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迅離婚了,一時間,網上都炸了。
畢竟,網友們追了幾年的傳聞,現在終於落實了。
其實,兩人離婚的訊息早有傳聞。
結婚不久後的周迅,一直留在國內,而高聖遠一直在國外。
網上看到的兩人合照,無非就是一起散步、聚餐。
長期分居的生活,各自掌控的經濟權,這樣的婚姻真的是婚姻嗎?
一個杭州夫妻的故事,引起了三億人的圍觀。
江浙一帶,採取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模式,孩子都叫彼此父母爺爺奶奶。
關於兩頭婚的婚姻形式,網上有罵的,也有支援的。
有人說兩頭婚是違背倫理的,畢竟沒啥娶和嫁的概念。
也有人說,這是與時俱進。
儘管很多人說兩頭婚不好,但是為什麼江浙地區會有這麼多人選擇?
01
為什麼興起“兩頭婚”?
首先,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會有兩頭婚?
它的核心在於:男不娶,女不嫁,小夫妻與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有博主解釋,兩頭婚之所以能夠興起,是因為浙江獨生女比例高,男女平等的觀念非常普遍。
說到底,兩頭婚切切實實解決了當下的一些問題。
首先是彩禮問題。
天下苦彩禮久矣。
提到結婚,就會有一群人為彩禮爭論不休,認為是封建糟粕,甚至是對男性的敲詐。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兩頭婚”相當於三家組成了一個股份公司。
於是,“三權分立”,三家各佔三分之一的“股權”。
兩頭婚基本不需要彩禮,即便有,女方也會給出相應的陪嫁,不讓男方吃虧。
隨著家裡獨生子女的長大成人,兩個家庭組成一個家庭,就會有一方的父母變得孤單。
而不給嫁妝不給聘禮,男不娶女不嫁,這樣一來,雙方父母都不會落單。
其次是冠姓權。
即便是進入了新時代,但其實大多數家庭還是對於血脈的傳承很在意。
而兩頭婚的家庭裡,身為獨生子女的女方經濟實力一般都不會很差,自然也需要經濟繼承人。
而兩頭婚保全了母親的冠姓權,也在一定程度打破了男性對冠姓權的壟斷。
人類最早的婚姻,主要是為了能夠一起組團生存抵禦外界侵害以及繁衍後代。
漸漸地,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逐漸變成了一起抵禦孤獨。
而對於姓氏的掌控,也算是一次對於自己主權的宣告,不再作為婚姻的配角出現。
其三,女方依舊可以和原生家庭保持緊密聯絡。
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有女孩不能遠嫁這樣的聲音。
這樣的警告無非是在說,女孩子如果離孃家太遠,就容易喪失在關係中的保護力。
畢竟,對面既是丈夫和婆家,也是自己的利益合作伙伴。
而如果是兩頭婚的情況,那就等於女方依舊不會離開自己的父母。
女孩有了三個家,一個是婆家,一個是新家,另外一個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繼續在原生家庭的愛和保護裡,對於一直強調保障個人利益的女性,這樣的狀態何樂而不為。
02
“兩頭婚”並不如想象這麼完美?
其實,這世上並沒有什麼完美的婚姻模式。
選擇兩頭婚的人對待婚姻的態度,很可能也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無論怎麼的婚姻形式,女人的經濟能力很大程度決定了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
否則,始終都充滿了危險。
因為,幸福的兩頭婚,離不開兩個基礎。
第一,需要有個承認女性生育成本的老公,否則很有風險。也許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生育,所以也不知道“生育成本”是什麼意思。
網上曾經有國外的博主分享過女性生育背後的真相。
其中包括十級陣痛、乳腺炎,以及80%女性都會經歷的漏尿和腹直肌分離,甚至還會有產後抑鬱等症狀。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選擇了兩頭婚的女人,開開心心的把孩子給了自己的婆家扶養。
等到大兒子三歲了,她又開始懷了第二個孩子,生下二胎後,爭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因為男方以及他的父母都只負責大兒子的日常開銷不管小兒子,女人質問:“難道小兒子不是你親生的嗎?”
男人說:“不是早就商量好了嗎?而且這個孩子也是跟著你爸姓,叫你爸爺爺。你們負責不很正常嗎?”
