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德雲社在北展劇場十五週年慶典演出相聲劇‘中國相聲史’,整個德雲社排練4個月,介紹了從清末到現在一百多年的相聲發展過程。開場沒半個小時,慘遭針對,臺下出現了起鬨,喝倒彩,退票,甚至直接開罵。整整一個半小時的節目,觀眾們接連不斷的搗亂,臺上的演員都異常難堪,眼裡都含著淚花!最後郭德綱第一次在舞臺上對觀眾發火,這場演出郭德綱徹底明白相聲這行不是藝術,是生意,是買賣,觀眾們喜歡什麼,相聲就應該賣什麼。從此德雲社再也沒有了正經的相聲劇,也再也沒有高雅藝術。
2005年,郭德綱的名字一夜之間躥紅大江南北,他曾在保利劇院創造了返場22次的奇蹟,成為相聲界的神話。
在2018年《相聲有新人》的節目中李寅飛真情流露的幾句話:“我多懷念那個04、05、06年在臺上玩命說相聲的郭德綱啊。我知道您得帶著好幾百人吃飯,但我就是懷念”。是呀,我也懷念,那個05年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成為“文化現象”的郭德綱。那個還沒有主持綜藝節目,沒有拍電影、電視劇的郭德綱。那個敢於叫板“主流”相聲媒體,稱自己為”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
郭德綱一方面確實拼命在說相聲,並且創造了一些返場記錄的神話,另一方面他也從2006年開啟了爭議之旅,場外是非先不論誰對誰錯,至少會影響到郭德綱場上的表演。因此他的創新作品不論從數量還是質量在維持一段高度之後慢慢有下滑的趨勢。
德雲社相聲整體的風格是跟著郭德綱走的,現在看德雲社的相聲表演水平和風格已經和2006年巔峰期相距甚遠,那麼在這個長期變化的過程中,德雲社和郭德綱相聲風格的拐點到底在哪兒呢?
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人都認為是2011年7月2日的《中國相聲史》情景劇。
2011年7月2日,德雲社十五週年慶典在北展劇場舉行,一改往日的表演習慣,德雲社全體人馬上演了一場光怪陸離的情景劇《中國相聲史》。
《中國相聲史》採用情景劇的方式,把相聲從清末撂地產生,到民國亂世再到建國後的發展,一直到相聲的復甦和相聲的逐漸沒落等歷史再現出來。全社上百人幾乎全員參加,每人分擔不同的角色,應該說是一次大膽、有想法的嘗試。郭德綱、于謙帶領40多名弟子排練了四個多月,為了表演效果,于謙幾天幾夜沒有睡覺。
郭德綱有此想法,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一個是繼續走“為相聲老祖宗”的既定路線,包括之前他自導自演自編的電視劇《竇天寶傳奇》中也融入了很多曲藝歷史。
第二是修正一下長期以來一些觀眾對德雲社演出風格變化造成的非議,也就相當於將之前流失的一部分觀眾拉回來。
第三個不得不說郭德綱此舉也確實有借鑑《明春曲》的意思,2004年相聲情景劇《明春曲》非常火爆連續演出一百多場。郭德綱如果把《中國相聲史》搞好了,一樣可以成為德雲社的一塊金字招牌。
但是,事情從一開始就走向了失敗的邊緣,一些觀眾對這種沒有搞笑沒有包袱的情景劇不感興趣開始起鬨,這導致演出現場氣氛一度非常緊張,郭德綱不得不上臺給觀眾解釋,他中間甚至一度動怒但還是忍住了。本以為這個節目能夠引起觀眾的認可之後,但是沒想到在節目的最後在臺下出現了讓人想不到的一幕,一開始有人喊:“我要看相聲”,到後來人越來越多甚至是開始喊“退票”。面對這一次觀眾的起鬨,老郭在集體演員亮相的時候發火了。
在老郭上場之後立馬問于謙:“問于謙老師一個問題,你趕上過80年代舞臺上往下轟演員嗎?”隨後觀眾在現場發出了大笑聲。隨後老郭又在現場說到:“天下什麼最難,藝人最難!這麼多年了,我們依然如此,其實我們也理解,你們就是想聽相聲,花了錢了,我也會讓你們聽相聲的,但是歷史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差哪一個階段他都不完美。”隨後老郭直接加重語氣:“這五分鐘就這麼難等嗎?”隨後現場的觀眾直接沸騰,可見老郭對於現場的突發狀況是足夠的應對措施。
對於這一場節目老郭在現場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拍這一場節目,于謙老師好幾宿沒睡覺,惦記著那裡多,哪裡少,希望讓大家瞭解中國相聲的發展史。其實我知道今天在場的幾千人都愛看,三五個人不愛看,他們挑唆的大夥胡鬧,你敢站出來你是誰嗎?再這麼鬧,你就給我出去!”經過老郭這麼幾句話之後現場開始重新暖了起來,對於之前喊退票的觀眾已經不說話,現場支援老郭的觀眾開始沸騰起來。從現場中我們能夠看到,站在後面的很多演員臉上都是十分的失落,孫越看著就跟快哭了一樣,于謙老師在臺上也沒有之前的那種狀態。顯然出現這樣的情況是誰也不想看到的,但是這種情況對於演員的打擊是十分大的。
郭德綱這次勇敢的嘗試是失敗了,《中國相聲史》的開場演出也是收官演出。
二、《中國相聲史》演出失敗的原因
具體原因有很多,筆者概括了三個。
首先排除掉的一個原因是陰謀論,有個說法是現場有人組織起鬨,其實瞭解德雲社發展歷史的讀者都知道,早在2009年李文山先生收徒現場演出時,觀眾就有過大規模起鬨,那次起鬨的原因是想聽郭德綱說相聲不想聽其他人。而這次《中國相聲史》觀眾起鬨則是想聽搞笑的相聲,不想看無聊的情景劇。
其實說起來,原因不同但異曲同工,2009年和2011年兩次哄場基本上還是觀眾自發的,沒有什麼陰謀論存在。
