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丨王朔:向張藝謀道歉“不該說他是挑大糞的”!新評價是啥?更犀利
令人尷尬的導演地位在電影工業化的過程中,導演的價值和作用,在無限的壓縮,乃至於今天變得越來越尷尬,隨隨便便一些作家、明星就可以跨界成功,網際網路時代的觀影嗨點就是與民同慶,爆米花加碳酸飲料,只要製片團隊拿出誠意來,絕對不會虧本,尤其是在“同行”的襯托下,還能夠大爆。
可以這樣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編劇、作家”的年代。那個時候編劇、作家比導演,比演員都要紅,更重要。如若一位導演能夠傍上一位好作家,找到一個好本子,多半就可以一炮而紅,迎來事業上的春天。
比如說,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霸王別姬》等作品,都是從現成的文學作品裡改編來的。
可是,導演相對作家和編劇,參與一部電影的程度更高,距離娛樂圈的水面越近,慢慢的也就被更多的人開始吹捧,乃至於從幕後走到臺前,讓2000年到2010年,期間成為“導演”的時代,參加各種頒獎禮。
在2010年,以後隨著流量時代的萌發,讓演員的勢力更加龐大起來,甚至一度出現“客大欺店”的現象。如今,更是“扯淡”,隨隨便便的跨行,讓“導演”這個職位,敞開大門,隨便的“接客”。可是,影視作品的質量,卻越來越差。
換而言之,導演的價值和作用真的可以被無限壓榨嗎?找個大明星、大作家來掛名,然後找一些業內的資深人士做執行導演,霸佔所有的活動成果。在這樣的客觀情況下,不要說是大明星、大作家掛名,就連頭豬掛在那裡,都對於成品的質量毫無影響,甚至還會有較好的影響。因為一頭豬可不會亂指揮,可是這些“掛名”導演卻不一定。
榮辱與共的電影大師自從“葫蘆娃”事情以後,張藝謀導演的人設和公共形象,可以說是越來越差,甚至是迎來一面倒的差評。其實,關於這件事情,罪責並不在張藝謀,全都是張某平在使壞,不然張藝謀隨便移個民,或是改個港籍啥的,都不會有這方面的罪責。
至於張某平是如何使壞的?在這裡就不便展開,因為都是坊間傳聞,並沒有太過實際的證據,如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評交流。
事業上的轉折點,應該是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實在是太爛了!關於這部電影,也有著一定的客觀原因。張藝謀自從2006年,拍攝《滿城盡是黃金甲》以後,為了能夠導演好北京奧運會,長達兩年都沒有拍攝作品,導致簽約工作,也就是張某平的新畫面沒有任何的收入。
其實,這部《三槍拍案傳奇》,張藝謀是不打算這麼快就拍攝的,本身是知道劇本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架不住張某平的勸說。
此外,張某平還有兩大罪責:其一是,為了增強票房號召力,強制讓東北那群人參演;其二是,插手剪輯事宜,導致整部電影的結構都有問題。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在這件事情上,張藝謀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不然王朔也不可能這樣評價張藝謀,這是文章下部分的內容。在某酷上,有張藝謀剪輯的初始版本,大家有興趣可以翻出來觀看,對比上映的版本,發現在質量上,絕對想象之中的差,即便是用了東北那群人,也在中游水準以上。
2000年10月份,在《文化月刊》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我不該說張藝謀是臭大糞》的採訪稿,而採訪的物件就是著名作家、編劇王朔,影視改編作品有《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過把癮》《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等,以及即將在大年初一上映的《不老奇事》的純愛影視作品,由王珞丹、王傳君等人主演,絕對值得期待。
在採訪稿中,王朔簡要說明了,當初為何批評張藝謀是“挑大糞”的背景。
王朔在舊事重提的過程中,先是進行了自我批評,十分客氣的說道:
我過去說張藝謀是臭大糞其實很不應該。
然而,接下來的內容卻是更加的犀利,不過好在並非上來就是給出結論了事,有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補充說明:
為什麼是搞裝修的什麼是導演,在開篇的時候,就已經進行了說明。如若放在日本,叫做“督查”,其實說白了,就是負責整體協調拍電影過程中的各項工作,並不負責太過具體的內容,主抓進度和質量,為成品負責。
從工作性質來看,導演和搞裝修的並沒有什麼區別。注意,在王朔的評價內容中,“搞裝修”更多的是傾向於“裝修設計師”,而非是什麼小工,也就是拿著圖紙抓效果。
本著“事事不由東,累死也無終”的原則,當個人的審美和客戶的審美髮生衝突時,該要怎麼做呢?答案就是向客戶妥協,類似於張藝謀預設張某平的橫加干預。當然,也不可否認,存在一些堅持自我的房屋設計師,這就是相當於地下導演,顯然張藝謀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