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前段時間,《還珠格格》上了熱搜。

皇阿瑪、令妃、晴兒、老佛爺,在一檔綜藝節目上,重聚了。

再配上那首“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的 BGM,我瞬間淚崩。

時隔 21 年,小燕子成了《演員請就位》的導師;紫薇嫁給了“國民老公”霍建華;

金鎖偷稅漏稅之後忙著復出;爾康已經是我們“行走的表情包”;

五阿哥的運氣,更是好到令人羨慕。

微博粉絲 2778 萬,圈內口碑極好,簡直就是 80、90 後心中的“經典偶像”。

然而,最近他卻自曝“我終於不用扭曲我自己,去迎合大家”。

印象最深刻的,是綜藝節目《創造營2019》。

他擔任導師,一位學員問他:“外界都說你整容了,這是真的嗎?”

他說:“現在的年輕人審美和以前不同,所以在造型上會更迎合年輕人的審美觀”。

事實上,他一直想讓自己符合福斯審美,反而抗拒自己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

畢竟,現在的娛樂圈,遊戲規則更殘酷。

小鮮肉層出不窮,昨天還是鹿晗,今天就是王一博,明天是肖戰......

46 歲的蘇有朋,再紅也是 21 年前的事,怎麼樣也拼不過流量擔當。

太焦慮了。

出道 31 年,他像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一樣,一直在拷問自己:

我為什麼,一直要取悅別人?

很多人以為,蘇有朋一直是那個被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

蘇有朋 15 歲加入小虎隊。

單曲《青蘋果樂園》一推出,就火爆亞洲,人氣一度超過邁克爾·傑克遜。

連續 20 多場演唱會,場場爆滿。2 萬多人蔘加的籤售會,場面幾乎失控。

那時候的男生,模仿他們的造型。女生呢?將他們的海報一搶而光。

這麼一個被追捧的偶像歌手,怎麼可能要去迎合別人?

但蘇有朋一直覺得,自己做的很多事情,不過是為了迎合大家對他的期待。

這種“討好”,從他加入小虎隊的那一刻,就註定了。

既然被叫“乖乖虎”(組合中的角色),人設自然是“乖巧的學霸”。

那時候,多少父母都拿他當做教育孩子的榜樣。

因為,他曾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國臺灣最 TOP 的高中。除此之外,唱歌跳舞樣樣出色。

可隨著小虎隊的人氣越來越高,他經常要飛到不同的地方參加演出、開演唱會。

成績也從最好,跌到最差。

高三的時候,他每天都在危機感中度過。害怕讓大家失望,不知道接下來會面臨什麼事。

他說:“每天有一個噩夢纏著自己,告訴自己必須成功,“如果我沒考好,路上帶著小孩的媽媽們一定會指著我跟他們的孩子說,‘你看,那就是隻會玩不念書的乖乖虎’”。

他將自己逼到一種近乎窒息的地步。而這種逼迫感在提醒他,“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為了迎合大家的期待,蘇有朋只能用一年的時間,讀完高中三年落下的課程。

就連填志願,他也從不會去想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就按著分數排行榜的學校和專業,填了當時分數最高,最熱門的“臺灣大學機械工程系”。

結果卻發現,自己對這個專業完全沒有興趣,活得一點也不開心。

當然,他不是沒有反抗過。大三那年,他選擇休學。

這個看似“叛逆”的決定,讓他從爆紅跌到谷底。霎時間,全網都在流行罵蘇有朋。

網友幫他起了個外號叫“輸又碰”,粉絲對他失望至極,偶像果然還是為了名利放棄學習。

他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即使後來上綜藝、出唱片,做主持,通通失敗。

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都習慣性地去迎合福斯。

即便他後來憑藉《還珠格格》、《情深深雨濛濛》等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成功轉型,甚至從“偶像劇演員”轉型為“實力派演員”,他依然對自己的外表很不滿意。

有人納悶,都已經這麼成功,為什麼還要去迎合別人呢?

因為,他總是覺得“我還不夠好”。

蘇有朋說,自己有個 120 分理論。

“你必須目標是 120 分,因為接下來可能打個折扣,你才能達到 90 分或 80 分”。“如果我一開始就立個可能達到的目標,打個八折他什麼都不是了”。

他對自己,非常苛刻,甚至讓人有點心疼。

尤其是,2008 年的電影《風聲》。

為了演好電影裡那個陰柔的白小年,他從 0 基礎開始苦學崑劇。

眾所周知,崑劇很難學,一開始要先背詞,掰蓮花指;然後還要練小碎步,身體要像木偶。

每次下課後,他的腰都酸得彎不下來。

而最終,憑藉這個角色,蘇有朋獲得第 30 屆福斯電影百花獎的“最佳男配角”。

可是,他是這樣評價自己的:“只有這麼一個代表作而已,其他沒有特別能叫出什麼代表作來”。

比起大多數人,已經很厲害了,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或許是因為,在觀眾眼裡,他還是那個“奶油小生”五阿哥、杜飛、張無忌。

