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島主 編輯|樸芳

“連明星都在做UP主,現在真是太難了,大明星吃小明星市場,小明星吃網紅市場,各行各業都在‘降維打擊’,因為:風口已過去,紅利已消失,泡沫不能再吹,蛋糕已經沒法做大……”

上面這段話是一位網友對於近期影視行業的感慨,在他評論的下方附著一張截圖:某影星在B站上開設了個人賬號,定期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關注人數達到了20多萬。在抖音等短視訊平臺上,也經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但大銀幕影視作品卻是好久沒有推出了。

這位網友可能並非影視行業內的人士,只是看到這位轉戰B站的明星突發感慨。但其實這種現象,影視從業者們早已深有感觸。遠的不說,近一段時間以來,關於影視公司、專案、演員、畢業生、幕後人員殘酷生存現狀的文章就數不勝數。

這一類文章大多以販賣焦慮為主,一開始這種焦慮更多地體現在對行業的觀察上,但慢慢地具體到群體甚至個人。大家紛紛轉發、點贊,將文章閱讀量推向十萬+,一方面是確實引發了共鳴,另一方面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自身的困境,並希望改變現狀,但最後才沮喪地發現,原來整個行業大多數人過的都不如意。

去年“消費降級”這個概念很紅,不過並不難解決,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便宜的替代品;之後又有人提出了“影視降級”的概念,指的是一部作品從審美到劇情,從演技到價值觀,和早年的作品相比,是全方位退步、降級。

如果將上面的兩種概念牽引過來,再結合當下行業內的眾生百態,可以確認,我們正處在一個“影視行業全面降級”的嚴峻時期。

淪為“社畜”的又豈止是演員?

說起來“影視行業降級”是與“消費降級”“影視降級”這兩個概念相輔相成的,“行業降級”的直觀體現,就是原本看上去風光無限的影視從業者們,要自發地降低生活成本了。這一點在演員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前不久娛理工作室釋出的文章《70%演員正在淪為社畜:月入5000元,被騰愛優分約8年》,就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我們驚訝地發現,作為行業中堅力量的眾多青年、中年演員們,現在迫於生計必須改變以往“等待好劇本找到自己身上”的思路,開始主動地尋找工作機會。比如被迫捆綁平臺,不分約就沒戲拍,甚至紛紛轉行另謀去路,處在行業“腰部”以下的演員們已經很難養活自己了。

這其實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近期一些演技考察節目的出現,本意是想喚起觀眾對於好演員的重視,沒想到好演員沒發掘出幾位,倒是把行業裡演員們窘迫的現狀真實地呈現了出來。資本寒冬初至,小屋內的大明星們尚能借著微弱的火光強裝鎮定,但隨著火光的熄滅,越來越多的人必須想辦法走出舒適圈,自行“出外覓食”,甚至要靠直播帶貨、錄製祝福視訊、參加三四線城市的商演活動來賺取外快。

演員尚且如此,做幕後的人處境就更加艱難。

沒有好的專案,處在行業下游的營銷公司處境就更艱難了,明知道接的專案不佳,還要奮力運作。有時候幾家公司往往為了一個幾年前只怕都無人問津的專案打破頭,因為再不開工,工資都要發不出來了,看到專案別管好不好做,先搶到手裡再說!這種慌不擇食的爭鬥,可能比電影本身還要曲折離奇。

而“影視降級”的現象同樣存在,撈快錢的現象雖然較前幾年為少,但仍然很嚴重。部分創作者仍然希望藉助IP、流量的力量,用最方便快捷的方式,把觀眾的錢放入自己腰包,如果說之前還有充足的時間慢慢打磨作品,那麼在當下這個關乎生死存亡的時刻,就顧不得這麼多了。我們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行業越冷,風氣反而愈加浮躁。

正如很多人所感慨的那樣:“社會就是這樣的,百分之九十的窮人拼命給百分之十的富人掙錢以求溫飽。”既然“窮人們”已經過成這樣了,那麼“富人們”的日子會好嗎?

“上游”公司日子不好過是根源

唉,也不好。

要知道當下問題的根本可能就是出在行業上游的眾多公司身上——開機的專案變少了,專案的預算也少了。從多家影視公司和視訊平臺今年的財報可以看出,整體趨勢是盈利下滑、很多甚至虧損嚴重。

大的影視公司尚且如此,中小公司更是艱難。寒冬中市場漸漸形成了“唯爆款論”,希望借一部或兩部作品就能續命。

說到這裡,很多人自然會想到當下寒冬的源頭——“陰陽合同”稅務事件,直到今天,很多影視人提到崔永元仍然罵不絕口,認為是他攪渾了這汪水。但冷靜下來分析,其實“陰陽合同”事件只是一個導火索,即使不發生這件事,也可能會有其他事件觸發,來讓影視行業徹底降降溫。

消費者內容消費行為的改變、政策變動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流動性緊縮都是在給影視行業施壓的重要因素,如果從業者仍然以傳統的生產方式存續,不尊重市場、觀眾與資本,一味得過且過紙醉金迷,那最終的結果只能是自取滅亡。

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創作者和製作方更加用心地打磨作品,從某種程度上,這對於認真的創作者和作品來說是一件好事。百舸爭流方顯英雄本色,在眾多魚龍混雜的作品中,有誠意、有態度的作品會更易於脫穎而出,而好的導演和演員也能更容易走進觀眾的視野。

影視行業雖然艱難,但市場和觀眾的反饋是很及時的,我們可以看到近一兩年來所謂的“爆款”作品無一例外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雕琢,或能通過故事引發共情,或能通過表演打動觀眾。而許多流量IP作品反倒票房口碑雙“犧牲”,面對“行業降級”,影視人們應該拿出更加積極的態度來對待,而不是隨波逐流。

說了這麼多,大家最關心的問題還是:這段“影視行業大降級”的日子,還要持續多久?

這一場“行業降級”讓整個影視市場迴歸理性,泡沫不再。

創作與製作上,“內容為王”成為了影視作品好壞的評判標準,這個行業內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重新審視自我,以全新的面目來迎接挑戰,而一些不能接受改變的人,也必將離開這個領域,畢竟影視行業的生態圈本身就承載不下這麼大的體量,門檻稍微高一些,讓更多專業、有能力的人留在這裡,也是一件好事。

此外,在影視各環節中長久出現的貪腐現象,也將得到遏制。前不久三大平臺聯合多家影視製作公司共同釋出《加強行業自律,促進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聯合倡議,就是對行業長久亂象的最有力回擊。

最近有很多影視院校的學生,都會私信或者留言問我們:我選擇的這條路是對的嗎?我未來還會有發展嗎?在這裡想說的是,你們才是這個行業未來的生力軍,這一次“降級”帶來的反思與啟示,對於之後的發展會起到莫大的幫助。

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是錦鯉,誰是王八。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謝娜首談封殺張碧晨,是真敢說還是真敢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