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未見過鎮裡的電影院這麼熱鬧。
我的家鄉是坐落在河北的一個城鎮,雖說建設並沒有多發達,但絕算不上窮鄉僻壤。
由於粗獷的生活方式,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始終沒有進入主流圈,比起電影,父母輩的人們更傾向於跳起汗水淋漓的廣場舞或是與老友觥籌交錯。
酒樓飯店鱗次櫛比,娛樂產業卻止步於KTV,直到近幾年主力消費群體的迭代,鎮裡才開了第一家鐳射電影院。
我很慶幸,距離光影的物理距離更近了一步,但也很孤獨,包場成了常態。
不管是衝州過府的《八佰》還是群星薈萃的《家鄉》甚至是創下神話的《流浪地球》,任他圈內鞭炮齊鳴,一票難求,我自冷清包場。
曾幾何時,我認為我不會在當地體驗到那種集體觀影的樂趣,當然也全然不會顧及嘈雜影響。
但是,這一刻板印象在昨晚被打的破碎一地。
昨晚,忙完手頭事務後天色已暗,胡亂塞了幾口粗糧便奔赴電影院。
電影院門口的車位比往日要稀缺,而我從踏入電梯的那一刻起便朦朧中有種不適感,似乎電梯裡的溫度上升了一些,迎面沒有了往日刺骨的清冷。
圖文無關
掐秒走進影廳,被眼前的一幕徹底驚呆:
廳內座無虛席、人頭攢動,觀眾還未脫下的羽絨服讓本被填滿的席位幾乎形成了一個整體,我如同俄羅斯方塊中出現的空格一樣,一眼就看到了我的座位——中間一道狹小的縫隙。
艱難的略過人腿攻擊,緩緩坐下,望著銀幕上映出觀眾的陰影,聽著四方不絕於耳的嬉笑打鬧,我彷彿有種回到兒時錄影廳的錯覺,又剎那間置身幾天前《一秒鐘》的電影場景。
看,燈光驟暗龍標登場。
聽,萬籟寂靜悄然無聲。
——電影開始了。
我知道,這一篇的序言太長,太自戀了。
但這卻是昨晚發生在我身上的真實場景,一個冷清的電影院是如何被一部電影變的賓客滿座?
答案就是——
《拆彈專家2》。
久逢甘露的票房作為一部劉德華與劉青雲時隔18年再合作的電影,今年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純港片。
《拆彈專家2》對於港片影迷的意義早已不是一部普通犯罪電影那麼簡單。
港片青黃不接已經成為業內共識,新生血液的缺位讓整個圈子有種日薄西山的悲愴,老一輩的演員不得不挑燈夜戰奔湧前線,工作量比起年輕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去年,49歲的古天樂一個人上映了6部電影,劉德華、梁家輝、張家輝、吳鎮宇這些老牌影帝均也有新作。
雖然絕大多數都是續作,創作模式量產化,難逃創意枯竭之嫌,但影迷無不猛烈迴應。
《掃毒2》《反貪風暴4》《葉問4》《追龍2》等電影均收穫頗豐,用實在的資料證明了港片影迷群體的龐大人數,也讓內地觀眾與香港電影之間達成了某種良性關係。
可是今年,在這種特殊情況之下院線停擺許久,香港電影被攔腰砍斷,內地電影砸在手上的都不在少數。
余文樂的《怪物獵人》和鄭秀文的《聖何塞殺人案》乾脆放棄院線改為網路播出。
從去年扎堆上線的港片到如今的寂寥蕭條,雖然尚有《八佰》《金剛川》這些令人血脈噴張的戰爭片,但厚重的主旋律總解不了娛樂商業片之渴,影迷嗷嗷待哺。
直到《拆彈專家2》的到來。
等了一年的時間,它終於來了,原汁原味的香港槍戰警匪片終於來了。
它豈能不爆?
