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作為一名廣東仔,我不知多少次用“港片/港劇/港樂”的情懷去安利過各位,雖然它們擊中我的原因也未必相同——

有重現往日輝煌的,有找來夢幻陣容讓你為了回憶殺就肯買賬付錢的,也可能只是某首bgm剛好擊中了在外漂泊的我的思鄉愁緒……總之體驗很私密,但恰巧有同類情意結的不在少數,於是大家也樂得去一探究竟。

看罷歸來,和我一樣思緒萬千的不少,而更多的是唏噓往日繁華不可追。

“港片已死”麼?好像都習慣了這麼說。

那麼看看昨天上映的《拆彈專家2》,豆瓣評分8.1,淘票票評分9.3,貓眼評分9.4,似乎可以為被唱衰了這麼多年的港片正一正名了吧。

△其實開分是8.0,評分上漲是目前的口碑趨勢

在進行又一次安利之前, 不如先來說說“港味”的關鍵:

之前莊文強在知乎上答題,他也在思考這種特色關鍵,但“在哪裡拍”一定不是關鍵。

就我個人感受,嶺南地區和我們眼中的“北方”有個很大的區別,是廣東文化格外講求實在,實在到喜歡把那些深邃的、抽象的、奧妙的道理通通俗化,用不識字那些老者幼童都能聽懂的市井語言去解釋所有問題。

而輸出了大量文藝作品的香港又更加匆忙一些——那裡地方小、資源少,卻又因為港口貿易的經濟優勢而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

中西交融、你追我趕,港島上的人們習慣了24小時線上的喧鬧擁擠,也為此撥快了自身的活動節奏,從對話交流到飲食習慣再到思想表達,通通有一種別處難覓的高速流動感。

當然以上這些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未必重要——在他們看來,《拆彈專家2》的港味和賣點都在於劉德華。

和三年前一樣,他仍然出演一名拆彈專家,只是角色叫做“潘乘風”。

潘乘風和前作裡的章在山有很大不同。

《拆彈專家1》的章在山面對犯罪分子給警察穿上那件炸彈背心的電路構造束手無策,而2分鐘倒計時已經啟動、無法回頭。

拆彈失敗的章在山選擇放棄,對被挾持的警察強調他的責任義務,讓其站在原地、遠離人群來減少傷亡。“你是警察,你有責任。”

而這次的潘乘風,卻更信奉拿自己的命去拼別人的安全。

搭檔董卓文(劉青雲 飾)說,“我們救人不是用自己的命去拼的”,潘乘風會笑著反駁,“但是我們做拆彈的,哪次不是拿命去拼呢?”

但“胸懷大愛”的特點也讓他在一次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遭遇了終生難愈的意外——潘乘風的左腿被炸斷,不得不離開警隊。

五年後,香港發生連環爆炸案:

教育統籌局有人引燃炸彈進行自殺式襲擊;某酒店開業儀式也遭遇了突然的炸彈攻擊,死傷18人。

警方經過追查,發現炸彈的提供者竟然是前拆彈專家潘乘風……

難道英雄接受不了失意,就開始自我放逐了嗎?

但潘乘風卻說他什麼都不記得。

剛看完首映的時候,我在微博上誇這部好看,也順帶搜了下別人怎麼誇,看到有網友開槓說“給劉德華的評語是不是隻剩‘努力’了?”

當下就想反駁,忍住了還是沒說,但是憑什麼不能誇劉德華努力啊?

他自己都在電影特輯裡說,體能和墜馬事件比,至少差了四分之一。

但這部戲裡,所有動作戲碼他仍然親自上陣,哪怕有將近一半的時間都要戴假肢拍攝,包括跳躍、打鬥,難度實際上是翻倍的……

更重要的是,劉德華並沒有因此而輕忽情緒的拿捏和塑造,我個人覺得他這次貢獻了突破性的表現。

之所以觀眾只記得他“努力”,或許是因為劉德華的形象過於端正,拿到的角色也大多是全面、正派的。

劉德華之前在訪問裡提到過,自己的創作底線是“演壞人時,一定要死”,因為他認為明星揹負了社會責任,是要引導孩子們往正和善的方向去,為此他可以放棄藝術和工作成就。

這樣的劉德華也當然無法領會,為什麼王家衛會不喜歡他的完美。

“人怎麼可能完美”,其實指的就是人性的模糊和複雜。

文藝作品應該承載某些思想重量,即便是俗化的香港電影,在快節奏和無厘頭的包裝下,也是因為這種晦澀曖昧而動人的:

