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都在高調的宣揚愛情,因為愛情本身是甜蜜的美好的,兩個毫不相干的人,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相同的生活體驗等感受走到了一起,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卻能夠廝守一生,這樣的感情難道不值歌頌嗎?
相比之下,親情就顯得有些理所當然,因為父母和子女之間有著割捨不斷的血緣關係,這就足以讓親情遠沒有愛情那麼偉大。
但實際上親情卻是人們一生擁有的最珍貴的感情,它體現於平淡之中,讓人感動但同時也讓人沉重。
《美麗人生》是義大利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囧媽》則是我國春節期搶佔市場的賀歲片,兩者看似毫無關係,但由於都是描述親情的劇情,讓它們難免會有相通之處,在荒誕的喜劇氛圍之下讓人深思親子關係到底應該如何相處,親情究竟是什麼。
《美麗人生》的背景正處於納粹時期,而作為主人公的圭多恰恰又是一名猶太人,可想而知他即將面臨什麼樣的悲慘命運。
但是因為兒子和他一起被抓進了集中營,所以即便承受再多苦難,他都會用盡全力保護孩子的美好世界,當然也從不放棄逃跑的希望。
在圭多的描述中,集中營殘酷的生活只是他和孩子約定的一場親子游戲,如果能通關,孩子就能得到他最心儀的禮物——坦克。
正是因為有了和父親的約定,年幼的孩子才能把這一切苦難當成遊戲一樣去對待,從而保留了內心那份最可貴的童真。
當然有人會覺得圭多的這種舉動只是刻意隱瞞孩子的行為,如果能夠直截了當的告訴孩子所處環境的危險性,是不是反而會對孩子更好?但對圭多而言,他也許只是希望如果孩子有機會長大,至少在孩子的內心世界裡不會留下陰影。
看似缺乏理性的行為,其實正是圭多能夠給予孩子最大的愛。
相比之下,《囧媽》的節奏稍微顯得輕鬆一些,機緣巧合之下片中的主人公徐伊萬和媽媽坐上了同一輛火車,開啟了為期6天6夜的囧途之旅。在這6天當中,兩人的矛盾隨處可見,從吃喝到婚姻,充滿著不間斷的爭吵。
徐伊萬已經是一位40多歲的中年男人,但是在媽媽的眼裡卻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所以媽媽依然想要像他小時候處處對他諸多限制,當然和全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都是打著對孩子好的旗號,但是從來就沒有考慮過兒子的感受。
徐伊萬對媽媽的所作所為非常反感,甚至表現出了極度的抵抗情緒。但是在媽媽看來這些並不重要,他依然用著自己的方式去愛著兒子,"有什麼問題,告訴我,如果我不能解決,你能不能解決。"這是媽媽對徐伊萬說的一句話。
"不管能不能解決,也不需要你來解決"。剛徐伊萬說出這句話時,可想而知他的內心是如何的不滿。"你是我的兒子,我不管你,誰管。"
聽起來媽媽的話似乎沒有錯,但是卻剝奪了孩子成長的自由,她也許並不知道,長大了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空間和尊重。
也許很多時候親情和我們想的並不一樣,並不能如我們每個人所願,但是我們依然要相信親情是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感情。
之所以親情最後有可能演變成災難,很有可能是因為父母過於用力,當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溼棉襖,穿著沉,脫下來冷時,孩子又如何能夠得到快樂呢?
心理學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寫道: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孩子的世界是一個獨立的空間,需要不停地更新裡面的空氣,而父母過度的限制就像在不停地抽乾裡面的氧氣,父母覺得自己是富有責任感的,可是孩子感受到的是窒息和禁錮。
學會放手,才是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
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雖然父母給了孩子生命,但依然沒有決定孩子人生的權利。因為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父母可以建議孩子如何去做,但卻不能命令孩子必須這麼去做,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有的時候學會放手,給孩子一點屬於他們的空間,讓孩子對他們自己的人生做主。這樣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獨立,當孩子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時,自然會拼盡全力去追求,這樣的人生才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