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CEO 、COO、 CXO、出品人、獨立製片人、獨立發行人、獨立出品人、海歸導演、五線藝人、某一線明星的發小、張導他二舅、王導的御用槍手……”
電影圈,每天都有100萬人在假裝談專案。
有的,為了生計;有的,是無用社交;有的是在麻痺自己。
對於所有人而言,電影圈仍然是無數人打破頭都想融入並參與的,無論真假能夠有效參與到其中都有無限的快感。
在中國,絕大多數的電影專案可能都要在飯桌上敲定,在此之前或許是一次次的咖啡廳小聚。正如其他生意一樣,在飯桌上、咖啡廳裡面似乎就存在了無限的可能性。
和其他生意不同的地方是,在電影圈,即便是從業者想判定對方身份的真偽也是非常困難的,但大多數人都會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去參與一些局,大多數人自己可能也是揣著一兩個不那麼成熟、僅有一個概念的專案去赴約。
有人說,在中國的餐飲局上,除了情侶打情罵俏,其他的目的可能都是在談專案,那麼電影更是如此。
中國電影專案十個專案十一個坑,
第十二個正在挖
“輪到你能聽見和觸及到的專案,可能十個專案十一坑,第十二坑正在挖。”
一位從業者和拍sir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一個在帝都&魔都處於影視行業中心的從業者,進入行業一年後沒有參與到任何專案飯局的話,原因可能只有他實在太不愛社交和加陌生人了。
事實可能真是如此,即便不處於風暴的最中心,仍然是可以感覺到風暴的威力,但往往風暴的最中心反而是風力最小的,當我們都冷眼旁觀看到一些專案的風險和不靠譜,處於迷局中心的人,往往會很難自拔。
不過事實的情況一點點也不樂觀,跟隨老闆參與的幾次專案宴會,要麼就十分的寒酸、要麼就是連他一個白丁都覺得不靠譜。
可是無論是他還是公司的領導,都很珍惜每一次看來搖擺在靠譜和不靠譜之間的見面,甚至都無法確定此次行程到底由誰埋單,在席間對方未必只有一個專案,往往會羅列出數個專案。
“所以說十個專案十一坑,因為每次在談專案的過程中,往往會夾雜著一些真真假假的資訊,未必所有的專案都是假的、都是不靠譜的,但是對方是否有這個資質是最難判斷的。”
其實最令大部分從業者迷茫的是,除了一些具有多年行業履歷的朋友之外,大部分人是無從知曉每一個環節上的問題和陷阱。更何況大部分從業者其目的更多是利用自己的人脈累計和關係,在擺脫公司的束縛後,迅速賺到自己的第一桶金。
如果都抱著這樣的想法和概念,那麼所有人更多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專案的根基是很難確定的。
電影圈在固化?新人扎不進來的
其實目前內地電影專案的泛濫根本問題並不在行業的混亂,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了行業的封閉性。
“頂級專案只會在頂級流動,大玩家分配大專案,人家原來都是一個公司做一個辦公室的,面對面、臉對臉一起共事三五年,或許還是高中大學同學,都是一個圈子的人。”
仔細觀察一下,目前在內地影視中高層“混跡”的行業大佬,大家幾乎都在十年前甚至更早有廣泛的交集,這種情況在政商界非常普遍,在影視行業並不奇怪。
中國電影的矛盾可能永遠都有供需方面的矛盾,同時在供給層面,也存在了很多人想擠進了,很多人並不願意跑出去的情況,跑不出去的人總會想著用其他人攤薄自己的風險、總會希望可以把自己被套牢的份額轉嫁出去、總是假想自己也有朝一日獲得上升空間。
不管真假大家手裡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專案和資源,這些資源並不具備在行業內可以流動的可能性,因為大量的資源都匯聚到了頭部專案和國家隊那裡,留到中下層的專案,是不完全具備完整的可操作性,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
