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為首檔臺網互動國風少年創演節目,每週五晚八點在央視一套播出、央影片、西瓜影片同步播出的《上線吧!華彩少年》(以下簡稱為《華彩少年》)是國家平臺第一次從海內外、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來召集創演少年,不僅將從35位少年裡選出華彩少年,還創造性地開啟國風少年成長計劃,為弘揚國風文化持續發力。《華彩少年》聚焦95後青年,在堅守發揚國風文化的同時,展現了Z世代的昂揚風姿,緊扣社會脈搏和大眾嗨點,激起時代共振,提振文化自信,彰顯著大臺擔當。

高開高走,國風少年開局搶眼!

從節目官宣到首期播出,《華彩少年》就以超高的話題度領跑同期綜藝,無論是“筆試考試”,抑或是“少年公式照”,這檔畫風清奇的綜藝都讓觀眾耳目一新。

雖然前期曝光很多,首期陣容的揭曉之後不僅沒有“見光死”、“濾鏡破滅”,“術業有專攻”的國風少年還怒刷一波存在感。黃子弘凡在伯克利音樂學院深造,田軒寧就讀於北京舞蹈學院、劉豐和張曉涵同為中國戲曲學院的校友、潘超是發表過6篇SCI論文的清華大學保送研究生、學習鋼琴15年的楊朝陽就讀於燕山大學、卞子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彭鑫成在牛津大學讀碩士……這些光鮮的頭銜和履歷,都驚豔得讓人側目。

卞子嚴,國風創新改編李白的《贈汪倫》,唱出了詩仙的飄逸灑脫,一把吉他也暗藏了俏皮時尚的少年氣,賺得滿堂彩。

來自雲南香格里拉的納西族女孩楊潤琴,就像是女版丁真,聲音純淨無雜質,空靈婉轉宛如天籟,一曲罷讓上線官都落淚了。

天然呆萌話不多的劉豐擅長笛子、嗩吶等多種民族樂器,但這次他將在京劇中常用來伴奏的大三絃帶到大眾視野裡,也在歌聲裡將北京城的古城韻味娓娓道來。

參演了多部音樂劇的黃子弘凡,拋棄了原有“美聲歌者”標籤,把時尚和傳統相融合來演繹西北的花兒慢少年,並融入了嗩吶等民間樂器,颱風大氣穩健、聲線華麗,兼具民族風和時尚感,炸場了!

張曉涵把時下流行的說唱元素融入到傳統京劇中,街頭文化與穿越百年的梨園之聲鏗鏘和諧,聲聲入耳。

當偶像失格、低齡化愛豆等話題不斷被重提,品學兼優的國風少年正以清流之勢闖入大眾視線。在舞臺上熠熠生輝的他們,是一部分Z世代的縮影,他們積極向上,熱愛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高喊著“我不要盡力而為,我要全力以赴”,有少年風骨,肩扛中國文化的傳承使命,勇於探索國風藝術的新表現形式——國風不僅僅是漢服、古琴、古裝頭,推陳出新的能力更重要。

少年們的集體發聲進一步助力中華傳統文化實現“出圈”設想,將極具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當代語境下與過去對話,重塑“國風”的生命力源泉。

上線官犀利專業,亦師亦友為成長添彩

在《華彩少年》首期節目裡,上線官各有專業領域,分別有著主持人、歌手、演員、京劇演員等不同身份。作為守護人和上線官的王珮瑜在現場與張曉涵合唱了一段《四郎探母》,與專業級演員的對戲對張曉涵來說更是一種滋養。

但高標準、嚴要求的王珮瑜也會對彭鑫成直言“你的舞蹈,有點尬”。

學霸光環附體的潘超在清華研究環境科學與工程,致力於把溼垃圾變廢為寶,作為助力人和上線官的甄子丹冷靜地考慮了潘超的職業和音樂專業功底之後,大談社會責任,“你太自我了,清華大學那麼難得的機會,你對不起好多人了,我心疼”。

王珮瑜一如既往地高能發言“請恕我直言,你不具備當職業歌手的條件”,“唱歌可以當興趣,但不一定要當成職業”。

“我要是你媽,我也不支援你”,在娛樂圈摸爬滾打多年的楊冪帶入老母親心態,體諒新生歌手潘超的不容易。

作為犀利擔當的楊冪,在整期節目裡更是金句頻出,毫不留情:

“表演應該有急有緩,不用一直炫技”;

“還是不突出,不是眼前一亮的那種”;

“對細節要把控到位,有點散,有些東西要做減法”;

“你的唱跳、舞臺表現力都不夠,差得挺遠的,所有的細節都沒有做得很好”;

“一上來我就跳戲了,做不好就做減法,我希望後面表演的孩子們,結束的時候定住”;

上線官以專業技能、國風融合、創意創新作為評判標準,偏僻入裡地為國風少年提供專業意見,同時也大膽辛辣地指出其不足之處,犀利之下,全都是上線官的關懷,是為之保駕護航的領路人。

據《華彩少年》製片人、發起人、上線官董藝介紹,節目還同步開啟國風少年成長計劃,包括“國風進校園”傳統文化課堂、“國風吹拂”潮玩活動及“華彩堂”傳承傳統文化三部分。《華彩少年》守正創新,從熒屏走到線下,傳播傳統文化,與更多人一同感受傳統文化之美,不僅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也是主動承擔平臺使命、彰顯平臺責任的體現。

《華彩少年》一窺Z世代風貌,提振文化自信

從各種意義來說,趕在12月25日上線的《華彩少年》堪稱2020年最後一檔王炸節目。

立華彩之風骨,強中華之少年。什麼是少年?並非指年齡小,最重要的是少年氣。

什麼是國風少年?積極向上陽光,對傳統文化有認知、熱愛,且有特長。在《華彩少年》,國風的年輕化語態、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成了他們亟需回答的議題。

從首期節目來看,國風少年們擔得起所有人的守望,《清平樂》《卷珠簾》《十面埋伏》都是對傳統經典的破舊立新,《花腰精靈》發揚了古典舞的精髓,《紅蜻蜓》融合了湖南花鼓戲的韻味……從創意、形式和呈現結果來看,這些節目都讓人在驚豔之餘看到了文化傳承的星星之火。

節目立意高遠,以國風為切口,從全新維度去解構現代文化、對話時代青年。從業務水平、文學素養、藝術涵養來說,無論是橫向或者縱向對比,國風少年都堪稱同齡人中翹楚,正如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所說,自帶正氣的少年們,讓中華民族生命的氣象得以呈現。

而楊潤琴就是追求夢想、努力奮鬥的年輕人的縮影,他們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他們“敢試敢為,努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把理想變為現實”,不負青春,不負韶華,讓我們看到了把個人夢想和時代使命結合的新一代。

經過精挑細選,只有35位少年進入初舞臺展示,跟同類型其他節目相比,陣容堪稱小而美。而其中,虛擬AI翎的加入打破了次元壁,也成就了華語綜藝史上的破天荒。

在文化全球化的當下,中華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容小覷,《華彩少年》運用當代語言的傳統表達,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讓當代青年演繹中華文化之美,全力打造本土榜樣少年,讓Z世代“國潮”真正覺醒,更是傳承文化血脈、綻放傳統文化的國際化表達、提振文化自信、助力中華文化騰飛的壯舉。

14
最新評論
  • 《大奉打更人》結局: 許七安的最終歸宿
  • 《美味夜餐車》經營:於正被誤以為說相聲的,原本愉快卻突發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