、捶胸頓足,當場想罵自己傻逼的糟心事?只不過那些羞於啟齒的黑歷史,最後都被網友拉出來,整合成了共通性極強的圖片罷了。

剛開始最喜聞樂見的版本是,一方“熱情洋溢的表演”,換來了另一方“無情的笑意”。

總有人賣力的討好,渴望鮮花和歡呼,到頭來卻是孑然一身。

有些Joker剛開始認為自己是坐在觀眾席,只管對著臺上的表演捧腹大笑就完事了。

然而不到結局沒法猜到,自己竟也是劇本的一部分。

男女情事成為小丑話題的永恆素材不令人意外,這類操作不需要你真正經歷過,也能從簡短的幾句話中,感受到愛恨糾葛引發的強大戲劇性。

有人覺得小丑是爛梗,更是老梗。發跡於主播、網友之口,現在“突然”又被人傳頌。

“像個沙口一樣,真可憐。”

倒不如說,它早已成為了一種常態的網路文化。

與先前的黑白字幕表情包一脈相承,就算在很多劇情反轉的梗圖最下面,配上個“小丑竟是我自己”也毫無違和感。

行為藝術帶師藥水哥,更是出過小丑的靈魂cos,無論是“觀眾把他當傻子,他也把觀眾當傻子”的人設,還是直播間裡的抽象表演,可以說,他把自己活成了小丑。

不過用世俗的眼光看,他已然是被許多人記住的非一般小丑。

遇到萬惡的週一,只能努力搬磚的自己像個小丑;心裡暗罵老師/領導傻逼,見面依然阿諛奉承的自己像個小丑——

甚至縱觀多年來的成長經歷,回想起對自家孩子信心爆棚的爸媽,再對比小時候豪言壯志,要當科學家、航天員的自己,整個人生也不免愧疚成了小丑的形狀。

說來,小丑和主流媒體所總結的年輕人喪文化存在著不少契合之處,都有沮喪、頹廢、壓力大的元素,終究算亞文化。但小丑的呈現形式顯然更具笑果,把內心的“喪”扒出來給大家看,最終在大家共鳴的歡聲笑語中,共同消化掉這份負能量。

“圖文無關”

自嘲的門檻,從未這麼低過。人人都可以成為小丑。

和越共梗有歷史遺留的成分相近,小丑並非完全靠網路火起來的事物。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多年,那時候國外就有這種專門負責逗樂君王、貴族等“人上人”的職業。

運用奇特的言行舉止,讓觀眾大笑是他們唯一的目標。直到近現代,這點也不曾改變,無數小丑依舊活躍在遊樂場、馬戲團,向世間播撒歡樂。

但當小屁孩們越長大,就越能透過油漆般的廉價面妝看穿其本質。

一方面是視覺體驗“遭重”,恐怖谷理論影響下,大家從小丑的面相中得到了異樣的觀感,於是我們看到有人拍了一些關於小丑的驚悚電影,導致現在不少人看到小丑的臉第一時間不是,而是覺得暗藏兇光。

即便號稱“孩童最好的朋友”的麥當勞叔叔,如今也難頂鬼畜諧星印象的侵襲。

談核心,好比誕生於1940年的DC小丑。他是純粹惡的化身,根本不令人發笑,卻依然成為了“小丑”的經典定義之一。

從去年那部電影來看,其微妙的喜劇氣息完全融在了悲劇當中,老生常談的“喜劇核心是悲劇”,在小丑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曾代表混亂邪惡的大反派形象頓時飽滿立體了起來。至少剛開始,他和我們一樣,都只是普通人。

還有小時候我看過幾部卓別林的默劇,這位喜劇大師的扮相很多時候並未沿用小丑紅鼻子和花臉的設定,僅透過誇張度剛好的動作還原日常生活,就能讓人嘴角止不住的上揚。而這些角色形象,和小丑似乎沒多少差別:用自己的不堪,構築起他人的快樂。

所以不知從何時起,小丑開始變成一個符號,是那些自認傻逼的失落心情無處安放,只好強顏歡笑的真實縮影。

再進一步解構、重組,這些便成了大家如今玩梗的基石。

豆瓣上有網友精闢概括了亞瑟放飛自我後的變化,對應一波現實,變成小丑的我們,精神大概也好了不少吧。

興許“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整活,很快就會從你周圍銷聲匿跡,再次成為人們口中的爛梗,也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它將以其他的形式輪迴重生。

畢竟卸下五顏六色的妝容,你會發現露出來的面龐,恰好是我們每一個人。

而不給別人嘲諷機會的最帥方式,大概就是消費自己,娛樂大家吧。

-END-

22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14歲於梓傑與父親于謙同臺說相聲,颱風被贊,或離不開後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