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進口大片已走下神壇。

不是嗎?以最直觀的指標——中國境內歷年票房冠軍來看,近5年無一進口大片登頂。

自1994年首部進口大片上映以來,25年裡有11年是進口大片奪冠,包括《泰坦尼克號》《珍珠港》《2012》《阿凡達》以及3部《變形金剛》等。而這,已經成為愈發遙遠的歷史。

中國已於2012年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場。在中國市場上,若干好萊塢電影甚至取得了比在美國本土市場更大的票房。因時而變,為了中國市場而調整拍片思路,成了好萊塢的新風尚。

《阿凡達》劇照

進口配額制下的非美國影片,這幾年也迎來中國市場變局:南韓電影被日本電影取代,印度、俄羅斯和西班牙的電影走紅……而不佔進口配額的中外合拍片和配額相對寬鬆的買斷片,也時常帶來意外的驚喜。

中國產片走出襁褓,與國際一流大片同臺競技,利用本土文化和人口紅利“愈戰愈勇”,誠可激賞。而暑期“中國產片保護月”以及元旦春節檔等,給了中國產片更大的迂迴空間,對於中國電影市場的再造也出了一份力。

1994,進口大片時代到來

中國電影已走過了百多年曆程,而儘管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有一批優秀中國產片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但真正為中國電影“大片時代”奠基的,卻是2002年上映的張藝謀電影《英雄》(曾蟬聯兩週北美票房冠軍,海外總票房約1.76億美元)。此時,距離“進口大片”首入中國境內公映,已經過去了8年。

許多回溯性文章,對於1994年華納公司電影《亡命天涯》的引進一筆帶過,因為從今天的眼光看當年的2580萬元票房,似乎並不顯眼,而且與第二年施瓦辛格電影《真實的謊言》的1.03億元境內票房相比,也的確相形見絀。但在當初,試水性質的《亡命天涯》在中國輿論場所激起的巨浪,遠比它的票房效應更值得紀念。

《亡命天涯》劇照

當時,質疑中影公司引進在國外已取得高票房的“大片”的聲音,可以分兩種:一種是政治老眼光,認為“跟當年鴉片進中國一樣”;另一種是經濟零和思維,認為“用中國的票款養肥外國的片商”。

這兩種聲音在北京尤其突出,以至於中影公司只好繞過北京市電影公司,通過區一級的海淀電影公司放映《亡命天涯》。即便如此,該片在北京公映一週後,試圖續簽合同“加映4天”的動作,也被市裡的一紙通知叫停。

其實,“自1995年起,每年進口10部大片”(正式說法是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和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是更高層已經同意的事,也是廣電部(廣電總局前身)扭轉電影市場頹勢的改革大手筆;無論《亡命天涯》(至今豆瓣評分仍有8分)是否夠格,後續的進口大片都會接踵而至。

《亡命天涯》劇照

觀影人次不會說謊。1991年,全國觀影人次只有144億,較之改革開放之初(如1979年的293億人次)可謂腰斬,1993年更只剩下42億人次。

可見,取消對中國產電影的“統購統銷”勢所必然,而開啟“另一扇窗”,以票房分賬的方式引進海外新片(而不是廉價買斷的老片、爛片),則是在發揮至關重要的鯰魚效應。

事實也很快印證了這一點。

即便在引進大片的頭20年裡,就年度票房冠軍而言,中國產片也堪與進口片平分秋色。像《人在囧途之泰囧》《西遊降魔篇》,都是破十億元的中國產片。

《人在囧途之泰囧》劇照

而在最近5年,由於各方資金雲集,中國產片更是聲勢浩大。《捉妖記》票房近25億元,《美人魚》首破30億元大關;《戰狼2》則突破56億元,成為中國影史票房之冠。

2018年,中國大片集體發力,《紅海行動》以36.5億元奪冠,二、三、四名分別是《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西虹市首富》,把進口片翹楚《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擠到了第五。

2019年,春節檔的《流浪地球》票房達到46.6億元,暑期檔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則已突破49億元。可以說,在進口大片時代,中國產片才獲得了真正平等競爭的機遇,並在與一流大片的近身肉搏中檢驗自己、完善自己,最終贏得屬於自己的本土市場。