但這部分資源仍然需要套現和轉移風險,這可能是目前內地影視行業專案仍然氾濫的原因之一。
“我找一個人不成,我多撒網總會有人上鉤。”
估計懷揣著夢想的人,大體都會遇到這樣的人,這裡當然不是指那種低端的拿不靠譜協議哄騙普通散戶的從業者,更多還是那些覺得自己已經進入到行業,覺得自己可以深度參與行業,而真正融入到行業的“菜鳥投資者”。
正因為圈子的封閉,讓很多剛剛有意投資電影的“金主”無從下手,也會讓很多想融入圈子的年輕人報國無門。這些人要麼是沒有章法、亂投一氣,要麼是永遠只能在行業底部廝混,造成大量的人才堆積和浪費。
不過這並不妨礙從業者中的“大忽悠”拿著專案去假裝談,可能他們心裡也沒有底,可能也是在給自己找一個機會,可能他們也是在釋放一種若有若無的訊號,表示自己仍然處於在行業中,沒有被行業所拋棄。
“畢竟我手裡還有資源、還有專案,只不過我們雙方面在很多層面談不攏罷了”。
也許很多天天談專案的從業者並不承認,但事實上大家更多還是想留下來獲得一個機會,儘管他心知肚明這個機會非常渺茫,但仍然留存一份幻想,這一點和找到他(以及他找到的)的人是如出一轍的。
完全將影視行業的圈子封閉,將這個行業僅僅留給一部分人玩,看起來是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專業度”,但對於行業健康發展和吸引各方面的投資和人才,在長期來看,並不可行,甚至是和行業發展背道而馳的。
談專案的本質是想法、資訊交換,
從業者都需要經歷
其實透過今年疫情的打擊,大家對於行業的珍視程度在提高,特別是復工後內地一些影片的票房表現,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行業會更好,而且也的確是需要更多的國產片在日後站起來。
真的希望在星巴克漫咖啡就隨隨便便敲定未來十億、二十億的爆款專案,拍sir和所有從業者可能現在自己都不太相信。
說有100萬人在假裝談專案,可能問題在於無論兩方面如何熟悉,在不同的專案上,大家能夠提供的資源是完全不同的,雙方面能夠找到關係也會以因時間和各自同期專案的差別存在分歧。
通俗一點說,很難有兩個公司(或者兩個人)在不同專案週期內做到100%的匹配。
熟悉的公司尚且如此,那麼大部分處於行業邊緣的人更是很難將所有的資訊和盤托出,更何況他們手裡並未掌握到真實有效的資訊,所謂的談專案更多還是在對方相互的試探和“盜取資訊”。
即便如此,對於所有人而言,溝通仍然是第一位的,這可能是快速融入到行業的首要方式。畢竟如果一直都抱著“不信任”和完全放棄的態度,大家甚至在未來真正遇到機會的時候,可能基本的溝通技巧和方式都不能使用。
其實從業者無論以何種方式進入到行業,無論接觸到什麼樣的人,對於其自身都應該是一種經驗的積累,都是可以在未來遇到更重要的專案是,可以轉化為有利的知識儲備來應對。
同時一些看起來不那麼靠譜的專案,他其中還是會摻雜著一些有效&有價值的資訊,這一點往往容易被大家所忽略。也是錯過一些未來重大專案的契機,每一年時不時出現的黑馬往往可能都會存在於一些看起來不那麼靠譜的專案書之中。
無論是新人還是資深從業者,在行業中是無法避免和同業者有溝通和接觸,這種溝通接觸很多都會涉及到專案的洽談,溝通的技巧在不涉及到利益的情況下是很難有進步的,反而是需要更多的“吃虧”和“上當”才會讓大家學到更多的東西。
當然怕sir並不是鼓勵從業者盲目的也去假裝談專案,畢竟大部分人是很難抵禦誘惑的,不能否定很多的“假專案”真的具有誘惑力,一些人也容易頭腦發矇、誤入歧途。
能夠在一些有明顯問題、一些隱藏危機的會談中,不斷讓自己找到行業的規律,獲取到更多有效和有利資訊。在此層面之上,無論資訊的真假,他可能都會轉換為對自己更有利、更有價值,這一點以往是容易被大家忽略,同時也在未來是值得大家所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