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2020年註定將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且不論後人將如何評說,我們這些親歷者們對這一年最深刻的印象大概便是——魔幻。

新冠疫情的爆發,疫情重災區的轉移,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政府不同人民對待疫情的態度,都讓我們恍惚覺得這現實比電影更魔幻。

美國進入疫情爆發以來最嚴重階段後,確診病例與死亡病例資料位列世界第一已多日有餘,拜登聲稱,對抗疫情的“最黑暗的日子”依然持續;而在同一時間段,紐約州某黨派不戴口罩聚會開派對影片在網路上廣為傳播,並遭到了該州州長的批判。

為什麼會這樣?美國這一年來可怕的病亡病例人數以及政府和民間對待疫情的疏散態度實在是令人瞠目結舌。

美國人極愛英雄電影,哪怕是哪怕是深陷於疫情泥沼的今年,依然有一部“美國人拯救了全世界人民命運”的電影——《信條》於全球上映。不管在什麼時候,美國都會輸出是“美國英雄拯救了世界”的電影,哪怕是在他們給全球抗疫扯了極大後腿的時候——我幾乎要被這種精神所打動了。

電影向來是一個國家文化對外輸出最強有力的武器之一。但是哪怕美國電影裡面的超級英雄滿地跑,也沒有哪一個能夠跑出來力挽狂瀾。美國電影裡的超級英雄情懷雖然深入人心,但並不是美利堅力量的精神核心

大洋彼岸的死亡數字持續冷冰冰地上漲,暗處的累累白骨已無法再嘆出一口氣;同一片土地還同時上演著歡聲笑語的畫面:眾人穿著色澤鮮豔明亮的衣衫,聚在一起快活地舉辦派對。

這場面實在太魔幻、太瘋、太電影,讓我聯想到了一部在瘋人院裡開派對的美國電影——《飛越瘋人院》,一部能加深我們理解“美國人為何會這樣”的電影。

廣受認可的美國電影

《飛越瘋人院》於1975年在美國上映,且在第4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包攬了5個獎項,分別是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與最佳改編劇本。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電影界的重要性不需我贅述,那麼這部影片在美國電影主流界所受到的強烈認同,也無需我多言。

而在國內豆瓣平臺上,這部影片被68萬人標記看過,34萬人標記想看,目前評分9.1,被收錄在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之中。影片下的相關分類包括“人性”、“經典”、“美國”、“人生”和“信念”等。一向嚴苛的豆瓣使用者,也對該片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影片大概講述了這麼一個故事:

因與未成年發生關係入獄的麥克墨菲,為逃脫監獄裡的強制勞動假裝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麥克墨菲行事高調,到了醫院後反覆挑戰嚴格的管理制度,同時依靠賭博贏得其他大部分病人的香菸零錢等物資,甚至還帶著這一大幫精神病人出海捕魚。院方的反覆壓制不僅不能讓他收斂,更讓他有了出逃瘋人院的計劃。卻不料功敗垂成,麥克墨菲被執行了殘忍的治療手術,在黑暗中離開瘋人院的最終只有麥克墨菲的病友“酋長”。

意義深刻的電影

文藝作品的存在價值可能會遠超所誕生的那個時代,但文藝作品一定誕生於某一時代並受其影響。對於推崇《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的觀眾們來說,這部片子的內在意義和時代價值都是極為深刻且豐富的。

一個並沒有精神異常的罪犯,在瘋人院裡被實施了大腦前額葉切除手術,以此來治療他的“瘋病”,這是影片中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片段之一。精神異常的判斷標準是什麼,誰有權力為這些被認定異常的病人實施這類不人道的手術,都是這個片子在那個年代引發關注和討論的主題。影片所表現出的聚焦精神病院種種不合理的舉措與精神病人群體生存狀況的人道主義關懷,都對當時的美國社會具有極大的時代意義。

這部片子拍攝於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而60年代的美國接連爆發了一系列的運動,擺脫禁錮與追求自由的文化思潮,在當時的美國社會有著不一樣的生命力。而麥克墨菲,儼然也是一位自由至上的鬥士。

也就是說,在如今大多數的人看來,影片的內在意義突破了當時年代的限制,不僅僅是在表現對精神病群體的凝視關懷,更多是在體現對全社會人群的諸多隱喻以及對自由的不懈追求鬥爭上

電影與現實

很多影評人表現出了他們對麥克墨菲的悲憫之心,並十分確定影片中精神病院對麥克墨菲的種種禁錮均是在暗喻在某些時代背景社會制度下,普通人群所受到的打壓。說實話,我對這種解讀或者說是這種發散,是十分訝異的。

醫院最終對麥克墨菲實施那種毫無人性的手術,讓我無法接受;這並不表明我一直都認同麥克墨菲的所作所為。與麥克墨菲這樣的人共情,實在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首先他是一個罪犯。不像《肖申克的救贖》裡面被冤枉的安迪,麥克墨菲是實打實的罪犯,一個因為與未成年發生了關係,同時又想偷奸耍滑逃避勞動,所以來到瘋人院的罪犯。因為犯罪進監獄,在監獄中接受改造勞動從而喪失自由,這本就是我們人類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當然要是在這一點上都能跟我槓一句“從來如此,便是對麼”的朋友,建議你不要再看下去了。

日劇《非自然死亡》中,石原里美扮演的法醫三澄美琴曾經說過一段令我記憶深刻的臺詞:

遺體擺在我們面前就說明了生命被剝奪這個無法挽回的事實,不用知道犯人的心情,也沒必要理解你,我們對於不幸的身世不感興趣,也不管動機是什麼。

同樣的,麥克墨菲曾經傷害過別人這樣的事實存在著,那麼不管他是不是非常熱愛自由,是不是會在某些時候對某些人抱有一些慈悲善良的心情,都不能抹去他就是傷害過別人,就是該為自己做錯事而進監獄受懲罰這一事實。麥克墨菲耍小聰明轉入了瘋人院,也是他自己的選擇,而非他人強制。

那些說麥克墨菲帶精神病人在海上捕魚是體現一種令人嚮往的自由精神之說法,同樣令我無語凝噎。

撒謊偷開別人的船,便是自由精神嗎?讓一個從沒有開過船的精神病人掌舵,自己和女友躲進屋裡滿足私慾,無視船上十幾人生命安全的隨心所欲是自由精神嗎?