《流浪地球》劇照

分賬制:磨合與博弈

比起共同培育中國的觀影市場,進口大片對於中國電影生態的重塑,其實更加可貴。

所謂進口大片,不同於普通的進口影片。1949—1976年,中國一直有進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換等非商業性發行之外,就是“買斷”發行。買斷價通常是2萬美元,這個價格不可能買到新潮的進口大片。

傳統上,中國電影業的收入分配模式是,影院將全部放映收入截留50%,其餘50%交由中影公司分配給相關環節。譬如,製片廠、拷貝洗印廠、省以下各級發行公司各得15%,餘下5%歸中影公司。這種模式,不太可能激勵製片廠去“高投入高產出”。

進口大片的到來,令影院的收入有了基本保障,而因為國際通行分賬機制(製片方佔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的示範效應,也間接提高了國內製片方的分賬比例和獨立性。

姜文的導演處女作《Sunny燦爛的日子》和葉大鷹執導的《紅櫻桃》,便是最早從中獲益的中國產片。

當然,國內的分配慣性此時依然存在。在“每年進口10部大片”時期,可分賬票房(即扣除8.3%稅費後的剩餘票房)中,只有13%分給美方。

當時中國總體票房小,美方則欣喜於新增市場,沒有格外計較分賬比例。倒是某些年份中影公司選片不當或引進時間滯後,讓進口大片效應逐漸回落。

姜文的導演處女作《Sunny燦爛的日子》是從國際通行分賬機制中最早獲益的中國產片

中美雙方這樣磨合七八年後,隨著中國2001年年末加入世貿組織,進口大片額度翻倍到20部。次年,全國30條院線被催生,民營電影公司也獲得獨立製片的機會。

於是,境內的觀影市場再次被啟用。進口的《黑客帝國》和《指環王》三部曲,中國產的《英雄》《手機》《十面埋伏》,紛紛高奏凱歌。

2004年起,為了抑制好萊塢的影響,廣電總局對進口大片“糾偏”:20部限額中,美國片不能超過14部,必須保證6部非美國片;同時,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或7月到8月)期間,不鼓勵引進海外分賬大片。這樣有助於轉型慢一步的國內片商,獲得休整、再出發的機會。

《指環王1:魔戒再現》劇照

隨著多廳影院的日益普及,中國2011年票房總收入一舉突破20億美元,其中美國分賬大片只貢獻了37%份額。這讓美方坐不住了。於是從這年開始,中方同意部分有3D或IMAX格式的進口片不佔“20部”的名額,冠以“特種影片”的名義進口。

2012年,《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簽署,中方正式同意在“20部”之外,每年新增14部3D或IMAX進口片。這樣就相當於把之前8年裡美國大片的“14部”配額翻了一番。協議還規定,美方票房分賬比例從原來的13%升至25%。

這份“備忘錄”在2017年到期。而2015年9月,中國電影集團與美國電影協會在該“備忘錄”基礎上,簽署了《分賬影片進口發行合作協議》,同意引入國際審計機構,嚴打“偷瞞漏”票房。

現在,一部最終票房達1億元的中國產片,製片方可得回款約3300萬元,而進口片暫時還享受不到這樣的國民待遇。加上配額和送審程式的問題,近來美方嘖有煩言。所以,相關的博弈仍未結束。

好萊塢老了?

說到公平競爭問題,“中國影史票房前三”的《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在北美的票房都只有300萬美元左右,這是為何?

就像非英語影片在奧斯卡不怎麼受待見一樣,美國影院裡放映的電影,大多是由本土出品,還有很多是英語國家出品的;非英語電影只佔一點點,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拉丁語族語言(如法語、西班牙語)電影,真正留給華語電影的空間,非常狹仄。

也許正因為這樣的“故步自封”,好萊塢會出現“後繼乏力”的狀況。

行業“寡頭化”之下,以重金砸大片續集,是一種保險而偷懶的方法。

可是,還有多少經典可以重來?

