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文 | 格格

據一個十八線的攝影師說,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如何用手機拍出有電影感的堪景圖。

堪景,是影視製作中拍攝、照相時的專業術語,即為“取景”的意思,但是對於幕後主創團隊來說,“堪”字更為準確。

他們的日常是,帶著專業的取景器拍下照片,原圖的左下角會配有許多引數,包括:焦段、機型、長寬比、解析度、所選鏡頭組、拍攝地經緯度、當前太陽角度、拍攝當天的日出和日落時間以及拍攝時間。

為了製造電影的空間感,攝影師往往要絞盡腦汁,如何構圖,如何找前景,如何代入情感拍攝,這些都會成為一張照片是否會正中導演心意的關鍵。

選中了照片後,導演會帶領主創團隊跑遍心中所有的“理想國”,只為了遍尋與劇本主題相符的場景。

這群人時而要穿越沙漠戈壁,時而又要途徑湖泊峽谷……

然而,現實卻並不那麼美好。

一場雨、糟糕的交通條件、一張未下發的許可證或是簽證、一批延遲的經費,都有可能讓這些圖片永遠封存在攝影師的相機中,永無見天日的可能。

No.1 重慶

但如果要刨除掉所有客觀因素,只考慮主觀情感因素,無論對攝影師還是導演來說,一座城、一段景,能最大程度地還原出劇本中的意境便是上乘之選了。

就比如說最近因《少年的你》大火的“山城”重慶。

有人說,重慶的“電影感”是天生的。

在重慶,長江與嘉陵江兩江穿城而過,形成了重慶獨特的碼頭文化;地勢上,重慶三面環山,溝壑縱橫,而現代化的建築又交織在擁擠的老城區,鱗次櫛比,形成了視覺上的錯亂感和空間感。

這樣一座城市激發了無數導演的創作欲。

《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在談及早期選景設計的初衷時,他說,“重慶起起伏伏的非常有助於電影氛圍營造,這裡有很多大型立交橋、高樓、也有小巷子,就像一個迷宮,把人物放在裡這裡,就有一種逃不出這個地方的感覺,有助於電影呈現出青春期難以逃避的憂鬱情緒。”

除了空間感,重慶還是一座充滿市井氣的城市。

曾經聽朋友說,生活在重慶的人們晚上十一二點還會去江邊散步,或是相約找個館子涮火鍋,甚至是擠在某個立交橋下打麻將,集人生百態於一城……

也正是那股子不同於都市冷峻感的生活氣息和“人性”的味道,吸引了許多電影的鏡頭。

比如,十幾年前的《瘋狂的還石頭》,張一白的重慶三部曲(《好奇害死貓》《祕岸》《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還有賈樟柯的《山河故人》……

No 2.香港

重慶的一切,像極了當年的香港,只不過一個是碼頭,一個是港口。

香港在歷史上也處於時代變革的交匯處,現代都市建築與古老的英式建築相結合,塑造出了一種屬於香港獨特的「光怪陸離」感。

繁華、現代、古老,無論相差多麼遙遠的詞彙放在香港身上都不奇怪。

60年代後期,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不斷湧入狹窄的香港,暗流湧動。

由於獨特的地勢和人潮,香港的味道,和重慶一樣,也同樣屬於街頭。

比如廟街,那裡是香港最具有“江湖”味兒的地方,蘊含著最地道的香港“黑幫”情懷。

電影裡經常聽到有老大和小弟們說,“當年我從廟街一直打到尖沙咀再到銅鑼灣,才有今天的地位”。

鏡頭下的廟街承載了觀眾記憶中的黑幫風雲歲月,而後才風靡東南亞。

繼續往北走,永利街保留著香港1960年代的特色。

羅啟銳導演的電影《歲月神偷》就以永利街為拍攝地,呈現了原汁原味的香港老街。

由於電影大火,這條曾經面臨拆遷的街道也得已儲存了下來,成為遊客的雲集之地。

No.3 廈門

如果說重慶和香港充滿了“人”味兒和煙火氣,那廈門應該就是最看不到人性和慾望的一座城市。

聽說,遠古時期,那裡是白鷺的棲息地,故廈門又稱“鷺島”。

廈門的山和海相互依傍,島嶼、礁石、巖壁被安排得錯落有致,冬無嚴寒,夏不酷暑,頗有些西西里小島上愜意又自然的感覺。

也許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廈門美好而清新的就像是脫離了凡俗裡的是是非非,從內而外都透露著“文藝”二字。