對於蘇有朋來說,對外界反饋的格外關注,是從 15 歲開始。

人從環境獲得反饋,來完成自我評價。環境反饋就包括了別人的言論、權威言論等。

而當年那些鋪天蓋地的負面評價、抵制、網路暴力,顯然超過了他那個年齡所能承受的壓力。

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無助又不安,只能整天躲在家裡。

然而,即使事情過去了,傷痕還在,甚至“加重”了他原本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想法。

因為,每個人的自我評價,最初是來自於父母。

蘇有朋的媽媽,是中學老師。他們那一代人,受的是“打罵教育”。

小時候的他很叛逆,也不服管。

有一次,他跳到桌子上和爸媽講理,結果爸爸拿起廚房的一把菜刀,直接扔向了他。

我們不知道他還遭受了什麼,他也不願過多地提起。

只是,他說了一句:“無形中那個嚴厲的媽媽,就植入我的腦海裡,我對自己也非常嚴厲”。

每個人生下來,是沒有自我認知能力的。直到 1 歲多,才逐步發展出自我認知功能。

而完成自我認知,是基於當時非常重要的客體——父母,他們的評價建立起來。

如果孩子一直獲得“我不夠好”的反饋,那麼,在這種認知下成長,孩子會無法分辨這僅僅是別人的反饋還是事實。

尤其當反饋來自於父母,孩子會迅速將其內化為自我評價。

這個孩子長大了,會一直帶著這種自我評價去生活,失去了客觀、準確的自我判斷,並且會過分關注自己差的部分。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蘇有朋為什麼會對自己這麼嚴苛,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他已經找到原因:“我不懂欣賞自己,跟原生家庭有關”。

總覺得“我不夠好”的人,缺乏自我認同感,會經常陷入“害怕自己得不到認同,又渴望得到認同”的雙重摺磨。

“自我認同”是美國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來的心理學概念。

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有一種穩定的認同感。

人天生有認同父母的傾向,儘管蘇有朋的媽媽很嚴厲,但他內化了她的嚴厲,因此對自己也是嚴苛至極。

而那段時間,是他人生最低谷的 10 年。

因為從沒學過拍戲,他的演技,在導演眼裡,就是一坨 shi 。

他接二連三地被“退貨”,在各個劇組“流浪”。

最慘的時候,他說:“我不知道明天還有沒有劇組要用我”。

他希望改變,希望當大家再提起蘇有朋的時候,想到的不是小虎隊,不是五阿哥、杜飛,而是“哦,那個很有實力的演員啊”。

為了這個目標,每次收工,別人去喝酒,去擼串,蘇有朋一概不去。

他讓助理回放當天他的所有片段,對照著看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刻意學習。

幸運的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現在的他,不僅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角色,還是《嫌疑人X的獻身》和《左耳》的導演,還是《創造營2019》的導師。

我們,何嘗不是在這種渴望被認同的狀態中,在掙扎和拉扯中,不斷前行。

這些年來,蘇有朋開始尋找自己這些迎合、自我撕扯、壓抑的源頭。

他會去問外婆:“你小時候是怎麼被對待的?”,會去研究家族創傷。

因為,外婆被對待的方式,決定了媽媽對他的方式。

那個年代的教育,決定了那一代的小孩,都是在打罵聲中長大的。

他開始理解了媽媽。

所以,現在的他,和媽媽的感情,依然很好。

而他自己,也慢慢學著“認命”,與自己和解、對話。

我怎麼都不會想到,以前那個非要達到120分的蘇有朋,現在會對自己的學員說:

“你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假設你已經有 95 分了,你還差那 5 分。沒錯,你必須鞭策自己努力去達到 95 分。”“可是你不要覺得自己很糟,你要看到,你之前努力了這麼多,你現在已經有 95 分了,你要對自己公平一點”。

他發現,原來我愛自己,我接受自己,別人其實也接受這樣的自己。

以前,他總是和命運打架,命運不開心,我也不開心。

就像聽到自己被評價為“奶油小生”時,他曾經很憤怒,因為他希望得到的是另一種認可。

現在呢?心甘情願地接受了,接受了自己是個偶像,也接受做偶像帶來的後果。

他說:“這些東西既然來了就別再抗拒它了,一起和睦相處吧”。

所以,你知道怎麼接納自己了嗎?

一是承受不被喜歡的後果,二是相信別人喜不喜歡其實不重要。

無論你肥瘦矮胖,別人對你的態度,其實不會有多大變化。

喜歡你的人,還是會喜歡你。不喜歡你的人,說什麼他都會不喜歡你。

何必逼著自己,去迎合別人?反正,到頭來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當你能夠承受別人不喜歡你的後果時,其實,你也就接受了自己。

真正的問題是,別人喜不喜歡你,認不認同你,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最後,我很喜歡蘇有朋在採訪中說的:

“這一切讓我覺得值得的點是,我真的有榮幸陪這麼多人一起長大”。

讓我想起 1998 年,那個整天守在電視機前,看《還珠格格》的我。

很想對她說:“嘿,你好啊,我是 21 年後的你”。

不知道,你是否會懷念,最初的自己?

儘管我十分明白,成長的過程,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丟掉原本的稜角。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可以,試著不讓自己失去太多,已經很不容易。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李秉憲&河正宇&馬東錫主演電影《長白山》將於12月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