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中國的民間,有這樣的一種習俗——喜喪。
當子孫滿堂的老人年滿八九十歲後自然死亡的,可以稱之為喜喪。
曾獲得第10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劇情片的《喜喪》就是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該片中的86歲老人林郭氏,一輩子有六個孩子。
孩子還小的時候,老伴就因為意外去世了。
是她自己獨自一人辛辛苦苦把一個個的孩子拉扯大的。
如今,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有的連孫子都有了。
但是老人還是自己一個人住在老家的老房子裡,給她作伴的只有一尊觀音菩薩。
而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拜拜菩薩,求菩薩保佑自己的孩子們都平平安安的。
也許觀眾們就會疑問了,那麼她的子女都去哪裡了呢?
在片中露面的只有二兒子、三兒子和小女兒。
他們都想讓老母親去敬老院。於是他們接連勸老母親。
說的好聽點是勸,其實就是逼迫。
面對著這樣的陣勢,老人只是低頭沉默著,一句話也不說。
由於當時的敬老院沒有床位,這事也就被暫時擱置了。
於是老人暫時去幾個孩子家輪流住幾天。
按照順序,老人先去的是二兒子家。
二兒子惦記著林郭氏的老房子,他光想要老家的房子。
二兒子的子女都進城打工了,把孫子孫女都留給他們照顧,而二兒媳婦一天到晚就當著老人的面抱怨:老的還沒伺候完呢,小的又在外面作惡。
她說的這些話其實就是給老人聽。
話都說到這地步了,老人自然也就明白了,於是就收拾了行李去三兒子家。
話說三兒子的家庭條件還不錯,住在城裡面。
但三兒媳婦嫌棄鄉下來的老人,這還沒進門呢,就當著老人的面開始一系列操作:
把老人的行李扔到倉庫;沙發上鋪上白布,只允許老人坐在這片白布的區域;老人洗過的手帕她用夾子扔給她;老人用過的碗筷清水衝兩下糊弄了事;老人用過的被褥以及鞋襪統統當做垃圾扔出門外等等。看著就讓人生厭。
本來想著三兒子能夠為自己的母親主持公道,但是他從始至終都沒有替母親說過一句話。
這轉眼到了小女兒家。
小女兒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小屋子裡,孫子在外當兵,條件也是很艱苦。
但做女兒的還是細心些的,看母親來了,就連忙幫她換衣洗澡,招呼丈夫買好吃好喝的招待她。
老人在小女兒這裡,日子過得還是可以的。
但沒過多久,林郭氏就不幸中風了,
於是三個孩子再次聚在了一起,商量著老人接下來該去哪裡。
你看,生了病的老人,誰都不願意管,誰都不願意為老人看病多花一分錢。
二兒媳婦則表示:在誰家有病,誰就負責給看。
兩個哥哥則不發一言,彷彿爭論的事情和自己無關一樣。
幾個孩子商量無果,最終老人還是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可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她二兒子一家子已經搬了進來。
對於老人的回來,二兒媳婦依舊是陰陽怪氣的。
對她態度極其惡劣,終日沒有一個好臉色。
她嫌老人太吵,就讓她住進了牛圈,還摔碎了她的菩薩像。
也許老人是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於是再三詢問什麼時候自己才能去敬老院。
然而就在去敬老院的前一天,林郭氏拿出偷偷藏在衣服口袋中的藥,吞了下去。
她是什麼時候起了自殺的念頭呢?
是孩子們逼著她去養老院的時候還是什麼時候?
還是被孩子們當皮球一般踢來踢去,誰都不願意贍養的時候 ?
而最後極其諷刺的是老人死後,他們為老人辦了一場喜喪。
敲鑼打鼓,好不熱鬧。
還在村子裡搭起了臺子,在臺上跳起了極為惡俗的舞蹈。
可是即便是老人最後的葬禮,老人的另外兩個兒女也最終沒有回來,只是寄來了些錢。
整部電影觀看下來,它都是冰冷的色調,沒有任何的背景音樂做陪襯。
就連老人死的時候也是極為平靜,沒有哀樂來烘托當時的氣氛。
林郭氏的兒女們用喜喪來掩蓋事實的真相,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全被他們自己的孩子看在了眼裡。
三兒子的女兒看得很是明白。
當母親斥責她不生孩子只顧自己時,她反駁道:
俺爸倒不自私,扔下俺奶奶在那山溝幹嘛。俺奶奶也不自私,生了一大幫孩子,到頭來,到老卻被扔進敬老院,你們誰都不管不問的。
全片最讓人心酸的是不管孩子怎樣對待老人,老人始終都是在替他們幾個孩子著想。
臨死的前晚上,她把自己納的一沓鞋墊給了二兒子 ,把自己的貼身首飾給了最為勢力、最不孝順的二兒媳婦。
她對子女並沒有什麼怨恨。即使在自殺前,也不忘對著已經成為碎片的菩薩為自己的子女們虔心祈福。
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
老人一人在老家無人贍養,而老人為了不拖累子女在家中竟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我們能做的是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人。
就像在電影的結尾,描述了二兒媳婦像林郭氏一樣摔倒在了門前。
而迎接她的最終會是什麼呢?我們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