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合唱團》以《放牛班的春天》方式開啟,又一部揭示孩子教育問題的影片。
本片由劉德華領銜主演。不論影片好不好,這主演髮型已經比“放牛班”的靈魂導師要帥氣一大截。
劉德華飾演的嚴梓朗,是一位國際知名音樂指揮,他帶領過的全唱團都很優秀,在世界大賽中也是拿過名次的。
這個“熱血合唱團”的學生呢,其實都沒啥熱血的,他們就是各個學校的學渣、搗蛋鬼,被強迫加入合唱團進行改造。
嚴梓朗被恩師說服的理由是“有教無類”。
看到這裡,你以為這些都是實情嗎?不是。
事實是,嚴梓朗在國外參加合唱比賽失利,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而買醉。醉酒的嚴梓朗駕車撞到人後逃逸,一直在國外躲避。
嚴梓朗在教這群壞學生的程序中,看著這群孩子的改變,感受著孩子們對他的信任,內心受到觸動。
最後,嚴梓朗覺得自己還不如這群孩子勇敢,於是他決定回美國認罪。
本片中,沒有很複雜的人物關係,就是很簡單的老師對孩子們付出,孩子們發生改變,孩子們單純而勇敢的心靈又反過來救贖了有心結的老師。
影片的缺點,可能就是為了在電影有限的時間內,讓壞孩子們完成蛻變,想從個人小事上展示,又把故事編得太急,最後每個人的小故事都略顯膚淺。
就是那種情感還沒到位,結果就已經出現了的感覺。
比如嘉碧割手臂自殘那一段戲,嚴梓朗去安慰她,取走了刀,嘉碧對自己的痛苦進行了哭訴,嚴梓朗說了幾句開導的話,嘉碧這個壞學習的蛻變就完成了。
像這樣的有故事的孩子一共有6個,讓這6個孩子都來個完美轉型,雖然結構是完整的,但用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表述,就顯得有走馬燈的感覺。
從這一點看,真不如“放牛班”那樣,只著重講一個天使的故事,更細膩。
所以,關於孩子故事的這部分情感堆積是不夠多的,但影片依然建立起了情感的爆發點,那就是嚴梓朗的自我表露。
自己信任的老師,他也曾犯下過大錯,他也曾逃避。這樣的同情,很容易拉近師生關係。
然後,犯了錯的老師決定去面對自己所犯的罪。這就是給孩子們立一個標杆,讓孩子們的轉變變得更合理化。
當華仔最後對著手機螢幕,含淚完成自己陪伴“熱血合唱團”的指揮時,想必有觀眾因此而流淚吧。
雖然6個孩子的蛻變顯得著急了些,但他們所代表的教育問題,是應該讓大人們注意的。
我們來說說其中有代表性的孩子優等生博文博文在這個壞孩子群體中是很另類的存在,因為他學習好,家庭環境好,他是自己申請來合唱團的。
博文的家庭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只有學習好是不夠的,要與第一比才行。
博文的爸爸知道自己孩子跑去跟小混混們一起學唱歌,直接給博文安排了出國留學行程。
嚴梓朗來找博文爸爸,話不用說完,博文爸爸就直接回一句“不可以“。拒絕得直截了當。
博文爸爸這種希望自家孩子能與上進的好學生一起的心態,其實是無可厚非的。
“孟母三遷”的典故對於許多家長來說,是提醒,提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但博文爸爸忽略了孩子也有需要認可的需求,這也是現實中,不少好學生家長常犯的毛病。
孩子成績很好,但很少得到爸媽的認可,能聽到的只是爸媽不停的指出“還有XXX問題”。
博文之所以跑去合唱團,很可能是他希望在那裡找到被大家認可的感覺。
戀愛腦嘉碧嘉碧本身的問題,在影片中說得很明白,她不只是在家裡沒有存在感的孩子,她甚至被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嫌棄。
嘉碧想早早談戀愛,想畢業就嫁人,只是想要一個會關心愛護她的人。
其實這跟愛情也差著點距離呢,她自殘並不是因為真的愛得生死不離,只是因為她又變成一個沒人關愛的人了。
嚴梓朗對嘉碧說“靠別人的愛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不如自己愛自己”。這道理是對了,但未免太“雞湯”。
如果真有嘉碧這樣的孩子,得不到家人的關愛,被學校、社會貼上早戀壞學生的標籤,她已經開始自暴自棄了。這樣的孩子需要外來幫助,幫她建立起自愛的思想,說教是很難達到效果的。
而相對於這類孩子自身的問題來說,可能她家庭的問題更大,那是形成情感傷害的根源。
暴躁男孩信希信希討厭自己的父親,但他的暴躁性格很大部分是受父親的言行所影響。這也就是家長“言傳身教”的影響力。
老話兒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
孩子在很長的成長經歷中,都會不自覺地去模仿經常陪伴他的人。如果家長與孩子的日常相伴中,常態就是彬彬有禮,那孩子潛移默化也就學會了彬彬有禮。如果家長經常當孩子面偷雞摸狗,那孩子自然也能學會做小賊。
悔改的小龍小龍這個角色發生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在他想悔改時,反而被人發現他偷東西。
急功近利的合唱團主席跳出來,完全沒一點人情味的指責這樣一群學生不值得姑息,指責嚴梓朗心太軟。
其實在現實中,這樣的事也時有發生。
當孩子承認錯誤改正錯誤時,大人是忙著先研究怎樣懲罰孩子好?還是先肯定孩子改錯的行為,再講道理好?
當然是後者。
但很多大人遇到這事時,都會情緒上頭,完全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替天行道,討伐壞小孩的心。
那麼,在孩子那裡難免會想,既然承認錯誤還是會被處理得很慘,那為什麼還要承認錯誤呢?
看看以上孩子的問題,就覺得,如今的孩子是真難養啊。
想把自家孩子教育好,家長先要明白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掌握適當誇獎孩子的方法,也要拿捏管理孩子的尺度。
除了家庭環境的改善,學校和社會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略的環節。
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從家庭出發,走進學校,邁向社會。
當全社會都覺得小孩子的事無關緊要時,小孩子正在一點點長大,他們將會來影響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