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一部《拆彈專家》在內地上映。
影片不僅一舉拿下五一檔票房冠軍,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7項提名。
可謂是口碑票房雙豐收。
而時隔3年,導演邱禮濤又再度出手。
拍出了一部出乎意料的驚喜之作。是它——
拆彈專家2
影片雖然是系列第二部,講述的卻是一個全新故事。
由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是一名拆彈專家。
然而,在一次執行任務中,他痛失左腿。
為了早日重返警隊,潘乘風每日刻苦訓練。
可事與願違,他的職業生涯還是受到了強烈衝擊。
5年後,香港某處發生爆炸案,潘乘風被發現昏迷在現場。
根據警方掌握的線索,他被懷疑是爆炸案的嫌疑犯。
甦醒後的潘乘風,失去之前的記憶。
於是,他只好一邊逃亡,一邊查明真相。
在逃亡過程中,他的前女友龐玲(倪妮飾)和好友董卓文(劉青雲飾)先後出現,給他講述了兩段截然不同的經歷。
有計劃的爆炸案接二連三地發生,真相則愈發撲朔迷離。
影片最令人驚喜之處,自然是堪稱頂級的大場面。
近年來,經手不少大製作的邱禮濤,早已形成了一套獨樹一幟的大場面拍法。
《拆彈專家1》中,他狂“炸”紅磡隧道。
《掃毒2》中,他把飆車戲“搬”到了地鐵裡。
而到了本片,手拿2.8億投資的他,則將大場面做了一次全面升級。
影片一開始,便上演了一場毀天滅地的爆炸戲。
佔地85萬平方米的香港機場,頃刻之間被火海淹沒。
整個機場包括周邊的眾多建築物,一瞬間被摧毀。
之後,影片又輪番轟炸了教統局、香島酒店等標誌性建築物。
這還沒完,最後的高潮戲,邱禮濤的瘋癲勁頭則再創新高。
直接把“魔爪”伸向了香港交通的重要樞紐之一——青馬大橋。
在片中,這座全長2公里的大橋被炸成幾段,之後齊刷刷地墜落入波濤洶湧的大海。
電影中的幾場爆炸戲,不僅視效十分驚豔。
而且每一場戲的節奏、音效和場面排程都配合地天衣無縫。
無疑為觀眾帶來最極致的視聽盛宴。
除了全面升級的大場面,影片中的炸彈型別也堪稱頂級。
從第一部中的C4炸彈,直接升級為號稱“世界上最小核彈之一”的大衛克羅炮。
這種炸彈體積雖小,但威力驚人,擁有20噸TNT的破壞力。
同時,它爆炸後更會對周邊巨大範圍內的土地,造成致命的核輻射。
影片另一大驚喜的點,則是令人大呼過癮的懸疑畫風。
首先,圍繞“拆彈”而營造出的懸念感十足緊張。
就拿片中的一場拆彈戲來說。
潘乘風和董卓文,接到了一項艱鉅的拆彈任務。
在某個小區的房間內,同時綁著一男一女兩個人。
而他們的腳下都放置著一個壓力引爆式的炸彈。
任何一方的炸彈拆除,另一方的炸彈都會即刻引爆。
這意味著,兩人必須在同一時間拆除炸彈,而時間誤差不能超過0.4秒。
隨著炸彈上倒計時數字的不斷閃爍,那份迫切的緊張感撲面而來。
於是,兩人到底能否默契地同時剪線,自然成為這場拆彈戲的最大懸念。
其次,圍繞主角潘乘風的身份懸念,可謂出其不意。
與傳統警匪片不同,本片所塑造的主角,是一個亦正亦邪、複雜難明的人物。
片中的潘乘風,擁有多個不盡相同的身份和側面。
一開始,他是捨己救人的拆彈專家。
是警隊的驕傲,市民心中的英雄。
後來,他因為意外成為殘障人士。
對專業素養的自信,讓他日漸生出強大的執念。
而他的想法,也變得愈發偏激,成為了隨時可能引爆的“定時炸彈”。
再後來,他無故出現在爆炸現場,醒來後遭遇失憶。
整個人陷入巨大的迷茫之中。
如今的潘乘風,到底是犯罪團伙的成員?
還是身負艱鉅任務的警方臥底?
這無疑成為了影片之中的最大謎團。
說他是匪,自然是有證據的。
在香島酒店爆炸案發生前,他假扮工作人員潛入酒店,與安保人員大打出手。
得知他被警方困在醫院之中,犯罪團伙火速前來救援,與警方發生激烈交火。
而說他是警,也同樣有跡可循。
從醫院出逃後,他被警方一路追趕。
在一條小巷中,他與前女友龐玲相遇。
而對方不但沒有對其實施抓捕,反而質問他:
告訴我,你還能不能繼續你的行動?
在龐玲的告知下,潘乘風瞭解到,他當年因為傷殘而退出一線。
為了重返警隊,他毅然接受了臥底犯罪團伙的重任。
於是,圍繞潘乘風不斷搖擺的身份,影片營造出一場場懸念迭出的戲碼。
潘乘風究竟是“天使”,還是“魔鬼”?
影片為此故佈疑陣,不吝用層層反轉的劇情,完成了一次出奇制勝的絕妙敘事。
而全片最令人驚喜之處,則是邱禮濤反型別的主題表達。
影片借鑑《水滸傳》,引出了一個反社會的犯罪組織“復生會”。
他們以“投之亡地而後存,陷於死地而後生”為信條,彙集了一群被社會“拋棄”的激進人士。
這一犯罪團伙的設定,很明顯夾雜著導演對《搏擊俱樂部》的致敬。
在《搏擊俱樂部》中,泰勒曾留下過“只有拋棄一切,才能獲得自由”的“金句”。
而在本片中,“復生會”所宣洩和表達的憤怒情緒,則與前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實際上,影片透過爆炸恐襲事件,一方面牽扯出了對主人公身份的探討與追問。
從懷抱理想,到重塑記憶。
潘乘風在這過程中,經歷著人性層面的不斷扭曲與拉扯。
另一方面,影片也藉此完成了對社會問題的深入洞察與探討。
憤怒,是本片有意書寫的基調與底色。
“我不是瘋,我是痛”、“是這個社會病了”等臺詞,無疑寄託著導演強烈的作者表達。
尤其是,當它出現在一部實際上以娛樂性為主的商業大片中,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劉德華、劉青雲兩大影帝時隔多年後的首次合作。
在當年的那部《暗戰》中,兩人棋逢對手,惺惺相惜。
而到了本片,兩人則演繹了一對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從宿敵到死黨,身份關係雖然發生轉變。
但同框飆戲所碰撞出的火花,卻依舊令人大呼過癮。
作為一部以拆彈為主線的香港電影,本片從劇情、場面,到演員表演,都達到了歎為觀止的程度。
再加上,影片在燃爆的視聽享受之外,還有著導演對社會問題的反思與表達。
可以說,這樣一部年末大片,實屬2020年港片的最大驚喜。
趁著影片還在熱映,不妨走進電影院。
相信我,它絕對能讓你值回票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