第一個失敗的原因,德雲社《中國相聲史》情景劇的整體架構有問題。郭德綱想法挺好,想全景展示中國相聲發展歷史,但他卻有意無意的裁剪刪改了一些重要歷史段落。比如大家都知道八十年代是相聲史上最黃金的發展期之一,包括郭德綱本人也是在那個時期開始走上學習相聲道路的,但在《中國相聲史》中卻一筆帶過甚至將這段時期歸入相聲沒落期。
第二個失敗原因,缺乏高水平的編導和排練。雖然說德雲社人才濟濟,但那主要指的是說相聲的人才,論表演和排練情景劇的人才,德雲社是幾乎沒有的。
像郭德綱自己雖然當過編劇和導演,但市場公認他的大部分電影和電視作品口碑都不好。于謙雖然在北京電影學院進修過,但他自己的演技可以保證,但如何保證其他人的演技對他來說存在能力上的鴻溝。
此外,郭德綱的指導思想是做一幕正劇,所以在中間沒加入多少包袱,這樣的情景劇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確實顯得生澀無趣。
第三個失敗原因,那就是沒有遵守相聲行的老規矩“把點開春”,根據觀眾的水平決定演出的段子。
事實上為什麼筆者之前說郭德綱這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因為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觀眾到底是什麼“點兒”,沒有把握就上,所以是勇敢的嘗試。
再加上之前的宣傳也不到位,造成很多觀眾存在心理預期落差,這跟2009年李文山收徒演出哄場也有相似之處,那次演出也是宣傳有問題導致很多觀眾以為那是郭德綱的專場。
綜上,《中國相聲史》幾乎是毫無意外的失敗了,這次失敗直接的損失就是德雲社全體人員一個月的排練白瞎了,其導致的結果更是影響深遠。
《中國相聲史》的失敗影響了德雲社相聲風格的發展
這次情景劇的演出失敗給德雲社和郭德綱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簡單說就是,郭德綱認識到德雲社未來要發展就不得不捨棄一些夢想,甚至要放棄一些宗旨。
那次失敗三年後的2014年,郭德綱在接受採訪時丟擲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德雲社的相聲發展勢必要“淘汰一些欣賞水平高的觀眾”,這句話在當時引起了不少非議。光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來看是存在問題的,但如果結合起之前失敗的案例如《中國相聲史》,那你會理解郭德綱此話背後的無奈。
所謂劣幣驅逐良幣,有主動成分也有被動成分。好在的德雲社的相聲風格並沒有全員轉向,一部分追求相聲藝術的人如高峰等人依然在堅守德雲社的基本盤,雖然不那麼走紅,但這是根本。
我是hei社會,講了一個帶著下崗工人和輟學學生攔路搶劫的落魄流氓。
西征夢,講的是一個畢業就失業的軍校生,做夢打仗能設想最好的待遇也不過是五十塊錢的酬金和一頓麻辣小龍蝦。
我要奮鬥,講的是一個連點菜都被服務員嘲諷的落魄子弟。
大多數郭德綱相聲都是講的底層人的生活。
畢竟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而郭德綱就是把自己早年的悲劇經歷編成段子,調侃自己的苦難,博眾人一笑。
因為這種東西你聽著熟悉,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你也吃過炒餅,你也坐過公交車,你也想象過有一天去戰場殺敵,你也在夢醒來時不得不屈從於現實這個尿盆。
龍字科招生廣告
招生現場佩戴600w手錶
這就是郭德綱火的原因。他說的是他,但是故事裡卻有你的影子。
更優秀的是你能從郭德綱的相聲裡找到優越感。因為你不會真的去衝進女廁所哭訴自己生活不順。
所以你期待郭德綱的相聲,出醜的是郭德綱,但是故事好像是發生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換句話說,相聲的內容透過郭德綱的嘴,和你的生活打通了次元壁。
今天的郭德綱不一樣了,大別墅買了,大汽車坐著,侯門張子長孫給開車,一場演出賣大幾千的票都不算事。
過去只能在相聲中幻想的大洋彼岸,現在已去那邊開了幾次專場。
過去讓別的評委百般刁難的小人物,現在也坐在評委席上指點江山,揮斥方遒。
郭德綱已經脫離了底層生活,他已經不知道300怎麼坐,不知道哪的烤白薯便宜,也不知道哪個飯店的服務員會瞧不起客人。這種環境,你很難讓郭德綱再去創作出打動底層人的作品。
而郭德綱的徒子徒孫都少有這種經歷。更缺乏當初郭德綱調侃自己出身的那種魄力。缺憑空多了許多偶像包袱。
正如郭德綱所說,相聲本就是下里巴人的東西,沒有那麼多陽春白雪。而郭德綱已經脫離了自己創作的階層,怎麼能指望他再去創作出貼合觀眾生活的東西呢?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十載風雲回頭看過來,感謝那段歲月;
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身無分文,舉目無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窮人在十字街頭耍十把剛鉤,鉤不著親人骨肉。
富人在深山老林舞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
大將軍手中槍翻江倒海,擋不住飢寒窮三個字。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英雄至此未必英雄,一步一步的苦熬苦掖,終於我們也看到了花團錦簇。
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