曾經有位攝影師對廈門的評價是,這裡根本無需開啟濾鏡,光和影的融合和發酵是城市與氣候間自然而然產生的化學反應。

廈門最早的建築受到西方影響居多。

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西方列強指定為清朝的通商口岸。西方國家在鼓浪嶼上大規模建造領事館,至今廈門的海邊還保留著許多騎樓建築群。

浪漫的歐式建築自然吸引了許多電影人的眼睛。

在這裡,誕生了許多浪漫的愛情片和青春懵懂的校園電影,比如,由周冬雨和林更新主演的《同桌的你》、蘇有朋執導的《左耳》以及周迅主演的《我的早更女友》。

導演甯浩在為《瘋狂的賽車》堪景時來到廈門也曾說,“當我從哈爾濱一路南下,到了廈門,就決定不再南行,這裡就是我要的拍攝地。”

導演甯浩一席話可見廈門在他心中的分量。

對熟悉廈門的人來說,廈大、鼓浪嶼出現在影視劇中一點都不稀奇,因為每年都有上百部影視劇到此取景。

No.4 南京

電影中的夢幻,大多來自導演的鏡頭下。

城市不止是背景,還是隱喻,影片中人的情感只有在某個特殊的城中才會滋生出來,人被「城市」本身支配著,塑性著,擠壓著……

伍迪·艾倫說,他對紐約的概念其實大多來自電影中的曼哈頓。

“那裡燈光閃爍,香檳酒的酒塞在空中翻飛,姿態婀娜的女人懶洋洋地披著貂皮披肩,直到凌晨4點才回家。”

與狂躁又充滿慾望的“霓虹森林”曼哈頓相似的是曖昧又說不清楚的南京。

曼哈頓是一抹靚麗而耀眼的彩色,南京這座城市應該就是把飽和度調低後的效果。

色彩是城市的建築語言。

南京的路邊,有法國梧桐的一抹綠,深秋時節滿地金黃,夜幕降臨時路燈下會暈開溫柔的藍,還有明故宮的紅牆、甘熙故居的黛瓦白牆……

高明度的暖色系,配上低彩度的冷色打底,調和成了只屬於南京的“曖昧”色彩。

這種色彩在婁燁的鏡頭下被體現得淋漓極致,總給人一種說不清的曖昧和破碎感。

《推拿》和《春風沉醉的夜晚》就像是南京的城市記憶膠片。

跟隨婁燁晃動的鏡頭,歷史中山河破碎的南京似乎還在,灰色的畫面底色,霓虹下的新街口,浮誇又土潮的時尚萊迪,明暗交替。

透過螢幕觀眾似乎真的能聞到南京溼冷的空氣和悶熱下釋放出來的躁動不安和性的慾望,充滿真實感。

如果把一些魚放在淡水中,他們活不起,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中,它們才能存活,這些“魚”都是婁燁對南京這個城市書寫下的情書。

除了婁燁鏡頭下獨特的視角,南京其他的“電影感”來自於它被歷史覆蓋得太久了。

有著六朝古都之稱的南京,看慣了一朝一代的興衰和沉浮,一時間積澱了太多的故事,加上南京在近代以來的遭遇,這些都是影視作品難得的題材,比如《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棲霞寺》等作品都是南京的“特產”。

而專屬於南京的歲月感,也讓現代的電影,比如《致青春》,蒙上了一層灰濛濛的霧氣,那份不刻意的復古,是任何地方都無法重建出來的。

在南京,一眼看遍時代變遷,詩意和曖昧並存。

一位對南京城市風貌頗有研究的“老南京”舒克說:“像大廠、冶山鐵礦、棲霞的烷基苯廠、雨花臺區的梅山,這些地方都是工業時代的縮影,老建築老街巷依舊原汁原味,在歲月裡打磨出了影視基地的氣場。”

No.5 北京

同樣是被歷史的痕跡眷顧的城市當屬北京。

“北京下過一場雪後,就變成了北平”。

這句話的邏輯其實是說,一場雪後,現代建築所營造出的都市感被覆蓋,只剩下了屬於老北京的韻味。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這樣描述著北平,“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訓鴿的飛聲。”

老北京的一磚一瓦,一城一池,都是導演抒發情感最好的意向,就比如姜文的《邪不壓正》最讓人回味無窮的就是電影中濃郁的老北京氣味。

為了能更好地再現老北平的民國風味,姜文在拍《邪不壓正》時把攝影機架在了北京密雲的古北水鎮,那裡有大片鋪滿青瓦的屋頂、逶迤的長城,還有古老的石板路……

郁達夫筆下的北平似乎被完美地復刻了出來,想象一下,坐在一間四合院裡,看著院子中的幾壇荷花,泡上一壺茶,院外飄著風箏,耳邊傳來蟬鳴,衚衕某戶人家裡的酒香鑽入鼻尖,“老北平”的感覺就要上頭了……

