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部影片的兩位主演,都曾經是拿下香港金像獎和臺灣金馬獎的雙料影帝。
劉德華今年59歲了,劉青雲今年也56歲了,這部《拆彈專家2》,可能是我今年看過的最佳港片。但這究竟是應該高興呢,還是應該憂傷呢?
故事裡在爆炸中,劉德華飾演的潘乘風失去了他的左腿。被定性為“殘障人”後,他用盡全力改變這個社會標籤對自己職業生涯的影響,將自身體能恢復到以往水平,甚至健步如飛、能跑能跳。
但警局卻仍舊不能讓他歸隊重操舊業,因為誰也無法承擔“啟用殘障人”的輿論責任。
潘乘風這一次因救人後的一個意外,變成了自認“被社會系統所拋棄”的人。
這個劇本好的地方,是能給到主角的三種身份,後兩種身份甚至產生混雜、遊走的“亦正亦邪”狀態——“信我就是警察,不信我就是罪犯”
這種複雜的角色,今天的劉德華完全有能力駕馭得出來。
從表演上來看,劉德華演得確實很好。一部分原因是角色和他本人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我不是瘋,我是痛!”
這種證明性的人格,其實和劉德華多年來維持的偶像形象,有著千絲萬縷的某種共情。
“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說我不行”,悲情的潘乘風,有一大部分是劉德華前半生的縮影。他真的很拼,為了證明自己的劉德華真的很累,所以我對這部電影的好感,很多來自於劉德華。
18年前,《無間道》裡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說——“給我個機會,我以前沒得選,現在我想做一個好人”
十八年後,潘乘風孤身一人跪在大橋之上,面對裝載著核彈的列車,他的死證明了自己是好人了嗎?
2
導演邱禮濤似乎想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情感豐富飽滿的人,卻始終無法逃脫成為工具再到被丟棄的命運,那一刻你是否也對所謂的“壞人”有所同情?
從這一點上說,本片與近期的同類型影片,同是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的《緊急救援》有很大的差別,這也是曾先森更喜歡本片的原因。
邱禮濤拍的是人,是人在社會制度,在階層約束下,對於惡意或者善良之間的定奪和抉擇。
而林超賢拍的其實只是工具,是在所謂的主旋律包裝下,在海陸空的視覺轟炸下的“政治正確”。
至少,在這兩部臨近上映的電影裡,邱禮濤能拍出本我,自我,超我,林超賢拍出來的只是燃,炸,裂。
但是其實,這部電影的缺點也存在。
美術方面,邱禮濤是一個對於殘暴行為本身有追求,但對於鏡頭語言不那麼精雕細琢的人。這種慣有的處理方式,能讓我們看到《人肉叉燒包》的暴戾,和《伊波拉病毒》的病態兇狠,但這種暴力美學在本片上似乎沒有幫助,甚至有反效果。
多數鏡頭毫無美感可言,也幾乎看不到任何展現暴力美學的跡象,整部影片走殘忍寫實路線,空有槍殺血腥的暴力氛圍,生死只是講故事的尋常工具,對生命的敬畏只通過簡單的辦喪事鏡頭來體現,所有一切都乏味到順理成章。
其次,本片最大的缺點一個來自於反派力量的嚴重乏力。另一個來自與對手戲演員的戲份太少。
這種蒼白感,讓劇本過於空洞了。
比如劉青雲的角色,就有點潦草。
對比下,20年前,讓劉德華拿到影帝,同樣是是劉德華加劉青雲組合的《暗戰》裡,兩個人物之間幾乎是互為映照,有角色有友誼,這種互為撕扯的關係。今天在這部電影裡,至少曾先森看不到太多。對手戲這部分,劇本能給到劉青雲的戲份,太少太少了。
再比如反派角色,謝君豪這個角色。他當然是配角,他和劉德華飾演的角色是從小到大的朋友,那麼這之間所謂的的反社會性人格的形成,是不是需要增加一條具體一些的人物成長弧線呢?
3
這部電影真的拍得不容易,邱禮濤不容易,劉德華和劉青雲也不容易,本片放在今年年末上映,似乎也是為已經疲軟的香港電影燃燒一把而已。
59歲的劉德華越努力,56歲的劉青雲能拍到越多的港片,香港電影的前途似乎越迷茫。
中生代在哪裡,搭檔劉德華演情侶的是內地女星倪妮,現在香港能用的,有演技的女演員,難道只剩下已經41歲的胡杏兒了?