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導演最近突然去世的訊息,震動了不少文藝青年的心。
想必不文藝的青年也是不太會去看金基德導演的作品的。
因為醜聞纏身,他最近幾年也沒有頻繁出現,也再無佳作出現。
作為一個家境貧寒和藝術不搭邊的苦孩子。
金基德的成名是另類的。
他靠自己的天分和執拗去奮鬥,最終成為享譽全世界的韓國導演。
金基德走紅是必然的,他的電影別無分號。
幸好他已經將自己的才華都完全的展露在世人面前,想必他這一生,也並沒有太大的遺憾。
金基德是一個在歐洲能夠拿獎的導演。
能夠走出國門走到歐洲,恐怕是很多亞洲電影人共同的想法。
後來人可以說這是一種特定時代的自卑心理。
電影的發源地是在法國。
好看的電影,特別是文藝電影也確實是以歐洲片為多數。
這種所謂的自卑心理也算不上什麼,能得到把電影的與影的技術做得相當不錯的歐洲人的認可,確實是一個很欣慰的結果。
金基德是一位能替韓國人在國際上拿到獎項的導演,但卻和樸贊鬱和洪尚秀完全不是一個路數的人。
假如以射鵰英雄傳裡面的東邪西毒來做比較的話,金基德完全應該可以算得上西毒,路數非常怪異。
因為金基德的故去,想必很多人會嘗試將他以前的電影拿出來看。
但金基德的電影不可能一口氣看很多部,每部都是講人性的惡劣。
揭露慾念和人性的衝突,每一部看下去估計會三四天吃不下飯,質疑整個世界。
所以要給他開個電影回顧展也還蠻難。
窮困潦倒的金基德,他成功了是因為他的題材太特別。
赤裸裸的人性,赤裸裸的不相信。
韓國忠武路的電影導演基本都是窮困潦倒,能最終成名又有票房的,不過就是一個樸贊鬱。
把商業跟文藝結合在一起,不喊窮的人太少。
但就是這樣卻好多人想去做電影,就是電影的魅力。
金基德就是其中一個,他是最窮困潦倒的也是最堅持自己的人。
電影幾乎就只說一個自己想知道的答案,這樣的男人很倔強。
金基德還是一個在戲裡戲外都貫徹自己的導演。
他的戲裡講的是女性在整個社會中的角色的反思。
但這位導演也是口不擇攔的在酒席中去挑戰女演員的底線,使得他這幾年也是聲名狼藉。
我們一點都不能為他這種行為做高尚的塗抹,不,絕對不行。
他是有才的,他也是有問題的。
金基德得獎最多的幾部電影,起用的都是新人演員。
他們在之後都會銷聲匿跡,並無其他導演或演員去幫襯。
這是相當奇怪又像宿命的一件事情。
出演《撒瑪利亞女孩》的郭智敏倔強的打拼了幾年也是一點水花沒有。
當年他的《空房間》也是獲得了柏林銀熊獎。
出演的李丞涓和在熙個個都下線了,當然好歹這兩位在小電視上是輝煌過的。
再看其他的片子,也幾乎沒有一個演員在離開金基德之後發光發亮。
也難怪有人說金基德的片子總是得最佳導演獎,對演員一點益處都沒有。
他也許就是這樣一個人。
自己發光發亮,對電影是好的,對其他人卻有些殘忍。
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