這個女人才恍然大悟,當初的決定,表面上是一拍即合,骨子裡可能矛盾重重。
男方什麼都不用付出,就多了一個親生孩子。
如果女人真的想有二胎也是心甘情願,如果為了生而生,那女方就是白白承受了生育之苦。
第二,很可能家庭關係太過黏糊,無法做自己。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一個家族裡所有人非常抱團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防禦著某種威脅。
就比如,當家庭不願意讓女兒外嫁,這很可能也是在磨滅掉這個女人做為獨立角色的多樣性。
如果說幸福婚姻的前提是兩個成熟和獨立的個體,那兩頭婚則有界限不清的風險。
因為“兩頭婚”的夫妻,很可能是在兩方父母家裡輪流居住,也就是說沒有從原生家庭分離出來。
兩人雖然結了婚,家中的主人卻仍舊是各自的父母。
表面看起來是父母幫自己一把,但也會因此從未真正承擔生活中的責任,發展出個體能力。
而與父母十分緊密的聯絡,也可能導致互相之間的關係相對非常疏遠,更別談感情中“二人成為一體”的融合。
托爾斯泰曾經說:“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瑣碎的家庭生活中。”
因為父母輩的過度介入和主導,而徹底喪失婚姻中兩人建立深度的機會。
這樣的感情裡,愛情的成分很少。
03
形式不是最重要
關鍵是婚姻的核心
關於婚姻的模式,網上其實早就有過眾多探討。
papi醬和老胡結婚已經有好幾年了,但有一次她透露,其實雙方父母沒見過面。
而且每年春節,papi醬和老胡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妻子和丈夫分別回自己家過年?
是的,你沒看錯。
面對質疑,papi醬迴應:“我是我爸媽的女兒,老胡也是他爸媽的兒子,這樣挺好。”
她和老胡能夠做到這樣,其實非常難得。
因為,這一切不單單需要善解人意的老公,更需要善解人意的婆家。
其實關於婚姻,我們有萬千種形式可以探討。
比如,我身邊就有朋友結婚絕對不辦酒席,一路旅行結婚。
又比如,劉若英在婚姻裡,選擇和丈夫有著各自的房間。
即便旁人匪夷所思,但他們自己卻感到幸福且滿足。
這麼多人從社會學、經濟學、婚姻制度來探討兩頭婚,無非都是在探討相愛的婚姻,究竟靠什麼維繫?
婚姻的“幸福”,有太多的前提條件了,
但,最終無非還是回到兩個人身上。
1、婚姻不在於形式,更在於兩個人的內在。兩頭婚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而婚姻的意義也在不斷經歷變化,因為它只是人類社會為了適應生活,而進化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無論怎麼變化,比婚姻模式更重要的,永遠是婚姻裡的人。
我曾見過兩個特別富庶的家庭結合,旁人都覺得兩家是天作之合,畢竟門當戶對。
而兩家也都約定好的第一個孩子隨男方姓,第二個孩子跟女方姓。
可第一個孩子是女兒,第二個是兒子。
男方家不樂意了,提出兩個孩子的姓換一下。
甚至還說為了補償,可以給100萬換姓。
女方不同意,男方繼續說送一套房子。
最後,兩家就因為這個姓氏問題鬧僵了。
沒幾年,這對夫妻就離婚了,成了陌路人。
算計來算計去,最後婚姻沒有了。
2、好的婚姻需要丈夫和婆家的理解,也需要自己的經濟實力。如果在婚姻裡沒有經濟能力,對於大部分中國女人來說太難了。
papi醬和劉若英能夠選擇自由生活,當然和經濟權分不開。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面,某些女性就必須和男方回家過年,究其原因無非是經濟權。
我有個朋友嫁了一個大男子主義的家庭,她老公總說,你嫁給我就是我家的人,要以我家為中心。
說出這個話的男人,給了五十萬的彩禮,也幫老丈人家買了一套房。
到了過年過節,女生總是沒有回家的選擇權。
畢竟她的家庭,曾得到過一部分男方家庭的扶持。
這也讓她在提各種需求的時候,不再強硬。
好的婚姻當然需要好的丈夫和婆家,但是最終還是離不開自身的資本。
這就是婚姻的殘酷真相:在任何關係裡,經濟實力更雄厚的一方,總能更自由,做選擇時更堅決果斷。
最後,我想說一句,其實兩頭婚與否都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兩個人本身感情很糟糕,怎樣的婚姻形式都挽救不回來。
如果本來都是有能力相愛的人在一起,無論是怎樣的形式都可以把生活過得甜美。
說到底,我們要的不是一個怎樣的婚姻形式。
而是找到一個想用力去深愛的人,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