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偶像,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審美。偶像之所以成為偶像,是因為能切合當時的審美,而每個年代審美的形成,往往有深層的社會背景。

郭德綱和姜昆之爭,與其說是相聲之爭,還不說是兩個年代不同審美的衝撞。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電視方還未普及,人們瞭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徑是透過收音機,我們姑且稱之為那個年代為“收音機時代”。

收音機時代,物質生活匱乏,文娛活動單調。收音機中的娛樂節目主要是評書、相聲、戲曲、歌曲四大項。在收音機中,相聲“一門語言的藝術”的特點被展示的淋漓盡致,以更為“喜聞樂見”而被多階層廣泛接受。相聲作為收音機時代的重要娛樂形式,在使相聲行業一片繁榮,也產生了很多的相聲人才。

這個階段活躍在相聲舞臺上的相聲演員大多都成了現在相傳的藝術家,而其中風頭正勁的無疑是姜昆。老一輩的侯寶林、馬三立、馬季,或故去,或淡出舞臺,或創作力減退,姜昆脫穎而出。

從藝術風格和成就角度考慮,或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知名度角度考慮,姜昆在這一階段相聲佳作不斷,主持春晚,主持《正大綜藝》,風光一時無兩,相聲演員無人能出其右。

九十年代中後期,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電視機極大普及,娛樂形式呈現爆炸式的增長,收音機的受眾從大眾迅速成為小眾。在此背景之下,強烈依賴於收音機的評書迅速沒落。相聲受到的衝擊小於評書,但受眾也被更多的娛樂節目大量分流,只不過由於多年的審美慣性,還能勉強支撐。並且形式更為活潑、更適合電視節目的小品使相聲更相形見絀。這一階段相聲界的代表人物則是馮鞏。

馮鞏的相聲和傳統相聲有很大差別,不注重包袱,注重矛盾衝突,舞臺表現快速火爆,迅速吸引眼球。說是子母哏也好,說是創新也好,但也確實適合人們當時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以及隨之變化的審美觀念。

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中期,網路經濟突然加速,以狂風暴雨之勢,幾乎在一夜之間,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而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升級更極大推動了網路經濟發展的步伐。網路時代資訊大爆炸,面對應接不暇、難以抉擇的資訊衝擊,也形成了當下更快速、更簡潔的資訊接受方式,俗稱為:“精神快餐”。

而這一時期,相聲界的代表無疑是郭德綱。

郭德綱的成功除了其深厚的相聲功底外,網路的推動也至關主要。若無網路,還是在電視機和收音機時代,能否迅速火遍全球不得而知,但封殺起來肯定會相當容易。

郭德綱的很多傳統段子非常好,但流傳最廣的卻不是最代表他能力的段子,而是他的段子集錦。而段子集錦也是目前相聲最主要的流傳方式。

郭德綱常說“相聲不搞笑就太搞笑了”,無形當中也難免刻意的追求“笑果”。後期的新段子笑點密集、碎包袱緊湊,“效果”明顯,但能稱得上經典的很少。主題不清,主次不分的特點很明顯,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粗製濫造和荒誕不經。

無論是郭德綱的相聲,還是其他相聲演員的相聲,目前這種以段子為主要表演形式和傳播形式的特點,契合當前消費者“精神快餐”的審美口味,造成這樣的局面,或許有被動的適應,或許也有主動的迎合。

郭德綱曾說他是相聲的“看墳人”,不難看出他對相聲的熱愛,以及強烈的責任感。但現在流傳的郭德綱相聲,或是郭氏風格的相聲,已經難覓當年老藝術家的影子。

想一想,無論侯寶林、馬三立的相聲,還是馬季、侯躍文的相聲,或是郭德綱之前相聲名家的段子,如果只剪輯其中二三分鐘,能達到郭氏相聲“笑果”的應該極少。

長此以往,很多人對於相聲可能會只知郭德綱,而不知侯寶林、馬三立為何許人也。如此說來,擔著“看墳”的名號,不經意間做了“掘墓”的勾當,雖必不是初衷,無奈卻無心插柳。

姜昆,馮鞏、郭德綱,作為不同階段相聲的領軍人物,源於自身能力和對藝術的理解,都創造了個性鮮明的藝術風格,為相聲的發展做了不同層次的探討,但無疑都深深了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一個人龍鍾老邁,他必也有風華正茂之時。

僅就相聲而言,郭德綱與姜昆,無論否定誰,不止是否定了一個人,或許也是否定了一個時代。

6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明星大偵探6》第一案《夜半酒店》上集線索整理大全,建議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