葬身海中的屍骨,多的是擅長水性的漁夫,而一船精神病人能毫髮無損地回到岸上,除了說是電影製作團隊構造出來的巧合事件,沒有其他解釋。有人說麥克墨菲的這種行為給這些精神病人帶來不一樣的快樂,給他們內心播下自由的種子,我卻只能從這個情節中看到安全隱患。抱歉,我實在現實到以致於看不懂這種隱喻,我只能想到現實生活一些人非法剝奪了他人的性命,最終卻能因精神病逃離罪責的案例。

假如精神病患也該有無限的自由,那麼可能隨時被病患傷害、甚至還被剝奪了性命的普通人群,他們的自由權益又該誰來保障呢?

一車從瘋人院裡逃脫的精神病人,不能喚起我對他們的憐憫,只有對街上正常人群們人身安全的擔憂。

與其說麥克墨菲為諸多病友們做出多大的貢獻,說該情節具有無比深刻的隱含意義,無限上升到自由主題。不如實誠點,說出真相,麥克墨菲就是出來給自己找樂子。

其他體現麥克墨菲帶領病友們與精神病醫院管理者們作對的例子也有相似的主題。例如一個病友想要香菸,護士長不給以致病人哭鬧不止,麥克墨菲也一臉不耐地問護士長:他想要你給他不就行了嗎?

護士長說出了要集中保管香菸的理由:麥克墨菲來到醫院後便常組織小型賭博,將大部分病人的香菸與零錢都收到了自己囊中。若是不加以制止,大部分的物資都到了麥克墨菲的手中,而這些精神病人若是長期處於這種境況,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呢?

也不管護士長是真心為病人好,還是單獨針對麥克墨菲,最起碼麥克墨菲這種行為就很難解讀出這是麥克墨菲對他病友們獨特的愛吧。

比起要努力才能在一個又一個情節裡扒拉出對自由的種種暗喻,我更容易看到存在於麥克墨菲人性中的自私與貪婪。

甚至於最後,明明能夠離開瘋人院的麥克墨菲,非要在走前幹一票大的——弄醒了所有精神病人,大肆破壞,在精神病院的深夜裡開一場混亂的派對

瘋狂與扭曲之下,還是有人會為麥克默菲讓女友獻身給自己病友的情節感動到。想到麥克墨菲入獄原因的我,實在還是感動不到。

論道德,絕非善類;論智謀,毫無頭腦。種種行為做派,皆表現出明顯的反社會人格傾向。這樣的人,因他的犧牲便成了眾人追捧的自由人物領軍者了嗎?因他的犧牲,他的所作所為便全是對,與他相反的全是錯,全是對人性所實施的無恥禁錮嗎?

有意思的是,在有些很多關於該影片的影評裡,很多人被麥克墨菲這種“不自由,毋寧死”的精神深深震撼著,有人提出異議,便被冷藏熱諷說道:所以你就是被切了大腦前額葉所以理解不了這種追求的人嗎?

這就像最初我們還在為國外疫情擔憂時,疑惑一些人為何不戴口罩,卻反而被嘲諷:人家這就是對自由的追求,對人權的追求,爾等不懂,實在悲哀。

麥克墨菲這個主人公沒有太多道德感,貫會偷奸耍滑,沒有強健的體魄,也沒有能深思遠慮的思考能力,有的只是對自由的無限嚮往與追求,對權威的挑戰以及對制度的破壞。他的個性中有可取之處,但並非處處都是值得宣揚效仿的閃光點。

《飛越瘋人院》能獲5項奧斯卡獎項,本身就意味著美國主流文化對這個故事的認同,以及對麥克墨菲這個靈魂人物精神核心的認同。

無論是拒絕戴口罩也好,人群聚集開派對也好,堅決抗議封城也好,都表現出那個社會里大多數群體最強烈的意識:他們個人的自由最重要

社會如此變化,人性如此複雜,無數的概念交織成了我們生活的本身,拋開別的所有一切只談概念上的“自由”,便一定獲得了真正的自由了嗎?我看未必。

時時刻刻以“自由”作為一切行動的口號,既是一種“形而上學”意義上的敷衍,又是一種缺乏思考能力的悲哀。別有用心的人操縱著不善於思考的人,就像用杆子繫著胡蘿蔔、又拿胡蘿蔔引導驢子趕路的騎驢者。動聽的口號便是那根永遠近在眼前、卻永遠吃不進驢子嘴裡的胡蘿蔔。

他們嘲諷我們無知,我們嘲諷他們可笑。但在審視別人的同時,我也在審視自己,或許我們都應該用莊子的話來開悟: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誠然如此。我們不知道海里的魚是否快樂,河裡的魚是否快樂,臭水溝裡的魚是否快樂,鍋裡的魚是否快樂。大家都不清楚,對方是正在哪裡遊的魚。

17
最新評論
  • 《海王》“黑蝠鱝”扮演者跳槽漫威 將主演漫威新劇《奇蹟人》
  • 紅裙高翎盡顯嫵媚——李豔超半決賽驚豔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