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2月開始,“西安出品”就一直是國劇排行榜上的風雲話題。兩部西安製造的電視劇《裝臺》和《大秦賦》先後登陸央視一套和八套節目,並很快引燃了收視率。前者被譽為“可能是近20年最好的國產平民劇”;後者則更是被冠以“史詩鉅著”,號稱“10年精心打磨,《大秦帝國》系列收官之作”,還未上映時,就已吊足了粉絲們的胃口。
《大秦賦》
而當兩部劇相繼開播後,也很快得到了廣大觀眾們的一致好評。不僅收視率長期在全國各大電視臺黃金檔播出的電視劇中數一數二,豆瓣評分也直觀地體現了其爆炸式的口碑——《大秦賦》播出不久分數就已飆升至8.9分;《裝臺》評價稍低,但8.4的分數在《鹿鼎記》《情深緣起》《雷霆戰將》等一眾2點幾分難兄難弟的映襯下也仍然是鶴立雞群。甚至有人感嘆:我們終於在2020年的冬天迎來了國劇的春天。
12月17日,《裝臺》劇終,豆瓣評分穩定維持在8.4的水平上。除了觀眾反響熱烈外,也再一次透過其濃郁的“陝味”在客觀上推動了西安“網紅城市”的宣傳與營銷,可說是完美完成了任務。
但是《大秦賦》就沒有這麼好的待遇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評分一路下跌,目前的最新訊息是6.1分。而且致命的是:這劇現在還沒播完,按當下的趨勢,跌破及格線指日可待。
陝西原著、陝西導演、陝西出品、陝西故事、......哥倆都是“老陝”,這差距怎麼就越拉越大了呢?
01
先說說這個《大秦帝國》,這是一部規模宏大的系列劇集,改編自陝西作家孫皓暉的同名長篇歷史小說。之前已經播出了三部:2009年侯勇、王志飛、高圓圓主演的《大秦帝國之裂變》;2013年富大龍、喻恩泰、寧靜主演的《大秦帝國之縱橫》;以及2017年張博、邢佳棟、陳曉主演的《大秦帝國之崛起》。
孫皓暉
《大秦帝國》系列前三部,從秦孝公即位、重用商鞅進行變法、使秦國由弱轉強開始,一直演繹到秦昭襄王納九鼎這綿延一百多年的歷史。三部曲的評價都很高,《裂變》和《縱橫》都得到9.3的高分,《崛起》也有8.5分。說《大秦帝國》系列是國產歷史正劇的巔峰級作品,毫不為過。
《大秦帝國》前三部的豆瓣評分
網上對《大秦帝國》的評價是“歷史脈絡清晰、戰爭場面宏大、服裝道具還原程度高、演員演技精湛”。從第一部《裂變》開播至今11個年頭,憑藉其“高精尖”的質量一直受到追捧。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作為“最終作”的《大秦賦》發出預告時,觀眾們的望眼欲穿也就可想而知了。
事實上,《大秦賦》剛開播時,也確實很對得起千萬粉絲長久以來的期待,前三部“戰爭場面波瀾壯闊”、“服飾道具精細還原”、“老戲骨演技全程線上”這些評價一個也沒落下。為了能最大程度上還原歷史場景的原貌,劇組在11.3萬平方米的地盤上共設定了一千多個場景,甚至建成了幾座完整的城市;劇中所有演員,從幾大主演到只有一個背影的醬油群演,都有專門設計的服裝;戰車、攻城器械等各種大型道具近百件;拍攝全過程耗時235天;扮演呂不韋的段奕宏和扮演秦莊襄王的辛柏青都被稱讚是“教科書一般的演技”......前幾集播出後,滿屏都寫著兩個金光燦爛的大字“良心”。可以說,《大秦賦》剛上線時的質量,是完全對得起8.9的評分的。
《大秦賦》中的場景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場面依舊聲勢浩大,服飾道具依舊高度還原,演員演技依舊炸裂......什麼都沒有變,惟一變了的,就是劇集的豆瓣分數。現在《大秦賦》的實時評分已經是6.1分,並且還在持續的斷崖式下滑中。
《大秦賦》的評分已跌至6.1分
......好像是出了什麼偏差。
02
張魯一扮演的秦王嬴政的上線,是網上開始吐槽《大秦賦》的開端。
張魯一扮演嬴政
觀眾對張魯一版嬴政的不滿意,與演技無關,而是主要集中在造型上:張魯一是1980年生人,今年已經40歲了,強行裝嫩扮演二十幾歲的青年還好說,但讓他要從13歲的少年嬴政開始演起,就明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當40歲的張魯一管54歲的鄔君梅叫奶奶、管36歲的朱珠叫媽、管30歲的趙昕叫姐、......都無不讓人大撥出戲。
當然,演員本身都是很努力的。即使張魯一不適合演嬴政,也不應該指責他,最多把板子打到負責選角的人身上。僅僅是一個嬴政的不給力,也還達不到能把8.9分的“神作”給直接變成6.1分的“雷劇”。真正給了《大秦賦》口碑致命一擊的,是其臺詞和劇情。
臺詞與劇情是一部電視劇的靈魂所在,尤其對於歷史正劇而言,更是容不得半點馬虎。《大秦賦》的畫風開始逐漸跑偏,其一就是臺詞太過現代化,明顯與前三部那種半文半白的親切“古風”味道背道而馳。上至王族宗室、下至販夫走卒,幾乎都是滿口大白話。如嬴政跪在呂不韋面前,滿含熱淚對他說出“你若是我的生父,我願跟你一起離開秦國、浪跡天涯,也不願做一個連自己生父都不知道是誰的畜生!”
