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引子:“所有的戰爭片都是反戰片”

《晚鐘》是由第五代導演吳子牛指導,於1989年上映的影片。影片講述了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八路軍一支掩埋屍體的小分隊在和平鐘聲敲響前與日軍殘餘部隊相互對峙的一段故事。

影片的故事情節簡單卻不失深沉,透過對中日軍人的相持與人物的心理鬥爭電影表現出戰爭對人造成的創傷和異化透露出難能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而相對於以往的抗日題材影片,本片在創作上也做出了一次有意義的美學突破,成為第五代群體創作中留下的重要創作痕跡之一。

以往,抗日戰爭題材的影片,大都塑造抗日英雄,表現抗日軍民機智勇敢鬥頑敵,以憤怒的筆觸勾勒出日寇的殘暴和愚蠢。而《晚鐘》卻不是這樣,它從人性,人道主義和人類生存意識的角度出發,宏觀地對這場給中華民族同時也給日本民眾造成巨大影響的戰爭進行了一次深刻的審視與反思。

首先在創作上,影片取消了二元對立鮮明的人物塑造手段。在傳統的創作慣例中,抗日題材影片一般將日軍描繪成兇狠殘暴的,形象卑劣且毫無人性的表面形象,隨之而來的是以相同的視聽語言加以輔助,而與之相反的是表現英勇善戰機智善良的軍民形象。

《晚鐘》同樣以中日雙方的軍人作為核心人物進行展現,但是影片沒有進行刻板的印象塑造而是透過人物本身探討戰爭對人們造成傷害的深層機制。這支僅有五人的小分隊,在戰爭結束的那一刻,內心實際上是五味陳雜的。

透過影片的心理獨白我們瞭解到,他們既有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又有著對未報血仇的遺憾,但此刻戰爭已經結束,他們首先要保證這場順利的收尾工作。

在掩埋屍體的過程中,雖然對日軍有著咬牙切齒的憎恨但是他們還是不忍心讓這些人變成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於是將石頭種種的壓了上去,這是一種真實的人道主義精神,在後面遇見日軍俘虜時他們選擇施以援手,將糧食送予了剩下未被撤離的日本殘餘部隊則是這份情懷徹底的體現。

影片中的中日雙方處在明暗高低不同的位置上,日軍隱藏在山洞裡忍受著飢餓的折磨,當他們看到八路軍送來的糧食時,他們並未被內心的慾望所趨勢,而是等到隊長下令時才一擁而上,從山洞中搖搖晃晃的走出再到平靜的坐下體現出日軍嚴明的紀律與意志。

在受俘的前一晚,日本的軍人望著天空的月亮,響起家鄉的民謠,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身為“人”的日軍形象,他們因為戰爭所湧起的思鄉之情與中國人一樣是深沉且悲情的。

在最後的撤離中,日軍的隊長選擇了剖腹自殺,而洞內的留守變成了一個精神失常的瘋子,此刻曾經的虐待畫面通過蒙太奇的手法快速閃回眼前,成為戰爭將人異化的一個重要佐證,而被虐待的中國人讓人內心一同的同時也難以想象如他們一樣的人們曾遭受過怎樣陰暗的非人對待,戰爭對他們的傷痕又該如何抹去。

影片透過西部空間的展示,讓人們看到了戰爭帶給人民傷痕的悲情圖景。漫山遍嶺的墳冢空間、荒涼貧瘠的平原農耕空間還有黑暗逼仄的山洞空間這些組合在一起讓觀眾對於戰後蕭條壓抑圖景和戰爭毀滅性有了直觀具象的體驗。

針對於不同的空間影片也採用了不同的視覺設計來反應不同的意識衝突。例如,狹小幽暗的山洞體現著日軍喪失生命力充滿絕望和灰暗的整體處境而八路軍身處高地陽光四射,在表現地位差異的同時也暗含出八路軍善待俘虜的人道主義精神。

此外,影片還有大量的意象表達作為抗日主題的精神映照。影片中有一老叟拿鋤頭砍高塔的情節,這個情節遊離於主線敘事之外卻又重複出現在影片的過程中,這一畫面也成為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做出不懈努力的詩意影射。

電影於1989年上映並一舉獲得柏林評審團大獎,影片的敘事體量較小卻意境悠遠,導演將歷史作為一種人類共有的災難,進行了一場嚴肅而客觀的反思,從人到人性再到人道,本片的思考是充滿人類意識與家國情懷的,如果說所有戰爭片都是反戰片的話,那麼《晚鐘》也的確是新時期創作中最優秀的一個。

21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一路當配角,“透明人”陳添終於刷了一波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