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產鉅製《大秦賦》已經更新到了七十三集,而評分也從最初的9.2高分掉到了現在可憐的6.1分。
我記得這部劇剛播出的時候,我就非常的興奮,特意還專門為它寫了一通稿。
可誰能想到現在的口碑和評分確實一路下跌,到現在只剩下一言難盡了。
《大秦賦》
話說回來,這部劇絕對是我今年最最最期待的一部正史劇了,沒有其一。
看播出之前的演員陣容,就能看出這部劇的宏大製作之程度。
還有就是作為“大秦帝國”系列的收官之作,終於等到開始講秦始皇如何一統天下的這段歷史。
要知道,大秦帝國系列的前幾部作品,口碑和評價都是清一水的好。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部劇之所以能夠大熱起來,竟靠的是“大情婦”和“嫪毐傳”這些不忍直視的調侃和吐槽。
雖然在六十集之後,秦王嬴政決定東出之後,劇情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一些好轉,而呂不韋最終選擇自殺的那段也是非常動容的。
但遺憾的是,但是在前幾十集,光講述嫪毐的發家史和除掉嫪毐這個大奸臣就耗費了好幾集的時長。
前幾天,因為網上有很多人罵張魯一的演技不好,太浮誇,演不出秦始皇的霸氣一面,富大龍還專門發了一篇長文,提及了很多“大秦系列”當初所面對的質疑以及大家為這些作品付出的心血。
但話說回來,這部劇還是有一些亮點的。
比如呂不韋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別人眼中的賤商,到後來成為相邦,即使是最後無奈結束自己的生命,依然是不忘初心。
就整體而言,這個角色塑造得還是相當成功的。
可它畢竟是一部嚴肅的正史劇。
如果只是單純為了吸引流量,一味地不計後果的改編,那就太不應該了。
為什麼目前大多數的觀眾對這部《大秦賦》失望到至極了呢?
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它丟掉了歷史正劇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
緊湊的故事節奏感以及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我們先來說這部劇的故事節奏吧。
最讓人看不下去的,就是把過多的視角和精力放在了宮鬥戲上。
那些觀眾很是期待看到的重要的歷史節點,只用一句簡單的人物旁白便一掃而過。
另外還有被質疑的角色塑造的問題。
咱們就簡單說說嫪毐叛亂這個事吧。
咱先不說這個戲份多少的問題,我覺得最終的目的大家都能看的出來,就是要突出嬴政想要親政的艱辛和不容易。
可問題就在於,前面已經花了那麼多的時間來鋪墊嬴政和李斯的計劃,結果驪山的數萬大軍說丟就丟,好像是一筆帶過,中間好像是丟了點什麼東西似的。
這個事情的結局看的我很是突兀和不知所以。
再者就是對歷史的敬畏。
比如嬴異人在面對敵軍對自己妻兒的威脅時,喊出的那句“我要把你趙氏殺光”,
很明顯就忽視了趙秦本是同源,或許編劇這樣寫是為了戲劇效果和吸引觀眾眼球罷了。
劇中還有更讓我無法忍受,啼笑皆非的事情。 比如面對淳于越,角色卻公然喊出了于越兄。
說實話,這段劇情我的印象很深刻,當時我覺得大秦人穿越到了兩千多年後的21世紀一樣。
還有就是趙國為了牽制住秦國,竟然讓一國丞相偷偷跑到他國去綁架太后。
這樣的狗血劇情橋段,在真正的歷史上,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其實說實話, 這部劇的主角是秦始皇,主線講的是他如何一統天下的。
“一統天下”這幾個字,幾乎從頭喊到了尾,而且不只是嬴政一個人,似乎大秦的每一個臣民都預見到了這一點,好像這件事是以後一定會發生的一樣。
關於這部劇還有很多值得懷疑和值得商榷的地方和漏洞,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