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新浪潮代表人物埃裡克·侯麥誕辰100週年。雖然相比戈達爾、特呂弗等年輕氣盛的“電影手冊派”成員,侯麥屬於大器晚成型,49歲才在導演方面贏得名聲,而且還在1963年,因為不肯改變自己的美學取向,被戈達爾這些“年輕人”從《電影手冊》主編的位置上趕了下來,但憑藉20多部長片和大量短片,以及獨特的影像風格,侯麥仍然是法國新浪潮運動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而在其靜水流深般的影像背後,侯麥個人的魅力也如同一座寶藏,越挖越讓人陷入其中——
1.“雙重人生”侯麥並不是其本名,他的真實姓名是莫里斯·謝赫,埃裡克·侯麥是其年過三十才開始使用的筆名。1920年生於法國東部一個天主教中產家庭的他,生活中是一個安於保守平穩生活的好丈夫、好父親,他鏡頭下那熱鬧繽紛的電影世界,和其日常生活從未產生過交集。且為了保護隱私和保持自由,他極少公開露面,曾拒絕出席戛納電影節,去紐約展示新片時也要貼上假鬍子。甚至其母親直到去世都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法國知名導演,一直以為他是位高中的古典文學教師——這曾是侯麥的理想,但他曾兩度落榜高等師範學校,申請講師職位也被拒。
2.Vlogger紅人眼下,影片博主即Vlogger正流行。其實,侯麥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大量短片就頗具Vlog風——內容有創意,表達有個性,而且拍攝、剪輯、配樂樣樣行。總結其風格就是日記體並碎碎念地記錄不加修飾的日常,並充斥著大量畫外旁白。即使是諸如《綠光》《夏天的故事》等長片代表作,也是將戲劇性隱藏在日常的“流水賬”中。
此外,侯麥還堅持使用非專業或不出名的演員,他們都是透過自己的關係網找的,他辦公室兩個抽屜專門用來存放收到的“演員”資料,一邊是“男孩”,一邊是“女孩”。而很多時候,為了營造“業餘感”,侯麥還經常將自己的影片刻意拍攝得像製作成本低廉的短影片。
他也不喜歡“預設”場景,手邊有的東西都可以用來拍戲。但與此同時,侯麥的影片也沒有多餘的鏡頭,開拍前他就似乎已經確切知道每個鏡頭間應該如何剪接,他還為了追求人物的純粹狀態,始終堅持“一條過”的原則。
3.“侯摳摳”節儉到摳門的程度也是侯麥的一大特點,精簡的團隊和技術裝置一直是其電影“標配”,當然還有低成本。所以當2000年,侯麥拍《英國貴婦與法國公爵》時,看到製片人給他配置的百人團隊時嚇了一跳,並表示有一半人可能都沒用。
《英國貴婦與法國公爵》
1962年,侯麥和人合夥成立了菱形營業,地址就選在合夥人巴貝特·施羅德母親的公寓,辦公室是施羅德的臥室。直到後者結婚,侯麥的電影有了知名度,菱形影業才有獨立辦公室。
而其堅持的“一條過”原則,部分原因也是出於節儉,不浪費膠片。比如拍《慕德家的一夜》,演員和技術人員都沒有報酬,作為拍攝主要場景的別墅就是演職人員的住處,拍攝前每個鏡頭都做了細緻排練,最終,這部長片只用了5000米膠片。甚至女主演對自己的一個鏡頭不滿意要求重拍,還是其男搭檔表示會自掏腰包侯麥才同意(不過還是用的第一條)。
《慕德家的一夜》
更“過分”的是,侯麥不僅常常給演員微薄的片酬甚至是零片酬,甚至還經常要求其不帶薪水排練、並自帶便當和化妝包,也因此遭到過投訴。拍《綠光》前正為資金髮愁的侯麥,與幾位無償參與的配角吃飯,竟然不願為他們買單,最後氣憤地甩下一張紙幣離開了餐廳。
4.最佳“男閨蜜”雖然年輕時一直埋頭學業,並無豐富的感情經歷,且37歲才結婚,但中年後,侯麥的異性緣卻逐漸彰顯。直到90歲去世前,侯麥身邊都不乏年輕的“侯女郎”,她們是他電影創作的靈感繆斯,而他則能耐心傾聽她們的人生故事,欣賞她們的真實個性,在拍片時絕對尊重她們的意見及喜好,甚至能和她們一起聊新款手包、星座運勢等流行話題。當被問到如何能做到每天與妙齡女郎一起喝茶時,侯麥回答,其秘密就是“絕對純潔”。
《夏天的故事》
5.時尚KOL和帶貨王別看侯麥生性靦腆且學術味兒十足,但無論是他電影中的人物還是他本人,都是法式優雅生活方式的最佳代表。比如其電影中的男女都偏愛純色或印花的基本款,很少選擇繁複的式樣,但少不了首飾、帽子或髮帶等吸睛配飾;女性則很少穿高跟鞋,而且往往擁有小麥色的健康肌膚,顯示出自由簡潔的風情,男性和侯麥自己則總是修身的長風衣。所以,侯麥影片截圖常出現在各類時尚博文中。
《女收藏家》
此外,花、書、戶外野餐以及旅遊也是其電影中的常見元素,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標準的ins風啊!
《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