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各大電影節,能夠入圍的電影都是佳作,但國際上獲獎,不一定需要是高科技,大製作,或故事情節,或拍攝手法都可以獲獎。
2010年戛納電影節“一種關注” 最佳影片:洪常秀《夏夏夏》,來自於韓國的這位導演拍攝手法太有新意,對於片名,導演說是看到路邊一個餐館的名字,覺得很好就用了,隨性。縱觀這部電影,如果不是事先看了劇情簡介,一下真摸不著頭腦。
這部電影的兩大特點可以歸結如下:
一:片中人物講述的獨白,用黑白照片來代替影片
兩個男人在去爬山的山腳偶遇,他們是前後輩的關係,休息的兩人開始講述自己前段時間的一段往事;從一開始這部電影就是帶有旁白穿插式的,但導演卻是用照片來連線成影片展現,劇中也多次使用照片呈現獨白,讓觀眾覺得有點敷衍的體驗。
二:大部分鏡頭都是一鏡到底,還自動放大捕捉臉部細節
這部電影是參選的2010年的電影節,在21世紀,從這部電影彷彿看到了我們80年代版本西遊記的既視感,大部分鏡頭都是一鏡到底,還自動放大捕捉臉部細節,一個場景一臺機器,機器隨著人物的走動而移動。
這樣的拍攝似乎會讓人體驗很不好,但導演的處理手法還是讓人只關注到了劇情上。整個電影從兩條主線出發,反映了“世界很小” 到處都是熟人的主題,認識的人有可能剛好也是你朋友也認識的人 ,只是大家都互相不知道,雖然當時在國際獲獎 但因為小眾,在韓國國內上映的時候票房不佳 。
每部電影獲獎都有他的特別之處,這部電影在劇情上是非常新意的,兩個認識的人一次偶然的談話,竟然發現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都是互通的,都有著一種聯絡;男一回家鄉看媽媽認識了女一,女一的前男友和男二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喝酒,但男一男二卻不知道自己竟然認識同樣的人,男一的媽媽也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的朋友或者仇人竟然是自己每天一起聊天的客人。
腦洞大開,也是現實的抒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龐大!
最後的結局,女一和男一回家見家長,當她發現家長就是自己和前男友經常聊天的餐廳老闆娘時,選擇了離開!或許她有未知的事情只有老闆娘知道,如果兩個人關係轉換成婆媳,這一切的秘密都不在藏的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