會計算鳳梨罐頭什麼時候會過期的失意青年,恐怕很難愛上一出內環就會過敏的顧裡;心狠手辣、只會為錢掉眼淚的洪興堂主靚坤,視“忠義”如糞土,卻對自己老媽非常孝順。

憤世嫉俗的失意作曲家,會被能唱足整班大戲卻不得不靠街頭賣唱來維持生計的天橋藝人所感化。

更不要說《無間道》經典的黑白對戰,“以前我沒得選,現在我只想做個好人/對不起,我是警察。

回頭看看,劉德華和劉青雲首度搭檔、也是他第一次拿下影帝獎項的《暗戰》,正是贏在了“不做偶像派老好人”。

所以我會覺得《拆彈專家2》的潘乘風對劉德華來說,是向影帝位置發起衝擊的再次突破,畢竟人物自帶的反轉、矛盾和謎團實在太迷人了……

成為警方鎖定的重案嫌疑人後,失去了記憶的潘乘風毅然出逃,開始了一場尋找自我、追蹤真相的亡命之旅。

因為前搭檔董卓文和前女友龐玲(倪妮 飾)對潘乘風的身份和境遇,竟然給出了兩套完全不同的說法,這讓過去五年的脈絡開始有了些許分差:

在董卓文看來,潘乘風是不成佛便成魔。

而警隊出於綜合考慮,還是給潘乘風安排了文職工作。

雖然做案頭書卷分析相對輕鬆悠閒,但潘乘風喜歡的畢竟是在一線奔忙、是動手拆彈,這份“優待”也讓他覺得自己的鍛鍊復健結果被輕視了……

而龐玲卻說,潘乘風是被反恐特警部隊派去邪惡組織做臥底的,身為督察的自己正是他的上線。

因為採用了倒敘,並且利用視聽語言不斷設定懸念和反轉,觀眾實際上是和潘乘風一起追查和覆盤整起連環爆炸案真相,和從高空跌落那五年裡他到底經歷過什麼的。

不斷刺激high點的手法,讓我想起了莊文強之前說“港片功利在短時間內有最多的效果”,也恰好對上早就被用濫了那句“盡皆癲狂 ,盡是過火”。

這句話大多被認為是出自美國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香港電影的秘密:娛樂的藝術》一書。實際上,David只是引用了《紐約時報》影評人對香港早期功夫片《天下第一拳》的評述,而原句是批諷它製作粗糙胡鬧——

只是David Bordwell給了這句話一個更包容更全新的註解,“那些張狂的娛人作品,其實都包含出色的創意與匠心獨運的技藝,是香港給全球文化最大的貢獻。”

而《拆彈專家2》的導演邱禮濤,做得很好。

跟蜚聲國際的墨鏡王或是劉偉強、杜Sir、徐老怪比,邱導的知名度不算太高,連“賤精又低格”的王胖子也比他有鋒芒。

但他在港片界中也不是沒留下過姓名,《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伊波拉病毒》《計程車判官》《陰陽路》系列……大多出自邱禮濤之手。

於是一些影迷給邱禮濤冠上了“重口味之王”的稱號,殊不知他還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的,並且擔任過1994年魔巖三傑+唐朝那場紅磡中國搖滾樂勢力演唱會的導演。

隨著電影製作大軍集體北上,商業片表達日益主流化,邱禮濤也在改變。看看近些年的香港電影出品清單,這位的輸出已經算是穩定高產,在型別片中做到越走越遠了。

這次的《拆彈專家2》雖然是合拍片,但邱禮濤卻用潘乘風“出神入魔”的故事,牽引了香港這座城市的命運——

從字面上看這句話,你可以簡單粗暴地將它解讀為,“上部戲裡他只是炸了紅磡海底隧道,這部戲裡邱禮濤炸的是整個香港。”

而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藉由潘乘風的追尋去進行的自我認知探索,“我究竟是誰,我將要去向哪裡?”

為了拯救別人不惜性命的,和為了證明能力捨棄一切的,都是潘乘風。成神還是成魔,就在那炸天炸地的一念之間。

13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郭敬明悲喜交加,《晴雅集》先被集體抵制,後評分又遭遇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