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圓圓在採訪時被問到會不會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2》時,謙虛的回答道:
“我不會參加,因為我沒有任何才藝可以展示!”
高圓圓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女神,2003年在《倚天屠龍記》中飾演的周芷若讓人印象深刻,她總參演的影視作品超過40部。
曾入圍戛納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入圍百花獎最佳女演員提名,入圍第六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獲得第52屆韓國大鐘獎最佳海外女演員獎……
據說高圓圓五音不全,確實不會唱歌,不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2》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她接下來說“自己基本不上綜藝,因為對綜藝貢獻不了什麼”真的就是客氣話了。
如果說她都沒有資格上綜藝,那麼能上綜藝的人簡直屈指可數,這話也真的只是謙虛,當不得真。
想必有很多人聽到高圓圓說“我沒什麼才藝”,會引起共鳴。
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職場,總看到別人唱歌、跳舞、說脫口秀、秀樂器等等,每每問到自己,只會尷尬搖搖頭,放棄展示自己的機會。
而我們往往將這些歸咎於“沒有天賦”,實際上,更多的人是沒找到自己的天賦,或者對天賦的理解有誤。
天賦不等於愛好
很多人把天賦和興趣愛好混淆,比如有人喜歡唱歌,但他天生五音不全,那麼這僅僅是喜歡而已,屬於興趣愛好,而非天賦。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至於在哪些方面擅長,則需要不斷的嘗試和探索。
那為什麼很多人認為自己的喜好和天賦是一樣的呢?
實際上,這是你經過嘗試和探索後,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天賦有優勢,並且喜歡,這個時候兩者才是重合的。
比如大家熟知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他從小就對各類實驗感興趣,動手能力極強,長大後也確實發現了很多定律,為人類科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學習就是牛頓的愛好,而他的天賦也是如此,所以他和別人處於同一起點的時候,學習的就更快,領悟的就更深,別人用一天理解的問題,他可能用5分鐘就明白了。
喜歡是一種感覺,天賦需要挖掘,這點我們一定要分清。
天賦優勢是潛力,需要後天訓練
我們總覺得自己沒有天賦,一部分原因是沒有找到,另一部分是已經發現自己擅長的領域後,卻沒有深入挖掘。
我們從小就學過王安石的《傷仲永》,說的是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人,5歲突然開竅,能根據指定的事物做出文采斐然的詩,從此他的父親拿他作為工具,每天藉此賺錢。
長此以往,等到方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作的詩已經普普通通,再過幾年,就變得和常人一樣了。
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古人早已明白,一個人的天賦需要後天不斷培養,否則最終只會“泯然於眾”,沒有任何天賦優勢可言。
牛頓能夠在蘋果砸到自己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不是他瞬間的感悟,而是他在那個時間段每天都在思考既然恆星和行星之間有引力,那麼引力是不是普遍存在的呢?
蘋果對牛頓來說只是一個契機,最重要的還是日常積累。
天賦僅僅是我們在某個領域更擅長,比起別人更得心應手,能更快的掌握的一種潛能。
只有堅持後天的訓練和挖掘,當訓練到比大眾平均水平高的時候,才會具象化為能被人看到的“優秀天賦”。
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沒有天賦,只是你目前具有的還只是潛力,沒能深度挖掘從而表現出來。
準確判斷自己的天賦優勢
到底怎樣才能確定自己的優勢是什麼呢?不妨從以下四點考量:
自信:當你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先感受一下自己是否有信心,是不是壓力比較小,比如你從未學過畫畫,但當讓你去畫的時候,心中認為自己能夠畫好,沒有任何強迫感,這就是潛意識的自信。
專注:除了自信,是否能專注在這件事情上呢?還是拿畫畫舉例,如果你真的專注其中,可以畫兩三個小時而不覺得時間漫長,不會一邊畫一邊想著其他事情,只是專心致志。
本能:本能和選擇題一樣,畫畫、寫字、唱歌、跳舞,如果讓你四種類型選擇一個,你會選哪個呢?下意識的行為往往就是本能選擇,也就是你的天賦所在。
滿足:做完某件事情的時候,不單純的覺得終於完成任務,而是帶著滿足感,從中找到了樂趣,在心理上得到了充實,下次仍然願意去做這件事。
如果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能夠符合自信、專注、本能、滿足這四點,那麼基本上就能斷定你的天賦優勢了。
所以不要再糾結自己沒有天賦這件事情,你只是沒有找到,更重要的是,你需要後天培養,經過灌溉的樹苗長得才更壯實,才能突破森林的高度,從而體現你的與眾不同。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天賦也不盡相同,相信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