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兵的時候的兵種是工兵,所以對於拆彈一類的影視很感興趣。所以《拆彈專家2》上映,我就去趕了一場午間場,為此都沒顧得上吃午飯。
影片的開始很抓眼球,是一場頭腦風暴似的機場核爆,現場情況宛如末日。
但是劇情延續到三分之一的時候,我就看出這個本子應該是沿用的當年一部老港片《紫雨風暴》的劇本模式,甚至算得上是翻拍。但畢竟《紫雨風暴》挺老的,相信即便是當年看過的人也記不太清情節了,再加上《拆彈專家2》的視覺衝擊力非常的棒,所以這一點就暫且不提,等以後在專門撰文吧。
這一次呢,就以我一個退役工兵的角度,來剖析一下《拆彈專家2》中出現的各種爆炸物吧。
除去開頭和結尾的大爆炸,我們從影片中第二次排爆說起。
影片中的第二次排爆是一枚軍用手榴彈,是一個搶劫犯硬塞到一個女性受害人手裡的。
手榴彈是典型的西方式設計的卵型手榴彈,在拔取保險銷後,只要握緊壓條,手榴彈就不會爆炸。
有些卵型手榴彈的設計中,在使用時可以設定引爆時間,時間在鬆開壓條後0-10多秒不等,這種設計的目的就是增強手榴彈的戰術應用。
片中綁匪的手榴彈顯然是提前設定了銀保時間(0-1秒),並且破壞了保險銷的插孔,這就意味著無法透過重新插回保險銷撤銷引爆設定。
對付這種爆炸裝置,唯一的辦法就是就地引爆。
影片中也採取了這一戰術,畢竟只是一枚手榴彈,威力有限,在設定的沙袋掩體後,劉德華扮演的潘成風將手榴彈丟進掩體。
但是這是影片出現了一個戰術錯誤,一般遇到這種情況,投彈後應該立刻臥倒,手足發力使胸腹離開地面,避免臟器遭受震動。
但是潘成風選擇了“跑”,然後被氣浪掀翻。
當然了,作為電影,這麼拍攝更好看一些。
第三次排爆是在一所公寓樓裡的連環炸彈。
這種炸彈的主要用藥是黑火藥,威力相對較少,炸彈形制也是鋼管炸彈,算得上是一種土製炸彈。
但炸彈的引爆設定設計的很不錯,擁有詭計裝置,讓人防不勝防。
具體的引爆方式是壓發。壓發引爆又分兩種,一種是直接壓發,一種是壓下彈起引發;其中壓下彈起式因為沒有阻擋,所以殺傷力更大。
在片中,鋼管炸彈一共有三組,兩個房間各一組,微波爐下面一組;詭計裝置有兩個,房間裡一個,微波爐一個。
房間裡的詭計裝置在明處,容易被發現,排除時需要協同和技巧。這一點潘成風和董督查都做到了,所以第一組詭計裝置被順利排除。
但是微波爐裡的詭計裝置因為潘成風的愛心氾濫,放出了貓咪被引爆,因此成為了整個影片大事件的導火索。
這一次的失手,釀成了後來的一系列悲劇,但這也是與潘成風等人的戰術失誤造成的,他們犯了一個作為拆彈專家不應該犯的錯誤——沒有完成應該做完的工作。
儘管拆除了詭計引爆裝置,但是作為拆彈專家,在所有的爆炸物被拆分、分別安全處置之前,是不能算是完成拆彈任務的,房間裡的詭計引爆裝置雖然被拆除,但是整個爆炸彈體還在,風險依舊存在,所以此時是不能“下班”的。
當專業人員犯了不專業的錯誤,後面的悲劇也是在所難免。
不過還是那句話,為了劇情發展,編導也就只能如此了吧,其實再燒燒腦,肯定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第三次排爆是董警官排除箱式定向炸彈。
排彈本身不難,但是由於恐怖分子出動了狙擊手,所以造成警方二人死亡,排彈受阻。
但是恐怖分子的戰術一直有問題,我是搞不懂在恐怖分子在現場放一個狙擊手有什麼用,一個沒有掩護,並且不進行機動的狙擊手可能收穫一些戰果,但是很難達成戰術目的。
不過和他對戰的警方表現也不怎麼樣,機動小組反應太慢,明知是恐怖分子所為,但是對現場的控制力很弱,一大幫人聚在一起,完全沒看出他們的展戰術素質在哪兒。
恐怖分子的炸彈也很弱,除了定向對準地下煤氣管道這一點可圈可點之外,對於炸彈本身的設定還不如五年前那個做鋼管炸彈的土專家。
第四次排爆。金融大廈的汽車炸彈。
這次恐怖分子除了視死如歸的精神之外,更是匪夷所思了,引爆汽車炸彈的引爆裝置居然是導爆索,直接一把爆破鉗就解決了。而且這車炸藥成了警方用來炸橋的重要裝備。
第五次排爆,董警官救潘成風。
這次的炸彈屬於密碼定時炸彈,只有使用正確的密碼才能解除引爆或者開鎖。在這裡編導硬生生的把潘成風弄成了恐怖分子頭目的發小兒,由於小時候玩過同一款遊戲,所以猜出了密碼。
看到此時,我已經滿頭黑線了。
劇情跌宕起伏控制的很忙,但編導都不是拆彈專家,所以只能講情懷了。
第六次不能叫排爆,只能叫盡力挽回損失,但片中的爆炸物在現實中真實存在。
潘成風恢復了記憶,在得知這一切的計劃都是出自自己之後,後悔萬分,但很快想出了減小損失的做法。即在恐怖分子穿越跨海大橋的時候,炸斷大橋一側(恐怖分子提供的C4)讓裝著核彈的列車掉進海里,利用海水緩衝核彈的衝擊波。並減少瞬間輻射,把危害降到最低。
這是典型的緊急避險的做法,有法律依據,而且可行。
但是引爆有問題,即引爆者沒有足夠的時間脫離核爆地域。
潘成風選擇了犧牲自己——因為做過幾年的恐怖分子,手上血債幾十條,就算活下來也沒有意義了,這個選擇無奈,但也是最好的。
計劃成功,核彈列車在海底爆炸,但巨大的衝擊波引發的海嘯依舊造成了重大傷亡,並且可以預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港以海為生的人會被核輻射弄的失去了飯碗。
爆炸的直接損失比核彈在機場引爆要小很多,但是輻射造成的傷害並不比在機場引爆的小。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影片開頭和最後引爆的核彈在現實中真是存在,不過不是炸彈,而是一種無坐力炮炮彈,作為美軍的戰術核武器之一研製,但是配套無坐力炮,這種炮彈的射程也就一兩千米遠,在這麼近的距離內,炮手也在殺傷範圍之內,因此又被成為“自殺炮”服役沒多久就撤裝了。
而片中的恐怖分子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復生日”計劃之前,做了太多的預演,導致“復生日”計劃失去了突然性。而重要人物“暴雪”(潘成風)因此受傷被警方抓獲,透過洗腦恢復了人性。
可見,這個恐怖分子也挺“業餘”的。
不過雖然吐糟了這麼多,《拆彈專家2》還是值得一看的,場面和視覺衝擊力對得起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