1997年版的《泰坦尼克號》,以一個窮小子愛上富家女的故事感動了西方世界;次年4月入華後,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大規模放映時間最長的進口大片,收穫了3.6億元的票房。

這一記錄保持了11年之久,而其3D版本2012年上映後,居然在中國賣了近10億元,幾乎佔該版本全球票房的一半。

2012年,《泰坦尼克號》3D版本在中國上映,斬獲票房近10億元

不管是《泰坦尼克號》還是《阿凡達》,都是詹姆斯·卡梅隆的導演作品。這個加拿大人因自編自導《終結者》系列成名,《第一滴血2》《異形2》《真實的謊言》都出自他之手。

但在《阿凡達》之後的10年裡,他只拿出了一部《阿麗塔:戰鬥天使》(擔任製片人和編劇)。

作為“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電影素材經由好萊塢的視覺化編排處理後,成為全世界數十億人的生活調味品,這是地球人之幸。但若一切“套路化”,很容易釀成強勢文化景觀下的某種不幸。這種強勢文化所不自知的缺陷,則需要其他文化來彌補。

多元合作,再造市場

在中國的進口大片市場上,強勢如好萊塢片商,也很難包攬製作、宣發諸環節,多元合作成為優先選擇。

好萊塢五大片商,以先後收購皮克斯和漫威、今年剛將“20世紀FOCUS”納入麾下的迪士尼為首,還包括華納兄弟、派拉蒙和2018年收購夢工廠動畫的環球影業,以及早年收編了哥倫比亞影業和米高梅的索尼影視。

在一眾製片方中,自2006年華納兄弟退出中國院線市場後,作為小型電影公司的夢工廠對於“落地中國”最為積極,於2012年在上海蔘與合資成立了東方夢工廠。

東方夢工廠迄今最大的手筆,就是聯合中影股份與夢工廠動畫,推出了已於2016年年初公映的《功夫熊貓3》。這是首部中美合拍的動畫電影,也是第一次動畫電影有中文和英文兩個原版。

之後,張藝謀與好萊塢合拍的《長城》先後在中美兩國上映。這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以中國人為主的電影,而不是敷衍地把中國演員和中國元素塞進電影。該片畫面感不錯,可惜豆瓣評分卻不到5分。

接下來,陳凱歌與日方合拍的《妖貓傳》(日語版稱《空海》)先後在中日兩國上映。該片豆瓣評分6.9,在電影市場高度飽和的日本,攬收逾1億元人民幣票房,成為十年來日本最賣座華語片。

“大膽出征”合拍片,多是因為符合條件的中外合拍片不受進口配額限制,而且外方的票房分成比例能大幅提高。

2018年5月中日簽署協議,明確以後獲得中日政府認可的“合作攝製電影”,可在兩國享受中國產片待遇。類似的協議,中國已與英、法、意、西、荷、印、韓、加、澳等20多國簽訂。

日本片商開始青睞中國市場,也是因為自2015年南韓影片無緣中國境內公映之後,暌違數年的日本影片密集入華,並取得不俗成績。

比如《小偷家族》《你的名字》《墊底辣妹》,更不用說今年重歸銀幕的《千與千尋》。但這些片子多以買斷片身份入華,日方利潤寥寥,故急於拓展新的合作方式和出口渠道。

《小偷家族》劇照

據美國電影協會最新報告,2018年全球電影市場總額近千億美元,其中電影票房佔42%(411億美元),略遜於數字化的家庭音像消費;2018年中國票房90億美元,緊追北美票房(119億美元)居全球第二。而中國的銀幕總數已突破6萬塊,穩居世界首位。

相對於銀幕數,在中國公映的影片數量仍然偏少,亟需各國影片補充。2017年引進的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口碑爆棚,票房亦可觀。

之後引進的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泰國電影《天才槍手》、義大利電影《完美陌生人》、俄羅斯電影《絕殺慕尼黑》,也都令人驚歎。

泰國電影《天才槍手》海報

經歷了多年進口大片陶冶的中國觀眾,觀影品位早已大大提升。而且和別的地方一樣,越來越多的中國影迷開始訂閱流媒體服務商提供的視訊。

那些不滿足於大螢幕上中國特供版或刪減版(如《環形使者》《被解救的姜戈》《鋼鐵俠3》《變形金剛4》)的影迷,完全可以在網上找到全球版一飽眼福。

這樣的結構性變化,可能才是中國電影市場未來需要面對的挑戰和機遇。好萊塢並不可怕,需要正視的是時代潮流。

作者 | 南風窗常務副主編 謝奕秋

編輯 | 趙義

排版 | STAN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五部華語高分、高品質的經典電影,你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