無論是使用長鏡頭、蒙太奇還是拍DV一樣手持晃動的攝影機,導演鏡頭下的城市一隅,似乎都為那整座城蓋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

所以,隨著電影的火爆,城市也往往會隨之而“走紅”,就像蘇大強的蘇州老宅、陳唸的家,還有許多影迷專門跑去香港旅遊,只為了尋找電影中男女主人公相愛後攜手同行的那段石階和昏黃路燈下升起來的氤氳。

電影雖然只有短短120分鐘,但是餘溫卻還在蔓延,網紅打卡地的誕生就驗證著這句話。

慕名而去的“粉絲”給地方帶來的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一時間,各大旅行社開始打著電影的旗號拉客,政府的稅收在增長,當地的GDP在提升,但是電影鏡頭下的城市真的有如此魅力嗎?

某種意義上,電影常常等同於“城市的”電影,在芭芭拉·曼聶爾的《城市與電影》一書中曾提到,電影誕生的同時出現了兩座城市:真實城市與電影城市。

他在《愛之城:巴黎》一章中舉了一個例子:“2006年,路透社釋出了一則題為“巴黎症候群”的報道,症狀出現在到訪巴黎的日本人身上,尤其是三十出頭首次出國旅遊的日本女性,患者出現心跳加速、暈眩、呼吸急促甚至幻覺。“巴黎症候群”根源於真實城市與電影城市的差異性——日本遊客到了巴黎以後,發現這座城市並未擁有傳統劇情片中好萊塢式的浪漫,電影創造出的巴黎想象與真實的巴黎之間無法協調。”

所以,《午夜巴黎》《東京物語》和《倫敦陷落》是真實的,也是非真實的。

因為它們加入了導演個人的濾鏡和情愫,重構了城市中的角落,故而,和真實生活脫節的情況也是有的。

如此,真實生活和電影生活出現了巨大的斷層。

而對城市本身來說呢?

超負荷的客流導致“打卡”民眾旅遊體驗欠佳、“被打卡”城市秩序混亂,對生態和文化遺產保護十分不利,存在一定公共安全隱患,經濟效益的可持續性還有待考察。

其實,城市中的電影,電影中的城市,還是分得清一些為好,讓那些或浪漫、或煙火氣、或壓抑、亦或是曖昧的元素,留在最美的鏡頭下。

而旅行的意義,難道不是發現那些還未挖掘的意外之喜嗎?

最新評論
  • 1 #

    沒有上海?上海題材電影,電視劇會比重慶,廈門,南京少?

  • 2 #

    去過大中國N座大城市沒有比重慶更立體高大上的了如此特立獨行的存在[666]非常適合拍任何現代電影

  • 3 #

    哇,我很幸福呀,生在重慶,學在重慶,安居在廈門,二個城市都是我的最愛

  • 4 #

    廈門最適合拍電影了,整個城市文化就像電影,不用特意製作電影場景,處處是故事

  • 5 #

    南京雪後叫金陵 北京雪後成北平

  • 6 #

    沒有成都?不怕被吐槽嗎?

  • 7 #

    第一肯定是北京,每晚七點準時上電視

  • 8 #

    這種事和重慶有什麼關係,上海拍電影的時候重慶連電都沒有。

  • 9 #

    我覺得更應該是橫店,北京,上海,青島和鐵嶺

  • 10 #

    第一個排除窮慶,既無深刻的文化底蘊,沒有那種大開大合的歷史縱深感,也無現代化大都市的摩登感。所以這種排名笑笑就行了。

  • 11 #

    說實話講上海的影視劇最多,在上海取景的影視劇也是最多的。

  • 12 #

    沒上海?好萊塢電影青睞上海《變形金剛》《神奇四俠2》《007》《碟中諜3》等等都是上海取景

  • 13 #

    廈門蘭葩小島有什麼鳥景?演員導演到廈門拍片是想趁機旅遊吃點海鮮吧了

  • 14 #

    都特麼不如浙江東陽橫店!上海松江車墩知名度不高,但90%以上的民國劇出自這裡

  • 15 #

    不知是誰這麼無聊排的,上海的故事恐怕是最多的,什麼南京、廈門有幾部?

  • 16 #

    其實無錫拍得不少!很多片在這裡取景,家門口很普通的地方,一年幾十次,有現代,有古裝的,一來一堆人和車,鬧哄哄的

  • 17 #

    廈門最合小清新電影!

  • 18 #

    影視劇的故事背景十部至少七部出自上海!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故事徵集 | 驚爆眼球,愛在星光裡的“七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