11月24日上午10點,劉德華、劉青雲主演的《拆彈專家2》正式上映。
該電影在42.1%的高額佔比排片之下,竟然達到了9.7%的上座率,僅一天就達到了8054萬票房(未分賬)。
憑一己之力囊括44%的大盤資料,讓這個非節假日的尋常週四變的異常火爆。
而後不久,於25號凌晨電影成功破億。
說是2天,其實僅僅14小時,貓眼預測從一開始的8.8億也即時更新到了9.8億,劍指10億大關。
成了。
如果不出意外,《拆彈專家2》將成為繼去年《掃毒2》後,劉德華影史票房第二的電影,也是近幾年港片票房第二。
據悉,《拆彈專家》對陣的是郭敬明的新片《晴雅集》,以目前的評分對峙來看,前途一片大好。
對,你們沒有看錯,《拆彈專家2》的評分就是8.1分,今年國產電影的最高分。
劉德華與邱禮濤在此前的試映會上,香港導演王晶看完電影后直接站起來爆粗口:
“太XX好看了!之前有些人說港片已死,我覺得他們可以閉嘴回家睡覺了”
而後王晶意猶未盡,又在社交軟體上把相同的話發了一遍。
甚至有網友說說:
這是最好的邱禮濤,也是最好的《門徒》後最好的劉德華。
電影雖然揮舞著“雙劉合體”的旗幟,但在我眼裡,這更像是邱禮濤與劉德華的再一次成功。
說起邱禮濤,或許影迷有些陌生,比起杜琪峰、徐克、王家衛這些香港一線導演,邱禮濤的名氣傳播度遠不及前者。
但如果舉幾個他的電影,我想用“空前絕後”也不為過。
《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陰陽路》。
邱禮濤是香港不折不扣的邪典大師,B級片大師,造就了90年代後期令人心生恐懼卻又欲罷不能的B級片時代。
1991年,邱禮濤與劉德華第一次合作了喜劇電影《中環英雄》,當時劉德華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生,而邱禮濤也不過是個小導演。
26年後,2017年二人再度合作《拆彈專家》,一舉拿下4億票房拔得五一檔期頭籌,去年邱禮濤再度託舉劉德華拍攝《掃毒2》斬下13億票房,打破港片紀錄。
而這部《拆彈專家2》在前作成功的基礎之下,積蓄兩年的製作。
電影的幕後無需再多贅述,兩個敬業狂人的碰撞自然少不了對製作近乎苛刻的要求。
作為製作人的劉德華幾乎是與邱禮濤並肩前行,對整部電影全域性掌控,無論是表演指導還是動作都參與幫助,他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工作機器一般狂熱。
而第二部與第一部最大的不同便是:邱禮濤在這部電影中擁有了話語權。
上一部中,劉德華是作為邱禮濤與投資人之間的橋樑,從中調和,到了第二集,按照劉德華的原話說:
“我已經沒什麼用了,因為老闆已經絕對相信他。”
邱禮濤拿到了絕對的話語權,該電影就有了不同以往的作者性。
比如,恐怖片出身的邱禮濤在電影開場就奉獻了一段堪比《殭屍》的佈景,讓雙劉在佈滿電線的房間拆炸彈,逼仄陰暗的房間與錯亂密麻的電線似乎打破了定性,讓人有種詭譎的錯位感。
精彩至極。
再比如,電影沒有了對立統一的大情節設計,主角“潘乘風”失憶後記憶全無,邱禮濤圍繞著劉德華佈置了一場殘酷的身份錯位。
摯愛告訴他,你是好人,你是臥底。
好友告訴他,你是壞人,你是暴徒。
導演帶著觀眾進入一場主觀參與的身份謎題當中,反覆用潘乘風的動作表意來模糊陣營。
銀幕內的潘乘風被身份撕裂,在憤怒與懊悔中煎熬,在正義與邪惡中搖曳。
而銀幕外,邱禮濤用打碎重組的敘事模式把觀眾帶入一場又一場的欺騙,在一次又一次的恍然大悟中陷入困惑,宛如“鬼上身”般的被邱禮濤反覆捉弄。
用拍攝手法欺騙觀眾,這不就是那個繁花似錦的港片年代引以為傲的根本嗎?
再加上醫院槍戰、鬧事追逐、酒店肉搏等等經典場景。
這港味兒簡直太濃了。
也難怪王晶看完之後不禁感慨:那些說香港電影已死的人,可以回家睡覺了。
當然,電影最終的核心矛盾點不是在於解密潘乘風的身份,而是在遭受社會的背棄之後,你更願意同歸於盡的復仇還是對正義誓死堅守?
面對兩個身份的自主選擇,這個命題讓人不禁想起《無間道》中的劉建明。
2002年,劉建明走上天台,對著陳友仁說:“我以前沒得選擇,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劉建明的悲劇性,就在於他太通透。
他想洗脫身世的桎梏,在各方勢力中縱橫捭闔,幻想著脫繭而出的輕盈,可最終被這種執念入魔,陷入無間煉獄。
而18年後的今年,邱禮濤卻藉著《拆彈專家2》饒有興致的向劉德華丟擲一個問題:
如果讓你選,你會當好人還是壞人?
《無間道》是兩個殊途同歸之人的煉獄,而《拆彈專家2》則是惡魔對人間的一次拷問。
值得一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