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在秦統一過程中,楚國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在反秦戰爭中,楚人是最出力的,且不分階層;秦法與楚俗長期不可調和。因此,電視劇中說楚人“願成秦人”,其實是一種無視歷史真實和公道人心的無底線謠言。
雷人的劇情和臺詞最近熱播的歷史題材古裝劇《大秦賦》可謂譭譽參半。一方面,該劇在服道化方面相對於一些同類型的影視劇更加用心,下了不少功夫;另一方面,該劇在演員、劇情、臺詞方面存在頗多問題,因此評分不斷下降。
在《大秦賦》的某集當中,編劇大概是為了表現秦的制度、氛圍、條件優於楚國,“安排”了楚國百姓逃亡到秦國,並且心甘情願拿秦國“綠卡”,打死也不想回楚國。如下圖:
近年來,歷史題材影視劇的編劇水平日薄西山,這是人所共知的。我一向認為,歷史劇不是歷史書,更不是歷史研究,當然要給編劇一定的虛構、改編的權力,否則劇情難以很好地展開。但是讓一群楚人說出這樣的話,還是令我非常驚訝。你可以說秦的強大,你也可以說秦曾經吸引過不少的客卿,但是,你無論如何不能安排普通的楚人熱愛秦——因為他們才是最早反秦的火種。編劇這樣的渲染水平,大致和當今某燈塔國一樣突破底線。
天下苦秦很多今天的人熱愛甚至追捧秦國、秦朝,這固然沒什麼錯,屬於個人自由。但是,似乎很多人也忘記了,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曾經說到一句話——“天下苦秦久矣”。無論秦再輝煌,秦始皇做出了再大的歷史貢獻,“天下苦秦”也是存在過的事實。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記載:“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在這段話中,其實涉及到了不同的社會階層。對於六國的貴族來說,的確是被秦國攻破,社稷斷絕,下場悽慘。然而,秦是隻殺貴族、不欺百姓麼?當然不是,對於當時的六國百姓甚至秦本國百姓來說,秦在統一以及統一之後的種種做法,也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說“罷百姓之力,盡百姓之財”是不為過的。
秦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發動了數不勝數的攻伐戰爭。俗話說,殺人三千,自損八百。這樣的戰爭不僅造成敵國人口的大量死亡,也給秦國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以著名的長平之戰為例來看。《呂氏春秋》記載: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史記》記載,當時秦國為了補充兵力,“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秦昭王親自跑到河內郡,給百姓賜爵,以此換取當地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去長平戰場(注意,這裡的河內原本是魏國核心,被秦奪取後設郡,因此推測秦本土兵力已經不足,不得不從征服不久的領土徵兵)。
至於秦統一之後的浩大工程和軍事行動,就更不用說了。假如你是那時的一位平民百姓,就難逃沉重的賦稅和徭役、軍役,並沒有什麼出頭之日。甚至,連秦自己的官員也這麼看待秦。秦末時,多地爆發起義,“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任囂、趙佗都是秦的官員,征服了南海地區,可是在秦王朝搖搖欲墜時,他們沒有選擇揮師北上勤王,反而割據自守,並且批評“秦為無道,天下苦之”,說白了就是秦朝統治者自己不好好經營,活該下臺。
秦與楚的衝突回到一開始提到的,為何在歷史上楚人不會熱愛秦國呢?這跟秦統一戰爭以及秦的法律制度有很大關係。關於這一點,歷史大家田餘慶先生和北京大學歷史系陳蘇鎮教授都曾有過專門的討論,本文不過是摘取他們的觀點,特此說明。
在秦的統一戰爭中,楚國是最有實力跟秦死磕的,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以後,強大的趙國幾乎被打殘,縱觀關東六國,就只剩下楚國還能扛一陣子。不得不說,楚國的抗秦意志十分頑強,哪怕遷都,也不肯投降。在長平之戰後,還發生了一次五國合縱攻秦的戰爭,帶頭的就是楚國。田餘慶先生結合歷史文獻和出土的睡虎地秦簡資料,研究發現秦滅楚的戰爭十分艱難,時不時就出現了楚人的反撲。
那麼我們自然不難推測,由於這些戰爭的破壞,楚人在秦統一前後,應當普遍對秦有著仇視的心態。這種心態並不會因為秦王的宏大理想和抱負而消失,這個問題應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來考慮,而不是以今天的理念來讓楚人替秦王“壯懷激烈”。
除了戰爭,秦的政策、法律也是楚人很不喜歡的一個因素。在《睡虎地秦簡》中記載了秦朝的南郡郡守騰的一道命令,他讓各下屬的官吏們推行秦律,消除南郡本土的“惡俗”,因為當時的情況是“私好、鄉俗之心不變”。也就是說,原屬於楚國核心地帶的江陵,雖然變成了秦的南郡,可是百姓們的舊習俗沒有改,官吏們不得不以嚴刑峻法來改變。須知,此時距離江陵入秦,已經有50年之久了,差不多是兩三代人的時間,然而楚俗的生命力實在強大,跟秦法格格不入。
秦與楚的觀念衝突,有許多實物證據,出土的戰國石刻中有《詛楚文》,是秦人刻在石頭上詛咒楚國的,希望上天保佑秦國擊敗楚國。而楚國呢,雖然滅國,也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長期流傳。秦楚之矛盾,可謂深入骨髓。
在這樣的背景下,將秦國包裝成“王道樂土”,虛構楚人逃亡到秦國並且叛楚,顯然是違背常識的。
《史記》載:“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外內騷動,百姓罷敝”,諸如此類記載,我們還能找到不少。該如何看待呢?
今天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因為秦始皇打壓儒家,因此漢朝建立後,儒家抹黑秦朝,其實人家大秦帝國挺好的。若如此解讀歷史,無疑過於幼稚了些。須知,西漢對於秦朝歷史的整理和書寫,主要是在西漢初到西漢早期,彼時盛行黃老,儒家還未被獨尊。即以司馬遷為例,有很多人批判司馬遷不客觀。那麼司馬遷是不是站在儒家立場來抹黑秦朝呢?恐怕並不是這樣。班固曾經批評司馬遷“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是非頗謬於聖人”,恰恰是說他不夠“儒”。至於道聽途說了《睡虎地秦簡》中的幾句就來說陳勝吳廣騙無知群眾,那就更不值得批駁了。
參考資料: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