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也許你並不知道誰是曾國祥,但你一定知道他的老爸曾志偉;可能曾國祥這個名字再看很多遍你的腦海中仍然想不起關於他的任何畫面,但你一定知道《七月與安生》和周冬雨。

雖然《七月與安生》沒有拿到令人驚歎的票房成績,卻讓周冬雨拿到了金馬獎影后,同時導演曾國祥不僅拿到了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及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雙料最佳導演提名,更是憑藉《七月與安生》斬獲第8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港臺導演獎項。可謂用自己的才華證明了什麼叫虎父無犬子。

如果說《七月與安生》還讓曾國祥留有遺憾的話,那這次他帶著《少年的你》捲土重來,終於用票房成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連續8天拿到單日票房冠軍,總票房突破11億,並且票房成績還在被重新整理。

為什麼這樣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能夠打敗同檔期的熱門《雙子殺手》呢?我覺得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每一個觀眾的心中都有一個“少年的你”

我想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會回憶自己的學生時代。而影片聚焦學生時代最艱難的高考前夕,教室裡醒目的倒計時牌,國旗下慷慨激昂的宣誓,都有我們當年的影子。

高考不僅是學習成績的競爭,同時也是身體和心理的戰爭。教室裡書桌上摞得像小山的書堆不僅帶給桌子壓力,也把每個人壓抑的喘不過氣,我認為除了那些個別天賦異稟的學霸,大部分學生都會是這樣感覺。

這種壓抑還不得釋懷,校園霸凌卻在悄然臨近。影片開始胡小蝶那瓶提前喝完的優酪乳,優酪乳瓶裡被咬得嚴重變形的吸管,都是她縱身一躍前的徵兆。從後來的敘事中漸漸補充完整的劇情來看,最後的那瓶優酪乳儼然已經成為了她生命中最後的甜蜜了,內心的痛苦、迷茫、恐懼、絕望也只能發洩在那根小小的吸管上了。

影片一開始就陷入緊張氣氛,胡小蝶死因隨著陳念被欺凌的經歷而一步步浮現出來,看得讓人觸目驚心。凳子上被撒的一攤血,是挑釁,也是宣告。先是胡小蝶,然後是陳念,如果不是魏萊的死,也許還有第三個以及後來者。

也許我們的少年時代不一定有被撒狗血那麼誇張,但都會有欺凌、或被欺凌的經歷。如果年少的你曾經欺負過弱者的話,也不必沾沾自喜;另外,如果你曾經被欺負的話,也不必過分自責;一方面,錯不在弱者,另一方面,你的懦弱也在間接的縱容那些“強者”。

無論是現實中的成人世界,還是人類所處的自然界,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都是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若不想任人魚肉,那一定要強大自己。

也許施暴者只是因為無聊,或是枯燥的校園生活帶來的壓力無法釋懷。但歸根結底,很大程度都有獨生子女的因素,獨子或獨女被嬌生慣養到囂張跋扈,有“獨”的因素,也有父母教育理念的不成熟。因此,在孩子們不成熟的心裡世界,遇到欺凌很多時候都無所適從。

為什麼很多被欺凌的弱者選擇沉默?因為他們對老師,對自己的父母都缺乏信任,即使施暴者的家長來到學校也只是批評教育一番,最後還是以“沒事,他們只是孩子”而草草收場。

曾經我們經歷的教育環境,學習成績才是鑑定學校和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大到校長,小到老師,可能很難想象,他們對校園霸凌的忽略,會給霸凌的雙方心裡埋下怎樣仇恨的種子!

我親眼在電視上看到曾經的同學被關進高牆,面對冰冷的鐵窗。也曾經聽說過隔壁班的小混混對同學持刀相向。還有被欺負慣的弱者親手殺死施暴者的驚人訊息。其實校園霸凌離我們並不遙遠,熒幕上看到的現實,其實都是自己所見所聞的情景再現。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少年的你”,只是深埋心底不願再翻看的回憶。

面對霸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互相甩鍋,教書育人應該兩者相結合

很多專家學者將校園霸凌的根源歸咎到原生家庭的問題。很不幸,我覺得大部分家庭都背了鍋,而且這個鍋背得並不冤。

首先,說家庭教育的問題。很多家庭將教育問題甩鍋給學校,認為自己只要提供學習的物質條件就夠了。實際上,孩子的成長更加需要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溫暖。為什麼很多學生對老師的話言聽計從,而對父母的關心置之不理呢?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孩子對父母缺乏信任,進而缺少溝通,產生隔閡。因此,很多事情發生之後,令很多自認為無辜的家長目瞪口呆。也許俯下身來,給孩子一個擁抱,多聽聽他們的心聲比你看手機打遊戲更有意義。

其次,再說學校教育的問題。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要承擔社會責任無可厚非,但它畢竟不是工廠的流水線,不可能全面照顧每一名學生。久而久之,老師自然對優等生和差生便區別對待。在學習成績、升學率至上的大環境下,這種差異化教學會導致學生的心理失衡。這就對校園欺凌的滋生提供了可能性,畢竟不是每個老師都能成為印度電影中的嗝嗝老師。

因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才會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利。

警官鄭易用了一些非常規的審訊手段,謊稱小北被判死刑而逼迫陳念說出事實真相,似乎有誘供的嫌疑。魏萊的死,所有證據都已經指向小北,本應可以結案了,但鄭易為了探究真相,在證據不足時不惜用謊言來擊潰嫌疑人的心理防線,我覺得這樣做也有點違背“疑罪從無”的辦案理念。

胡小蝶死後,警察也做了大量工作,卻因無功而返而被迫選擇相信證據,導致後來陳念繼續遭受欺凌。而當魏萊死後,鄭易卻動搖了,他寧可違揹人性也要探究真相。可當真相浮出水面時,我想鄭易的內心也無比糾結。

雖然魏萊的死,表面上會令觀眾有一絲大快人心的感覺,可“死”並不是解決校園霸凌有效手段。不難看出,兩個同伴通過魏萊的死心理幾近崩潰,揹負了太多壓力。做為學校還是應該加強安全教育,讓學生明白欺凌絕不是法律的盲點,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必受法律制裁。

而比欺凌更嚴重的性侵案件在印度屢禁不止,很多因為證據不足而不能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或者刑罰較輕使得罪犯屢教不改,做為警察很多時候明知道罪犯就在眼前,卻要講證據。

《一個母親的復仇》裡警官再面對這種無奈時,卻選擇了遵從人性,用自己的槍來擊斃罪犯,保護了因為復仇而殺人的母親。

當然這裡並不提倡以暴制暴的非法手段,我只是說面對犯罪行為,現實中有很多無奈之舉。幸運的是,由於我們國家法制建設的進步,糾正了之前的很多冤假錯案,也讓冰冷的法律條文更加人性化。

結語

做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少年的你》不僅揭了很多人記憶中的傷疤,也把單純唯成績是圖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講述的不留情面,最終還是維護了法律的尊嚴——沒有因為保護弱者而包庇犯罪行為。同時,也賦予我們很多現實意義,人要學會保護自己,更要把握尺度。這樣的好片,我卻想說:“再見,永遠別見”!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保羅沃克角色將回歸出演《速度與激情9》!劇組正祕密選替身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