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後一部王炸電影來了,《拆彈專家2》開畫便斬獲知乎8.8,豆瓣8.1的高分。
近幾年中,《無雙》之後,《拆彈專家》似乎是最能打的港片了,剛一露面就被認為是下屆金像獎的不二之選。
《拆彈專家2》毫無疑問是好看的,有動作片乾淨利落脆的節奏,有層層反轉不斷推翻敘事的高能懸念感,更有往內深挖一層探究“我究竟是誰”的思慮。
劉德華飾演的角色叫潘乘風,在一次拆彈過程中被炸斷了腿,“乘風”這個名字,總讓人想起金庸小說中被逐出師門、挑去手筋腳筋的陸乘風。
本該如大鵬九萬里乘風而起,卻被命運狠狠嘲弄。
被逐出桃花島的陸乘風、心態平和歸隱太湖;
而見棄於系統的潘乘風,一度成為憤怒心魔的囚徒。
影片中對他斷腿事故的安排,特別微妙。
節奏上,轉折很抓人:上一秒還是看著合照的溫馨場景,下一秒就是災難來臨的意外驚魂;
邏輯上,解決了兩難問題:他這樣厲害這樣無所不能、究竟栽在什麼樣的意外上才合理?(不劇透)
細節上,質感很溫情:充分滲透出他個性中原本的良善,為後續反覆轉變打下溫和基色。
一,品相過硬,層級落點豐富。《拆彈專家2》中多次出現爆炸場面,不是單調的“嘭嘭嘭轟轟轟”,而構成了很豐富的視聽感官體驗。
無論是視覺感受、還是塑造角色的價值功用,都有序層層推進,爆炸、拆彈都拍出了完全不同的質感。
1. 反轉結構。《拆彈專家2》明明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本格推理,卻玩出了比諸多偵探故事都更炫、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反轉。
轉了又轉,七拐八彎居然越轉越合理。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起初,看見劉德華的角色潘乘風“失憶”,內心的情緒是略帶嫌棄的“咦,又來”,怎麼想起這麼老套的梗?
但很快,你會發現電影中設定他失憶,並不是為了營造狗血的“啊你怎麼失憶了你怎麼不記得我了呢嗚嗚嗚”衝突,而是在正反、親疏、善惡、黑白之間陷入混沌狀態,重新選擇、完成價值敘述。
2. 硬核動態。還有什麼比拆炸彈更刺激的事情?
猩紅閃爍的數字在倒數,每一秒都無比漫長。
劉德華、劉青雲二人,心有靈犀、出生入死,隔著一道牆也能完全同步,拆炸彈既是完美的技術活,也是一班老友共同理念的外化。
拆彈自帶“生死關頭倒計時”設定,影片將這樣的設定使用得很充分,節奏緊湊、畫風高能。
無論是這邊劉德華、劉青雲二人上車、被直升機吊起的大場面,還是那邊倪妮小分隊攀上梯子、殺入現場的橋段,都非常乾淨利落好看,完成度很高。
3. 內容和情緒的一體化。電影最後的終極大場面,首先在視覺上很震撼。
山呼海嘯、波濤洶湧,大場面很值票價。
爆炸本該是一件讓人覺得刺耳、可怕的事情,但影片中卻將之呈現出了一種詭譎有力量的悲劇美感。
更重要的是,情緒、價值和視效畫面融為一體。
接天海浪之中,橋樑斷裂、貨輪傾覆,略帶傷感的小號樂聲響起,水波炸成山巒一樣的形狀,水滴輪廓邊緣如同被定格,畫面本身自帶情緒,傷感、壯闊。
很災難,但又帶著努力面對慘烈人生的勇敢悲情。
二,“我是誰”的終極拷問。看片之前,誰能想到劉德華和倪妮居然很適合演一對呢?
看片之後,你會覺得所謂“cp感”根本是一個偽概念,你會自然相信二人角色複雜但又深入骨髓的情感糾葛。
緊張刺激的警匪片中插播感情線,素來容易被詬病。
但《拆彈專家2》裡的感情戲,和故事線高度重疊、緊密捆綁。
這條真真假假的線路,主導著進度條的高速推進,更在相愛與否的表象之下推出了“我是誰”的終極哲學拷問。
正是這份“我是誰”、人何以為人、身份認同和價值認同的抉擇取捨,讓影片有了型別片成功外殼之下飽滿的肌理。
《拆彈專家2》也好,《無雙》也罷,都在商業片的框架之下,完成了超出爆米花電影的思考和表達。
《拆彈專家2》中的劉德華,詮釋了一個從英雄到惡魔的上天下地般極端變化的角色,真“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既視感。
他的憤怒,讓人感同身受:在頒發獎章的儀式上,憋足了所有的委屈和力量上臺,展示出自己無法化解的怨念,很打動人。
他的轉變,也讓人覺得很合理:自己都不知道是兵是賊。
一開始他憑理智判斷行事,發現話語漏洞和事實錯誤之後,調整自己的站隊;最終他被心底的情感和良知喚醒:“我不記得他們是誰,但我感到心痛”。
被辜負之後的憤怒、偏激,走上邪路之後仍未泯滅的良心,每一部分都立得住,劉德華更是貢獻了影帝級的表演。
在反人類的終極罪惡和為救人而不顧性命之間,無縫切換。
其中種種細膩微妙的不同階段,不同情緒,不同狀態,都呈現得非常精準,堪稱教科書級別。
最後他的歸宿和抉擇,又隱隱讓人想起《無間道》裡天台對峙的名場面。
當年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說“我沒得選”(這句一定要念粵語);
這次他說“我回不了頭”,但他最後的決定,其實是真正的“回頭”。
憤怒的炸彈捲起苦海無邊,他一步步墜入深淵、大錯特錯,終於回頭是岸。
電影最後是一句看似平平無奇的普通臺詞,簡單自我介紹而已,“我叫潘乘風,拆彈專家”。
但看完影片之後,你會明白這句話多麼有分量。
請放下你的憤怒,這樣,廢墟中才能重新開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