且不說這種“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的臺詞放在兩千年前秦國的歷史背景下違和感有多強烈,單是以正史上的嬴政“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的性格,他就絕對不可能說出這種卿卿我我、基情四射的詞。臺詞缺乏文氣,毫無歷史那種專屬的厚重感,皮之不存,“歷史劇”的靈魂“歷史”也就毛將焉附了。
03
除了臺詞之外,《大秦賦》在劇情上的嚴重注水,也在另一個方向上把這部“鉅著”在撲街之路上越推越遠。
《大秦賦》中的嫪毐和趙姬
《大秦賦》的劇情注水始於第17集嫪毐的上線。歷史上的嫪毐是秦始皇之母趙太后的男寵,由於倍受太后的寵信,被封為長信侯,位極人臣,甚至太后還給他生下了兩個私生子。後來由於野心不斷膨脹,嫪毐圖謀發動叛變,被嬴政鎮壓,處以車裂的極刑。
“嫪毐之亂”在秦史上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但從本質上來說,這次叛亂掀起的風浪並不大,在跌宕起伏、波譎雲詭的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只是一點霏微的水花。但《大秦賦》卻把這段故事來了一筆濃墨重彩的渲染,從第17集嫪毐亮相到第47集嬴政平定叛亂,全部78集的電視劇,硬生生讓嫪毐在大秦的後宮活蹦亂跳了30集。這麼一弄,《大秦賦》就變成了一部宮鬥劇,留給滅六國、收百越、平匈奴、修長城、......這些歷史大戲的集數,可就所剩無幾了。
要知道,此前出現的任何一部大秦題材的歷史劇,從沒有容許嫪毐這個人在舞臺上活躍如此之久的。大秦賦居然一給就給了30集,也難怪在嫪毐開始表演後的這段時間裡,一系列集中體現了中國網民腦洞的新劇名紛紛湧現:《嬴政和他三個爹不得不說的故事》《嫪毐賦》《大秦賦之後宮》《大秦賦之嫪毐秘史》《大情婦》......
更重要的是,《大秦賦》中把嫪毐的叛亂大書特書到腥風血雨、高潮迭起,雖然確實給觀眾帶來了很刺激的觀劇體驗,但卻是建立在偏離史實的基礎上的。按史書記載,嬴政其實早就看嫪毐不順眼,有人告發了趙姬與嫪毐私通並生有二子後,此事成為嬴政向嫪毐下手的導火索。嫪毐知道自己與太后的私通已經敗露,索性破罐子破摔,於嬴政前往雍城舉行冠禮時,矯王玉璽及太后璽調集附近地方軍及自己的心腹、門客發動了政變。
由於事起倉促,嫪毐匆匆糾集的這批人馬根本就沒形成什麼有效的戰鬥力,被砍死了幾百人後就徹底崩潰了。《大秦賦》中東奔西跑的蒙恬、王翦、樊於期等秦國大將一個都沒出手,郿縣、咸陽的百姓也沒有舉著釘耙鋤頭去全民皆兵。嫪毐這個小插曲從前奏到落幕,不過也就是一彈指之間的事。
此外,《大秦賦》還演繹了一段劇情:嬴政提前預料到嫪毐的反心,但卻故意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目的是等真正拿到嫪毐造反的證據後再對他下手。這情節看似可以體現出嬴政作為一個政治家的城府,但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邏輯極為不通。叛亂這種事會直接威脅到江山,一旦發現苗頭就要立即扼殺在搖籃中,嬴政絕無可能冒著社稷落入他人之手的巨大風險釣魚執法。而且按劇情的設定,嬴政明明已經把嫪毐掌控於股掌之間,結果卻又被打了個猝不及防,“千古一帝”表現得簡直掉價無比。
歷史劇不是不能沒有愛情,但必須要適度。戲不夠的時候拿愛情來湊也就算了,大秦的故事哪存在“不夠”的問題?戲明明夠,卻還要往裡面兌水,那就是不合時宜。
04
《大秦賦》的口碑為什麼崩塌如此之快?是因為它拍成了宮鬥劇嗎?不是,因為同為宮鬥劇,《甄嬛傳》在豆瓣上可有9.2分。
是因為它不符合歷史事實嗎?不是,因為幾乎絕大多數情節都純屬虛構的《大明王朝1566》評分達到了9.7分。
真正的問題,就是出在《大秦賦》所標榜的“歷史正劇”上。
歷史正劇應該遵循歷史的基本真實,可以有適當的誇張和虛構,但不能離題太遠;同樣,“宮鬥”這種內容,也只有“宮鬥劇”才能把它當成是主題思想和推動劇情發展的元素。其他型別的劇,都應該能不碰就不碰。
穿著“歷史正劇”的外衣,核心卻是“宮鬥劇”的婆婆媽媽,也就難怪觀眾拍磚了。
再在網上搜索一下,《大秦賦》的原名叫《大秦帝國之天下》,這個名字可以明顯地看出其與系列前三部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至於為什麼播出時悄無聲息地改成了《大秦賦》,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大秦帝國》電視劇的原著版權早在2017年3月就已經到期了,所以《大秦賦》就不能說是根據《大秦帝國》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作者孫皓暉也就不同意繼續使用《大秦帝國》的片名。
孫皓暉本人曾經說過:用心拍攝原著,注重原著。只要能把原著裡描寫的歷史、人物儘量真實地還原出來,那就算拍成功了。
但很遺憾,《大情婦》......啊不對,《大秦賦》沒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